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表现在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计划、预算、方案、决策和报告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目标和决策,对单位制订的管理责任制、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核标准,还有各种具体操作规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出的评价。与鉴证职能一样,评价职能也是建立在监督职能基础之上。内部审计在进行评价的同时可以作出鉴证,在作出鉴证时也会作出评价。所以评价和鉴证这两个职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评价时,应当遵循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并把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客观公正、简明扼要、标准一致并留有余地等基本原则。
4、 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内部审计是通过审计的监督检查,针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方式提出完善改进和建设性意见建议,促进企业不断地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监控,从而达到企业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应当说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是一种其它控制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职能。随着内部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划分也在发展和变化,还可以概括出例如防护和建设职能、风险管理职能等等其它得诸多职能。无论其职能怎么划分,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应当是: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当今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是内部审计的主流趋势。
二、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偏差,作用难以发挥
定位偏差具体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侧重于“监督导向型”。第二点,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同会计部门的作用混淆起来。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又反过来为国家审计提供服务。一方面,它是代表国家对单位等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单位管理者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内部审计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审计的烙印。因而,在指导思想上,我国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于“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这样的职能定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为:首先,内审机构与被监督者处在同一利益主体中,这样就使得内审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其次,作为监督者,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没有处罚权,而且其权威性也比较弱,使得它很难像代表国家的国家审计一样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特别是对本单位管理者本身的决策错误和违纪违规行为更显得无能为力。内部审计和会计都是实行经济监督的手段,但两者的方式方法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区别。从时间范围上讲,会计的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而内部审计的监督可以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从范围上来说,会计监督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工作的范围内,而内部审计监督则不受会计核算范围的约束,它既可以审查会计资料,还可以审查其他的相关资料;另外,从监督程序上来看,内部审计监督是可以对会计监督实施再监督的。因此,绝不能用会计部门的监督来替代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区别,为了节约经费、简化机构,有的企业会在财会部门里面附设一个内部审计小组或者安排一个内部审计人员,造成了内部审计监督的薄弱甚至缺乏,完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对内部审计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致使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致于内部审计有名无实甚至于没有,成为了企业机构的“鸡肋”部门。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