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寻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但这样并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漠视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必将给企业带来惨痛代价。同样,仅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方式,也不再合适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因此,重新构造适合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引入社会绩效指标,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文度位构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及评价有所帮助。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本文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构建以企业共生理论为基础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探讨模型中经营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三文度之间的关系,从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搜集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试图指引公司重视社会责任,从而良性发展。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引言主要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在深入理解选题的基础上,挖掘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清选题的研究思路,构建合适该论文选题的研究框架结构。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通过文献回顾,深入了解不同学者在该领域做出的贡献。共生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简要论述了其从生物学界到经济领域的发展历程。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论论述了各国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和拓展历程。
第三部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理论解析及研究假设。从共生理论出发,简要解析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之间的促进关系,结合前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确认数据样本,选取合适的变量,搜集、整理企业三文度的绩效数据,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三文度绩效数据开展回归线性分析,从而探究三大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从实证分析中得出企业三文度绩效的相关关系,并期望借此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和社会义务的履行。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在未来研究中能够不断完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共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1.1 共生理论的提出
“共生”的概念最早源于生物界,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De Bary,1879)首次提出,并将其解释为:“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1]。继德贝里后,生物领域学者更多地投入到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探索中。
柯勒瑞(Caullery,1952)提出共生现象、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等关于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观点[2]。该观点拓展了共生领域的探索内容,这对共生概念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著名学者泰勒(Taylor,1987)提出,共生理论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值得推崇的理论,其理论解释比线粒体的来源更具说服力[3]。
早期国内对生物领域的共生理论有杰出贡献的是倪达书。倪达书(1984)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Rice.Fish.Commensalism)。他提出,人为将鱼放入稻田生态系统中,二者共生可促进稻鱼的双丰收。从此之后,我国学者对共生理论的探索也逐渐向社会各领域拓展。
袁纯清(1998)提出,共生现象不单可运用于生物界,也适用于社会体系。同时,他表明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方面因素构成[4]。袁纯清学者通过探究理论的基础要素、原理和方法等对共生理论进一步探讨和阐述,形成我国较早对共生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基于企业共生理论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2):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2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