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对促进企业公共关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时间:2018-03-26 10: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张义、杨顺勇(2009)在《会展导论》一书中定义:“会展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多人聚集,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交流的活动。[2]”由于会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者在实施总体战略过程中,需要协调与政府、合办单位、新闻媒体、参展商、社会公众、内部员工等多方面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产业效应、经济效应和形象效应。因此,组织者在会展活动整体运作中如何使企业促进其公共关系的发展,赢得各界公众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成为参与会展活动各方研究的重要议题。 20119 干勤(2001)在《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公共关系战略与策略》[3]一文中曾指出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参与或举办展览会来拓展海外市场,以此来作为自己进入目标市场前的公共关系战略。严成根、王学武(2006)在《公共关系学》中指出:“展览会属于主动型公共关系,它具有一定的刻意性质,能够给公众留下勇于开拓、注重社会效益的良好形象。[4]”杨志慧(2006)在《公共关系视野下的会展品牌研究》中提到:“我国不缺乏一些会展品牌,但是普遍基础比较薄弱,真正能与国际品牌展会竞争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会展公共关系清晰的认识。[5]”Philip J. Rosson(1995)在《工业展销会中观众与参展商的互动》一文中表示:“通过考虑参展商的行为影响以及观众和参展商之间互动的模型表现,展销会应该被视为一个能够建立更广泛相互关系的观念。[6]”Adamantia G. Pateli,George M. Giaglis和Diomidis D. Spinellis(2005)在《无线信息通信和室内定位服务在展会中的试用评估》中指出:“展览会展示了其为信息交流中心的本质。展览的成功依赖于当事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频率和质量:参展商、观众和组织者。[7]”Namsu Kim博士在《参展商的表现和展会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在韩国举行的国际贸易展》中表明:“展览是有益的,因为它们便于开放式的沟通,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可以进行直接的互动。此外,展览会可以被视为一种营销策略来影响不同的人群,包括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买家甚至股东。[8]” 这些研究,不仅为企业开拓其市场提供了借鉴,也为会展组织者提高其展会优势做出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题的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就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新形象,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愿意通过会展这个面对面沟通的有效平台来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宣传其品牌,从而得以拓宽其市场获取更多的客户,为企业获取更多收益。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比起国外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会展对促进企业公共关系作用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会展组织者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公共关系来使自己的展会有更多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等的参与,虽然他们的参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参展企业带来某些效益,但比起会展组织者邀请的人数规模来看,这些效益还是相对较小的,因为有不少来参观的受邀者并未发现与其对口的参展企业。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展组织者并没有花足够多的精力去了解参展企业的真正需求,忽略了如何为参展企业创造促进其公共关系发展的优势。相反的,由于会展业在国外的发展要比我国更早、更为成熟,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要远多于我国。 举办会展的收益方是多方的,因此要举办好一个会展活动,不能单单只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研究问题,更应该从参展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为其创造更多有利资源。同时,由于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不少参展企业对会展活动为其所能带来的更多潜在效益也不甚了解,有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会展活动所创造的交流环境不仅局限于与客户、供应商或媒体之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潜在公共关系值得注意。因此,通过会展对企业公共关系作用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及会展组织者同时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