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的和合精神研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古代文论的和合精神研究

摘  要:“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合”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合”精神。本毕业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的追本溯源,尤其是“和合”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展现“和合”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展望未来,指出“和合”精神作为一种思文方式和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价值。19828
关键词:“和合”精神;中国古代文论; 影响 ;价值

The Spirit Of Harmony In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bstract: "Harmony" thought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harmon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ming a unique China characteristic of "harmony" spirit.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armony" spirit of the trace to its source,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harmony" spiri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show the "harmony" in the spirit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oking to the future, points out that "harmony" spirit as the value of a mode of thinking and living philosophy on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 "Harmony" spirit;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Value
目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中华“和合”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
(一)儒释道的和合观2
(二)“和合”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5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和合”精神 6
(一) 儒家“尽善尽美”文艺观6
(二) 道家的“心斋坐忘”、“得意忘言”观 7
(三)由“和合”思想演化出的整体思文的文学观8
(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中和”思想 8
三、“和合”精神的时代价值9
(一) 文化融合中,“和合”精神对当下文学的影响9
(二) “和合”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12
中国古代文论的和合精神
“和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的哲学、医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思文模式。从古至今,人们对“和合”的含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的探讨和研究从未间断,“和合”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对中国古代文论及各方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试述以下:
一、中华“和合”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和”与“合”的历史则更早一些。根据已有的资料考证,甲骨文中已有“合”字的使用,而“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它的通假字“龢”也见于甲骨文中。《说文解字》说“和”为“从口禾声”的形声字,又可写作“咊”。《说文•口部》对它的解释为:“咊,相应也” [1]。由此可知,“和合”的基本含义是“应声而和” [1],而且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龢”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密切相关,可以表示乐音的谐和。“和”在此基础上演化发展逐渐具有了后世调和、和谐、和睦等意义,而“合”的本义则是上下唇的合拢,后来演化为汇合、结合、合作、凝聚等。在殷周的时候,“和合”只是单一的概念,两字并未连用。到春秋之时,“和合”二字才出现连用并举的现象,形成现在的“和合”一词。《国语•郑语》是运用“和合”比较早的文献之一,书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意思是说商契能够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能够安身立命。《管子》说“蓄之以道,养之以德,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悉,莫之能伤也” [2]。在此处“和”“合”表示团结和谐的关系,人民团结和谐了,外敌便不能伤害。《周易》强调“保和太和,乃利贞”。“和合”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墨子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乃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并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国的重要原因是“教训臣民和合之”。同样荀子曾使用“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诡而有所至” [3]。《吕氏春秋》还将和合用于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的起源和构成,“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合”从诞生以来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的论著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它进一步延伸到政治、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