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关于财务舞弊成因和治理,尚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李洪艳2010年上在《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剖析》中指出上市门槛过高是导致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根源。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就千方百计地进行造假,以达到上市筹资目的。已上市的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有意夸大或者缩小客观事实,甚至粉饰绩效,虚构利润,给投资者带来误导信号。
管新成认为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因素主要是内外部的压力,即筹资与再筹资动机,避免被停牌和摘牌动机,避税和谋私动机,通过分析虚增销售收入,低估期间费用,变更会计政策,利用资产重组,假借关联方交易等手段来调节利润,从而提出甄别经营业绩的真假,分析利润构成比重等等识别方法。
上市公司这种行为,破坏了国内经济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基础,引发了市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也就极大地影响到了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严重阻挡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有关制度的发布,将给上市公司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如何针对上市公司现有状况和即将发生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映经济情况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财务报告舞弊却不断地侵蚀着这一基本职能,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监管,财务报告舞弊甚至有直接威胁会计信息存在基础的趋势。就目前来看,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仍然是我国资本市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识别和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已成为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财务报告舞弊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财务报告舞弊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或者企业,不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2001年7月,我国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将舞弊定义为致使公司会计报表产生不实际反映的故意行为,主要有:侵占财产,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记录,虚假的交易或者事项。
本文采用的财务舞弊的定义为: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手段违背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并对外披露含有虚假财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财务报告,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行为。
另外本文所指的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是指公司的财务人员和公司的管理层一起制造虚假财务信息来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达到谋取额外收益的行为,而且包括公司财务人员和管理层为其个人利益而实施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 会计差错与财务报告舞弊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很明显,二者的区别:一般而言,会计差错属于非故意行为,而财务报告舞弊是属于故意行为。因此,很大一部分企业故意混淆此概念,以更正会计差错之名行使财务报告舞弊之实。
(三) 财务报表粉饰与财务报告舞弊
黄世忠等(2006)指出“所谓财务报表粉饰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人为操纵,使财务报表反映‘预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行为。该定义主要强调了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目的性,即达到某种‘预期’的报表效果,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段包括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手段,也包括违背会计准则的手段。”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表粉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盈余管理也包括了财务报告舞弊。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探析(3):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