一。引言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过去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它属于经济类下面的应用经济学,其后管理学从经济学的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门类,遂成为管理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旺盛,成为高等学校论文网中最热门学科之一。不管是从事的学习和研究,还是从事会计工作,都离不开研究问题,也就离不开研究方法和理论概念的使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高校国际化的程度还不高,尤其科,其师资力量基本是由自己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构成。在当时的环境下,研究所使用的术语和研究方法停留在苏联范式和主义语境之下;研究会计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化,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而且会计研究受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影响较小,基本上处于有人所描绘的就会计论会计“阶段;在会计研究中不很强调研究方式和方法的规范性,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响较少。本世纪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企业和高校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程度日增,高校国际化以及会计国际化一时成为主流,从西方国家留学归来的海归“博士成为高校师资中的重要力量甚至主导力量,在国际期刊(其实主要是美国期刊)发表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成为高校追逐的重中之重指标。在这种环境之下,会计研究所使用的术语。概念及研究方法迅速西化“,即由过去的苏联范式“和主义语境,转变为美国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语境。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如制度经济学)解释科中的制度。方法及会计现象,一度成为时髦的研究领域;借用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所谓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以势如破竹。席卷残云之势横扫大陆术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从西方传入的理论。假设。命题等概念成为术期刊和会计交流的重要术语。在中借用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并盲目推崇实证研究。贬抑规范研究,不适合的学科属性,必将对会计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则是源于对应用性社会科学理论概念的定位失当,以及由于套用理论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所造成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的模糊不清。
二。理论定义及理论观分析
(一)理论定义及内涵分析理论这一概念的涵义十分丰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所用的理论概念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应地,关于理论定义的表述也是形形色色,在比较正式和权威的出版物中关于理论的表述和定义会数以百计,在非正式场合所用理论定义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在此无意统计和查考理论定义的数量多少,只是想表明人们对理论概念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这种状况虽然对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但也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一面。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中强调了理论特征的不同侧面;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使用理论概念时常常是与其他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如理论与实践。理论与事实。理论与实务。理论与方法。理论与政策。理论与假设。理论与实证。理论与案例,等等。本文不打算从统计学意义上分析理论定义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理论概念的不同用法;而是从典型。权威的定义入手,分析和概括理论的内涵,并寻求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这里列举如下几种理论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一词的定义: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中理论的定义:(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2)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它通常是指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对理论的定义:理论,不管经济学的理论还是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一个所要解释的现象背后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所谓解释现象,指的是理论解释的‘因’,经过怎样的机制,产生了‘果’,这个果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为了不引起误解,需要再引用一段林先生在该书中对理论的阐述:一个理论要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备两个一致性。首先,既然任何理论都是几个特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内部逻辑必须是一致的,一个理论只有内部逻辑一致,才能证明理论模型的几个变量是有因果关系的;其次,理论的逻辑推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必须一致,即理论推论和经济现象的外恰。“先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理论的定义。这一定义很中国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学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主义语境下比较普遍使用的定义。该定义中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应,从理论的来源角度定义理论,并认为理论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系统。该定义中的理论概念与知识概念口径一致,而知识这一概念又是比较宽泛的。在,关于知识(或认识)的论述,最具权威性且影响最大的文献恐怕应当首推毛泽东的著名论文实践论(其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动关系)。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由实践发生,包括由低级到高级并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形成的知识可以分别称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实践论并未明确什么是理论,但是它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实践论中所说的理论是指理性认识。实践论同时指出: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其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我们不妨将这种定义及其代表的观点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再分析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中理论的定义。该词典中的理论定义其实包含两条定义。第一条定义,在学术研究中应用广泛,是当今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对理论的定义和用法;学术界受西方的影响,目前多采用理论的这种涵义和用法。该理论定义与经验现实相对应,从理论的作用之一――解释――角度定义理论,并认为理论是通过逻辑连接在一起的假设或命题。在这一理论观之下,假设。命题。变量和概念被视为是理论的构成要素,并具有比较明确和一致的定义: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变量(variable)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命题(proposition)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都是命题的不同类型);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为了方便后文分析和表述,我们不妨将这种定义及其代表的观点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第二条定义认为:现实中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通常是指对一般性概念的详细阐述“。该定义的特点是:理论的特点在于其抽象性。一般性;从这一点来看,它属于狭义,仅包括理论定义I和理论定义II中的抽象层面;既没有指出理论的来源(如理论定义I之实践“),又没有指出理论的目的(如理论定义II之对经验现实的解释“)。我们将第二条定义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I“。最后来分析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理论的定义。该定义与现象相对应,同样从理论的作用之一――解释――的角度来定义理论,并认为理论是反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简单逻辑体系。这种理论观有如下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变量(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前述几种定义除因果关系之外还包括其他关系,如相关关系。另外,形成因果关系,必须在一定的设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这种理论概念必定是高度抽象的;相对于理论定义I和理论定义II而言,该定义显然属于狭义;其目的是解释现象;将理论与理论推论(属于假设)作了区分。这种理论显然不包括假设。经营概括等没有形成因果关系的命题。将这种理论定义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称为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二)理论定义及理论观进一步分析(1)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其优点可以概括如下: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为这一理论观将理论看成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实践又是由人来参与的各种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按照实践――理论――实践“这种循环往复的模式来发展理论,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观充分肯定了理论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和建设性作用,而不仅仅是对于现象的解释。因此该理论观在学术上比较适用于工程。管理等建设性学科。我们一般将学科分为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等)和应用学科(如工学。管理学等)。其实,基础学科属于理论性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对各类现象寻求解释;而应用学科则属于建设性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运用基础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行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因此立足于解释的理论观并不十分适用于该类学科。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对于如何划分这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缺乏明确的界线和标准,对于如何保证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和方法;尤其是感性知识,由于尚未上升到概念和推理的阶段,连从逻辑上进行检验都无法实施,这就更加难以保证其可靠性;因为理性知识是从感性知识发展而来,所以理性知识的可靠性同时受到影响。关于检验理论正确性(或称真理性)的标准。这一理论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哲学意义上,或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将实践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应用到学术研究,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尚有可完善之处。(2)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缺点在于:(1)将理论限定于对经验现实的解释“,所以它不太适合建设性学科(应用学科);该理论定义将理论界定为一组假设或命题“,但问题是假设如何而来?假设与理论是什么关系?显然它未能明确。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引入了命题和假设概念,而且在此理论观下命题和假设均有比较严格和规范的定义;假设概念的确立,为能够采用统计学进行检验的学科(如经济学。医学等)发展理论和检验理论创造了条件。该理论定义中的命题概念内涵很丰富;按照命题的定义,公理。定理。假设。经验概括等都属于命题的不同类型或形式。因此该理论定义属于比较广义的定义。(3)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I。优点在于:指出了理论的最本质特征:抽象性和一般性;正因为它既没有限定理论的作用是解释还是建设,因此它既可适用于理论性学科,又可适用于建设性学科(应用学科)。其缺点在于:该定义在用于学术研究时,尚不够严谨,因为它既没有明确理论的源头(或来源),又没有明确理论的归宿(或作用);而这直接关系到发展理论的途径。理论正确性的检验标准以及研究逻辑。(4)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这种理论观下的理论只包括形成明确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而且着眼于解释现象,因此该理论定义抽象层次较高,且适合应用于理论性学科(如理论经济学。物理学等)。该定义的最可取之处在于建立了较高层次的理论(狭义)定义,并将理论与理论推论(假设)作了明确区分,这有利于理论性学科理论的构建。理论的解释和理论的检验。
三。理论概念的拓展及重新界定
(一)华莱士科学环“及其局限性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其名著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用于反映这一逻辑过程的模型图被人们称作科学环“并广泛应用。华氏的科学环“如图(1)所示。华莱士提出的科学环“反映了科学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研究者可以有两个基本的研究入口和路径:(1)研究者首先从观察事实。记录事实入手,通过描述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形成经验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在其理论的基础上作出预测和解释,形成对未知事物的假设,再通过观察新的事实以检验这种预测和解释。(2)研究者从已有理论出发,由理论通过演绎推理形成假设,再由假设引导观察,然后由观察形成经验概括,并用这种概括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另外,华莱士还从另外一种角度对其构建的科学环“进行了分析见图(2)。他认为:科学环“的左边一半意味着从观察和对观察的理解中进行归纳和理论构建;科学环“的右边一半,意味着从理论出发,通过演绎,应用理论于观察中,进行理论检验;科学环“的上面一半代表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理论化过程;科学环“的下面一半则代表着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经验研究过程。本文认为,华莱士科学环“描绘的是社会科学中理论性学科(或称行为解释性学科)的研究逻辑,它比较成功地将自然科学的逻辑应用到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华莱士在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认为:理论在科学过程中的功能有二:一是解释已知的经验概括,二是预测未知的经验概括。“在该书中,他还认为:统计检验提供了用来衡量假设与研究结果是否相一致的最‘客观’。最精确。最灵敏的规则。对于该检验来说,假设和研究结果都必须以数量形式表达。“因此,本文认为,图(1)中的理论概念属于一种狭义的解释性理论概念(对应前述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图(1)中的假设属于一种狭义的假设(定量假设)。因此,科学环“中运用的概念和描绘的逻辑过程尽管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学科,但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尤其是科学环“中的右边一半及下边一半。理论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不同:理论性学科的目的在于对现象寻求解释,属于解释性学科;而应用性学科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属于建设性学科。因此,应用性学科所开发出来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建设性,而理论性学科所发展出来的知识则具有鲜明的解释性。应用性学科中的知识,可以根据其抽象程度和具体作用不同分成不同的层面:其中在本学科中处于一般性。抽象性。基础性地位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理论;这种理论的进一步应用通常会形成一些对实际问题的诊断性结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案。政策。法规。标准等;而这些诊断性结论。方案。政策。法规。标准显然基本上不属于定量假设,也无法通过统计学上的假设检验进行检验。(二)理论概念的拓展和重新界定华莱士科学环“对理论。假设概念的狭隘定义,以及其所运用的假设检验方法的单一性,使该科学环“不很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它属于建设性学科,所以从事规范研究是这一学科的题中应有之意,这是由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决定的。因此,从事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套用目前流行的着眼于解释经验现象的理论定义。应用性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多数不是对经验现实提供解释,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提供解释。指导和评价,因此其理论界定不能直接沿用前述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V,即将理论定义为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反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也不适合按照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I,将理论定义为用来对经验现实提供解释的一组假设和命题;同时也不应将理论不分层次,像理论定义及理论观I那样,笼统地将理论定义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知识系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对目前流行的着眼于解释经验现象的理论定义进行扩展,使其既适用于理论性学科(解释性学科)又适用于应用性学科(建设性学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理论:理论是各门学科中抽象的。一般性命题,目的在于对实践及其结果提供解释。指导和评价;其中的命题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关系的陈述。
四。假设概念的使用及定性假设检验标准
(一)假设概念的拓展由于华莱士科学环“中的理论是一种狭义的解释性(实证性)理论,所以与该理论相对应的假设通常是一种狭义的假设。这一判断可以从华莱士对理论和假设的解释中得到印证。这种狭义的假设常被定义为: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与前面扩展了的理论定义相对应,这种狭义的定量假设也有必要进行扩展。应用性社会科学在进行规范研究时,在理论的指导下通常会形成对实际问题的诊断性结论,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方案。政策。标准等;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这些结论。方案。政策。标准等均有待进一步评价和检验,即它们只是一些暂时性结论,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假设。不过这些假设常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不是定量假设;而理论性社会科学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采用的假设通常表现为定量假设。和扩展以后的理论定义相对应的假设,包括定性假设和定量假设两种类型。定性假设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的有待评价和检验的对实际问题的原因诊断以及对策和方案;这类假设还可进一步分为:诊断假设。治疗假设。其中,诊断假设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原因的命题;而治疗假设则为诊断假设已指明原因的问题提供可能使其解决的处方。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在实际中通常表现为有待评价和检验的方案。政策。对策。法规。标准。办法等等。定性假设从经验意义上看不是可检验的,但可以根据非正式的。客观的评价得到同意或不同意。唐?埃思里奇认为定量假设必须有三个得到充分证明的特征:它们必须有一个概念基础,即,必须建立在理论推理上;它们必须完全以数据为基础证明其是否被拒绝;必须有可以检验它们的数据和技术。和定量假设相比,定性假设显然不具备定量假设中的第二。三两个特征。扩展后的广义假设可以这样定义: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出的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以及有待评价和检验的对实际问题的原因诊断。对策和方案。这样的假设概念既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性学科,又适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性学科。
(二)定性假设的检验标准应用性社会科学从事规范研究时,在理论指导下会形成定性假设,那么如何评价或检验这类假设,从而使这类知识获得可靠性呢?我们认为,无非是从形成假设和假设本身的内部逻辑。将研究结果(即假设)与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以及研究结果的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或检验。据此在借鉴唐?埃思里奇知识可靠性检验标准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四种检验:概念清晰性检验;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外部一致性检验(或称与已知结果对照检验);实用性检验(或称实践检验)。分述如下:(1)概念清晰性检验。即检查假设本身及形成假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概念含义模糊或模棱两可等情况;如果有,则不能通过概念清晰性检验。(2)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即检查假设本身及形成假设过程中是否消除了逻辑谬误或逻辑矛盾。(3)外部一致性检验(或称与已知结果对照检验)。即将假设中形成的研究结论或结果,与先前被认为正确的。且具有可比性的结果或结论进行对照。比较,看是否相符合(一致);若相符,则通过该项检验。需要说明的是,该项检验并非指我们将信任寄托在先前知识上;而是满足该项检验构成了支持一项假设的一种证据。事实上,与先前被认为正确的知识相矛盾的新结果,可能会成为推翻(或修正)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重要途径。(4)实用性检验(或称实践检验)。即研究假设所提出的成果(方案。政策。对策。标准等)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实用性“。如果将研究界定在将研究结果付诸实施之前,那么前三项检验就是必须的;如果将研究界定在包括将研究成果付诸实施之后,那么四种检验都将是必须的。通常,将研究界定在成果付诸实施之前,这样前三种检验就成为学术界内比较认可的。在学术范围内,成果实际付诸实施之前,可以进行模拟试验,这种检验,认为应归属于第三种检验(即外部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上述三个(或四个)检验中的任何一个,则假设及由假设形成的知识就要受到怀疑;但是满足这些检验并不表明这些可靠性知识从此就无可置疑;所有知识都要继续不断地接受评论。检查和质疑。
五。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及理论概念的使用
(一)应用性社会科学从事规范研究一般逻辑华莱士科学环“以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理论(实为解释性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描述了理论性社会科学进行实证研究的逻辑过程和方法论。尽管华氏科学环“所用的主要概念(如理论。假设。观察)以及研究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应用性社会科学的规范研究,但是其大逻辑关系(如从构建理论到应用理论的过程)仍然可资借鉴。因此,我们对华莱士科学环“进行改进,同样以模型图的形式来反映应用性社会科学进行规范研究的研究逻辑,见图(3)。可以将图(3)描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称为规范研究科学环“。在规范研究科学环“中,研究者可以有两个基本入口:(1)由实践入手形成经验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并在实际应用中接受实践的检验;(2)由理论入手,形成诊断假设和治疗假设,并运用于实践;然后由实践形成经验概括,并检验原有假设;用这种概括和检验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或提出新理论。与华莱士对其科学环“进行的分析类似,我们也可以对规范研究科学环“进行如下分析:(1)科学环的左边一半,意味着从实践中归纳和构建理论的过程;(2)而右边一半则意味着从理论出发,通过演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检验理论的过程;(3)科学环的上面一半,代表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的理论化过程;(4)而下面一半则代表着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理论检验和经验研究过程。上述对规范研究科学环“的分析,是就规范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而言的,即对规范研究的总的过程来说,它有两个起点,反复循环,螺旋上升。当然最根本的起点还是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研究过程)遵循着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与主义的实践观和理论观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对于一项具体的规范研究来说,规范研究科学环“中的五个矩形表示的信息成分:理论“。定性假设“。实践“。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只要研究者从中可以发现问题,都可以成为该项具体研究的入口;研究问题才是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逻辑起点。(二)理论概念在研究中的使用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会计即大会计,包括会计(狭义)。财务管理和审计;狭义的会计,其功能定位是立足企业,通过反映企业的信息来满足企业管理及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以下论述只针对狭义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前者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等),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提供信息;而后者则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按照灵活。多样的方法,提供与企业管理最相关的信息。在,按照教育部的学科归属,过去属于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现在属于管理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属于企业不可或缺的。以加工和提供信息为主的管理岗位。可见,属于应用性社会学科,主要不是从事行为解释的理论性学科;它所用的理论概念适合采用我们前文分析的。既适用于理论性学科又适用于应用性学科的广义理论概念;而且会计理论的存在形态恐怕绝大多数不是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实证性理论,而是用来解释。指导和评价制度及实践的规范性理论。有人认为中没有理论,这种说法显然是在以理论性学科中的理论概念来衡量和判断中有无理论。一门学科若无理论,还能称之为一门学科并且在高等学校中大行其道吗?至多是某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而已。现在让我们按照前述理论概念来审视一下当前中的内容,看其中有无理论。哪些内容可以称之为理论。我们发现:财务教科书主要在介绍。解释某种会计准则,而会计准则则是财务会计用来加工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标准;用来解释。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则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应当说,概念框架属于比较典型的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教科书中所介绍的会计准则,因为已经颁布和实施,所以可以看作是已经经过某种检验的假设,但尚需继续接受来自逻辑的和实践的检验。现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尚不够成熟,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在对会计准则的解释和评价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在管理会计方面,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带有一般性的。抽象的关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的方法(如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和绩效评价等)都属于应用性理论,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应用通常会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这些方案则属于有待检验的假设。
六。会计研究类型及研究取向反思
(一)会计研究的类型本文对应用性社会科学以及的理论概念及研究逻辑获得正确认识以后,就可以对研究方法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了。建国以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从事会计研究时一般是就会计教学。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法规和制度以及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是从逻辑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从实务中进行归纳。概括,或者是针对实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时对于会计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缺乏足够的关注,而且研究方法问题似乎也没有成为当时从事会计研究的严重困扰和障碍。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逐渐风靡大陆,并成为备受推崇的研究方法,与此相对应的所谓规范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排斥。那么,如何看待和评价会计研究中出现的尊崇实证研究。排斥规范研究这一现象呢?实证研究(或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或规范分析)是从理论经济学中借用到会计研究中来的。在经济学中,实证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学(严格地说是理论经济学)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将经济学构造成像物理学那样的实证科学,即将经济学塑造成解释经济现象的经验科学。这种就需要将以往在经济学中研究应该是什么“的内容和方法贴上规范研究“的标签从经济学剔除出去,因为规范研究所从事的应该是什么“的研究,被认为不属于科学“领域。将经济学上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方式应用于,并在中推崇实证研究。排斥规范研究,并不符合的学科属性,很可能对会计研究和学科发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实际上包括从观察中进行经验概括。理论构建,到将理论应用于观察并进行理论检验的整个过程,其中的理论检验即是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过程;这样的实证研究符合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性学科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然而目前会计研究中所谓的实证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定量假设用会计数据所进行的检验,而作为假设基础的理论不是模糊不清就是科以外的经济理论等,这样的会计研究实质上就沦为利用会计数据服务于经济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检验的附庸。如果一味地推崇此类会计实证研究。贬低或忽视其他会计问题研究,那么必将使得会计研究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使大量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研究。应当说,实证研究中的经验研究方法适合用来归纳和研究会计主体会计行为的规律性。在中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也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从而更多地发挥的功用。但是,由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所决定,研究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的规范研究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大量会计问题的解决恐怕要借助于规范研究。因此,应当谨慎使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更多地关注和使用其他关于研究类型的分类。由于人们对于会计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存在着种种误解,所以与其将会计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还不如将会计研究分为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更为恰当。按照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将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四种类型,应成为在会计研究中值得提倡的研究分类。除了实验研究因要求条件较高。在研究中运用经验少。尚需进一步探索外,其他三种方式应成为当前会计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式和研究类型。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性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做定性研究。又可以做定量研究;既可以做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可以做制度规范性研究;既可以做理论性研究。又可以做经验研究。比如在会计研究中,通过调查研究方式可以获取会计工作中各种人群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的概括性认识,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如不同人群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见。获取公允价值的方式。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确定。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状况等等,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方式获取资料,在经过统计分析后作为经验概括。构建理论或理论检验的基础。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中所从事的研究。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它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运用实地研究,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某研究对象,诊断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即进行理论应用和理论检验;又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试验等方式进行理论构建。由于管理会计立足企业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并直接参与管理,因此管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的构建。还是理论的应用,都更适合采用实地研究方式。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以文字。数据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研究方式。根据所用文献的类型不同,可以将文献研究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文献研究既是获取资料的方式。又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做定性研究。又可以做定量研究;既可以做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可以做制度规范性研究;既可以做理论性研究。又可以做经验研究。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相比,文献研究是一种非介入性研究。具体应用在会计研究上,内容分析是通过对会计法规。书籍。文章等的内容进行概念的和逻辑的分析来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是提出和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内容分析可以提出新的研究问题,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理论和假设。比如通过对现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准则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在概念。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就属于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是指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二次分析所用的资料是别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在会计研究中,既可以用二次分析中的资料进行新的经验概括及理论构建,又可用于理论检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则是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所编制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与二次分析一样,在会计研究中,利用现存统计资料既可以服务于经验概括及理论构建,又可以进行理论检验。(二)会计研究的反思理论构建和理论应用是会计研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目前严重地忽视理论研究。图(3)所示的规范研究科学环“也适用于。图示的左半球代表着理论构建的研究过程,而右半球则代表着理论应用和理论检验的过程;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循环。从左半球的理论构建过程可以看出: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源泉,从实践通向应用性理论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形成经验概括,然后由经验概括经过进一步抽象,形成理论;另一条路径则是,原有的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后被接受。修正或补充。从右半球的理论应用过程可以看出:实践是应用性理论的归宿;应用性理论的具体应用路径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诊断假设。治疗假设(即诊断。对策及方案),这两类假设在经过三种检验后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对原有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妨以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说明上述两个过程。在理论构建方面,通过提炼。总结。概括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逐步抽象出关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财务报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理论应用方面,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出会计准则草案(相当于提出治疗假设);然后不断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草案,公布正式的会计准则(相当于通过了概念清晰性检验。内部逻辑一致性检验和外部一致性检验三个检验);最后将会计准则付诸实施(相当于接受实用性检验)。这样就经过了一轮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接下来的新一轮循环中,通过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接受实践检验,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并通过概括。抽象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并形成系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然后在概念框架指导下,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继续接受检验并付诸实践。在当前术界一边倒式地认同和从事实证研究“的背景下,会计的理论研究,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以及会计与相关学科相交叉的理论研究,均被严重忽视和边缘化,可以说,漠视理论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似乎从事理论研究是一种低层次研究,或理论研究是外国人的事情,我们需要的只是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充其量是检验理论。理论代表着人们对事实和实践认识的深度,而且社会科学的理论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没有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往往需要根据本国的环境条件和约束条件进行构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论的启发,提出在社会学研究中应具有理论自觉“,体现出老一辈学者深邃的洞察力。本文认为,理论自觉“的思想同样非常适用于界及会计研究。
星号本文受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应用性社会科学理论概念反思。研究逻辑重构及会计研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3XNJ032)项目资助
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逻辑重构与会计研究方法反思
應用性社會科學研究逻辑重构与會计研究方法反思【13453字】: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5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