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金融需求,为相对垄断金融资源的商业银行创造了盈利源泉,而国家对银行的准入门槛和价格的严格管制以及政策的保护加剧了银行业供需的极大矛盾和银行业竞争不足的环境,为商业银行实现自我盈余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这样的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健康的,在放贷规模和限制上国家也因做出一定的措施,缓解中小企业无处贷款的囧象,使得中间业务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发展。
(四) 良好的宏观环境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每年以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财富都在迅速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持续向上增长的时候,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会明显加快,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也会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在中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
在中国近30年发展过程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信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资金带动高增长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模式。中国正处于经济飞跃发展的阶段,投资欲望和需求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而投资和发展在很大一部分上要依靠信贷,信贷的扩张被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名义利率的下降所推动。从理论上讲,实体经济的增长加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商业繁荣的气息,而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带动了资金的需求。地方政府将资金缺口通过政府的融资平台,将落实项目资金的重任推向了商业银行。另外,国民高储蓄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促使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宽松和经济体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是银行持续成长的优良宏观基础。
三、 银行盈利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一) 不良贷款的增加
回溯历史,中国的银行破产案例没有发生过,对于历史坏账,基本都是采用财政买单,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形式解决。但历史或许很有可能再次上演——巨大的地方平台债务风险成了市场经济再次担忧银行业的焦点。据近期国家审计署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政府平台债务总额目前已经达10.7万亿元,这些依靠地方土地出让金担保的债务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而在受国家地产调控政策以及银行利率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土地出让金的减少使得市场对地方债务的偿还问题打上了问号,与此同时,有调查披露高铁负债已达近2万亿,在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是各类损失的集中收纳者。
据2012年有关数据统计,四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余额都有所增加,工商银行则出现个人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局面。工商银行年报表示,去年该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135.98亿元,增加28.5亿元,不良贷款率0.59%,提高0.0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银行的个人类不良贷款余额129.6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86亿元;不良贷款率0.76%,下降0.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借款人经营性收益下降或工资性收入减少,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银行卡透支不良额上升。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楼市调控力度的加强和银行有关信用风险存在漏点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所以,如果把盈利途径大部分都放在借贷利息差上,那么银行很有可能在市场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增加坏账的可能性。
(二) 效益上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
虽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实现了利润水平的大幅增长,瞬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舆论热点。但是,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长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进而影响银行业利润的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使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难、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贷款规模将下降,显著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长;利差虽有扩大,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监管政策的变化会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等等。 国有四大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4):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