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分析+发展现状及建议(2)
时间:2016-12-15 21:5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沈毅(2014)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货币基金的发展历程。沈毅描写了货币型基金的产生过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进而展望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前景。 曾丽琼(2009)用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模式。曾丽琼重点探析我国与美国、法国货币型基金的不同,概括了中国货币型基金遇到的问题,并借此提出了建议。 李焰(2003)用实证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研究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必要性和市场前景分析。李焰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中国发展货币型基金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就中国货币市场和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这方面来说,还包括分散金融风险等方面;而且就需求而言,货币型基金在我国有很高的成长潜力,这表明我国目前发展货币型基金不单必要,而且可行。所以,中国该迅速、顺应需求地开发这个基金品种。 陈静(2013)用定量分析法探究中国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并点出可能造成此问题的潜在因素。同时,她依据美国在2010 年改革货币基金的成功经验,提出预防中国货币型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方法。 巴曙松(2004)用定性分析法探究当前中国货币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巴曙松认为中国货币市场金融产品单一且规模小是阻碍货币型基金发展的关键原因;另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也是影响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道霞(2015)用归纳法总结我国货币型基金的作用,作者认为货币基金的功效有分散金融风险;发展货币市场;增加过渡性金融投资品种,丰富投资者的资产选择;促进投资基金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提高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迎合许多投资者对闲散资金的投资需求等优尔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朱铭晗探索我国货币型基金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议;聂名华,杨飞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运行态势并提出发展建议;谢燕华研究了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的潜在需求和影响;巴曙松,牛播坤指出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利率市场化正在形成积极有效互动,相辅相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变革和创新。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Dale L.Domian(1992)就货币市场基金的到期日策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到期日策略只是过去利率的反映,而不是未来利率走势的窗口。之后,Ramon P . DeGennaro和Dale.Domian(1996)进一步验证了“就货币市场基金而言,在有效的货币市场中,积极的管理策略并不能击败市场”。 Robert Darin和Robert.Hetzel(1994)从收益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基金相对于银行存款的吸引力,得出的结论是“Q条例限制了存款者从银行存款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而收益性较高的货币市场工具的面额通常又很大,小额存款者很难购买到诸如商业票据这样的货币市场工具。但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集合众多小投资者的资金,然后将它们投资于短期金融资产,这样存款者可以一方面避免Q条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持有名义额较低、收益性较高的资产。” Gorton.Gary和Pnnacchi.George(1990)则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业的特征,认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潜在资产面值不发生变化(MMF的面值固定在1美元),收益现金流与潜在资产分离,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交易损失大大减少。这就意着以货币市场基金为基础的支付体系可以成为基于保险基础上的银行支付体系的一个替代”。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