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二百多年前,经济学家 Hamilton 已经提到: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创造利润,那么他必须获得比公司负债和权益成本的资金成本更高的利润[4]。同时经济学家 Alfred Marshell 在1890年也提及:企业利润减去当前利率下的资本利息开支才是真正的企业盈余。这便是广为人知的剩余所得(Residual Income),也称作剩余利润、剩余价值。 期初总投入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 税后利息 净利润 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就是EVA 理论的前身,这二者本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剩余价值是直接从财务报表中得出数据,EVA则需要将企业的负债成本、投入资本、自有资金成本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都考虑进去。EVA认为用传统的方法处理财务报表是不能够完全计算出企业的实质价值,因此仅仅只用财务报表上的资产数据是不足以用来代替企业投入的资本。 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其实包含了剩余价值,并且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会计制度造成的扭曲,研究者们对重要项目进行调整。自 1980年以来,企业迅速发展并且进入了成熟期,因为传统指标只是反映债务成本,直接忽略股东的机会成本(股权成本),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公司决策不能顾及到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而EVA则成为了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可以缩小经理人对于利润操纵的空间,同时因为经理人和股东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大幅度降低代理人成本,使得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EVA的研究国内大致有三种划分: (1)EVA作为激励机制手段:EVA激励机制减少交易时所产生的费用,见于张嘉兴(2003)《EVA激励机制研究》一文[5]。参照该制度,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前提就是,企业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次年,胡天兵(2004)在其研究中提出:只有着力解决经济增加值的计算项目调整、制度保障建立、薪酬支付方式创新以及奖金项目调整这四个关键问题,才有可能将EVA成功地运用到中国企业经营者中。 (2)EV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陈宸在 2004 年的文章中提到,要对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开展比较有针对性、有效用性的研究,在开始研究时,必须先确定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要建立何种数据模型来计算。 (3)EVA的管理控制功能:张庆萍(2003)在《EVA的应用功能研究》一文中提出:经济增加值对任何期间的企业业绩,都能够做出合适而准确地评价,故能够恰如其分地衡量企业的绩效;EVA在协调管理人和股东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也可作为激励员工行为的一种机制而存在;在治理经济犯罪、预防内部管理失控及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功能的有效性方面,EVA也发挥着显著作用。 对EVA的研究国外大致归为三个时期: (1)EVA经由贴现现金流代表企业现值。以 Preinreich(1938)为先锋开始认为可以用期初账面价值、期间和资本成本率和的函数反映出企业价值,但前提是满足“净盈余会计”。从1990 年开始,以 Stewrat(1991)为代表的学者们又开始[6],用众多的实证计算验证公司价值和 EVA之间的关联,主要用于考察 EVA(变动)同股价(变动)的联系。其研究方法是在许多企业中选取一些作为样本,利用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2)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研究。1990年后,因为学者们对企业价值和期间的数值联系的认可度有大幅度提升,所以转变角度重新研究分析,例如Bromwich and Walker(1998)、Grinyer(2000)等都有相关作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RI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可以从怎么测量股东的增加值着手,可以从探求投资项目NPV与期间RI的关系着手。 (3)随着激励制度逐渐被加入经济增加值中,rogerson(1997)、Duta(2003)等学者开始进行经济增加值与股东经理人、代理成本博弈关系的探究。这些都是通过建立股东和经理人效用函数,解析管理者把期间当做考核指标之一的形势下产生的代理问题,同时借鉴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得出:减少代理成本需要把期间当做考核指标,这个结论的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 会计方法选择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研究(3):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6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