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报纸运用微博平台的思考(5)
时间:2016-12-16 18: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第二,报纸通过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做新闻报道。在微博平台上,“人人都是报道者”,海量信息中蕴藏着大量的新闻线索,许多热点新闻都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出的,“美通社的报告显示,超过90%的记者认为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线索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媒体新闻人可以在微博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通过其特有的新闻素养将微博新闻线索做成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第三,对微博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微博中的海量信息整体上呈“碎片化”的特征,这些新闻信源价值多元、视角分散,有些甚至是谣言,因此,报纸采用微博信源时,有时也需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和深度挖掘。报纸所报道的内容虽源于微博,却不是简单的原文再现,而是采编人员对海量信息进行甄选、梳理、提炼和整合,过滤大量信息后,呈现的意见集合。另一方面,一些实力不足的小报社,如地市级的报社,他们在人力、物力上一般不具有做阜外报道的能力,其报道内容多为本地新闻,但微博信源所具有的特殊新闻价值又使得他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报道,因此,对微博信息进行整合,再予以报道,是小型报社采用微博信息的较好途径。 (二)报纸借用微博空间进行受众交流 传统报纸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方式已经赶不上讯息时代的脚步,借助微博平台的搭建,报纸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并且拉近了传受之间的距离,使报纸和受众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交流互动。因此,报纸应该巧妙借用微博空间,提高与受众交流的频率和质量。 报纸借用微博空间与受众进行交流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单一讨论到线上线下的全面互动。“微博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许多报纸也做出了相应的尝试,例如《新京报》2011年9月5号开设的‘微言大义’关于微博的栏目,就某一受高度关注的事件,选取微博网友的意见和评论刊登在报。《北京晨报》于2009年与新浪微博合作,开设了“微评论”栏目,选取微博中备受关注的突发事件的话题及评论与网友在栏目上实现互动交流,使得线上网友的声音得到放大,” 也使得线下读者阅读空间得到拓展。 第二,除了通过报纸的官方微博,报纸的采编人员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参与互动。例如人民日报记者石畅、魏薇在新浪微博上的个人注册名分别“@有种编辑叫夜班编辑”和“@魏神马是个记者”,他们就经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新闻、进行评论。2012年7月21日,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鱼骨寺发生的泥石流给村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记者魏薇在进行后续报道时就一直在微博上持续更新受灾情况和所需物资,使其他人的帮助能够准确及时的到达灾民手中。另外潇湘晨报首席摄影记者汪蛟微博名为“@汪蛟9号”,也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或同行的新闻摄影作品,与网友互动。记者微博的出现是专业媒体人走向社会化的转折。 报纸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出的突发事件信息,是通过身处事故现场的记者收集来的可以作为新闻的信息,这些新闻往往比较是客观的内容,不夹杂主观感情的,人们不能更深切的了解事故现场的情况。而记者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表自己身处现场的一些亲身感受,记者微博不仅代表其所在的新闻单位,也代表记者本人。在与微博网友的互动和交流中,记者作为一个自然人比报纸微博更有“温度”,受众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媒体,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传受双方可以在新闻事件的探讨中,切磋意见,交流感情,使得受众可以对突发事件有更准确的了解,也对突发事件的良性发展有理性的认识。长久以往,博友对记者的亲切感、对记者微博的用户粘性,就会转变为对报纸品牌的亲切感、对报纸品牌的用户粘性。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