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演进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演进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金融巧妙利用大数据平台积累的信用数据和交易信息来创新征信手段,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建立流动式评估模式,以此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审批流程,故而吸引了大批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因此P2P 、众筹等的互联网融资以迅猛的速度抢占着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人信贷的市场份额;有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成立至今,经阿里小贷服务的小微企业累计超过60万家,投放的贷款额累计超过1400亿元。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互联网金融创新它们的商业模式,在信贷业务上形成规模吸引着大企业的青睐,那么必定会攻占商业银行的核心,抢占商业银行的利润。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挑战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不占用自身资产,非利息收入的作为中间人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代理保险信托类业务、咨询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其中,支付结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崛起,以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为代表,通过不断创新的自身的发展模式,优化业务结构,形成了一只足以跟商业银行抗衡的支付力量。它不断实行跨领域延伸,抢占银行客户,瓜分金融市场份额,使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断地遭受挤压。有关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总体营业收入增速较2014年放缓至9.1%左右,利润增速同步下降至9.0%左右,较2013年年末的14.5%及2014年年末的12.7%,有进一步的下降。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却呈持续增长的势头。截至2015年年末,人民银行已累计发放269 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涵盖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数字电视支付等多个领域;2015年第三季度,在全国范围内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245.93亿笔,支付金额859.74万亿元,环比增速分别增长6.90%和0.82%。其中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124.50亿笔业务,支付金额1127.62万亿元,其业务金额是同期全国GDP总量的64.96倍。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方式无疑已经打破了银行在支付结算渠道的上的垄断。
此外,商业银行在代理业务中,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代理保险信贷基金公司的业务,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优势一去不复返。很明显,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调现世,保险公司、信贷公司、基金公司便会转向这些成本更低、用户群体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使得代理业务失去市场份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个人存款和理财资金的流失。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货币基金的合作,推出了类活期业务,其平均年化利率接近5%,远远超过了商业银行同期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光,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转换,流失。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蚂蚁金服公布了2015年度余额宝的使用情况报告,截止2015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在线注册用户规模达2.6亿,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42%,其规模额度增至6207亿元,光2015年全年就为用户创造收益231亿元。这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类似的,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普遍较低,回报率低,互联网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推出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其相对于传统的理财产品有着强大的优势,诸如理财产品的多样化,低门槛限制,T+0到账等,另外凭借着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信息平台,互联网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加海量丰富的信息,使得操作更加便捷迅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造成冲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