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素养问题研究(5)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素养问题研究(5)


由于民生新闻的受众群区域本地化,在正确运用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前提下,多用一些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观众反感,反而能够贴近民生,增加节目和主持人的魅力和认可度。但有些民生新闻主持人语言表达随意,忽略了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新闻播报中没有对新闻价值进行深刻的深刻的把握、没有语言表达的深厚功力,只是一不管不顾地追求形式、开快车,就成了机械地“蹦字”,不仅听着紧张,而且新闻的信息量会大大损耗,影响新闻准确高效地传播。 有些主持人却根本不注意自己的普通话的训练养成,语音不标准,追求“地方化”。如江苏地区这一地方台的民生新闻主持人,他们在播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是传播范围广泛,而他们在读音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保留了方言读音,使得来自其他省市地区的观众受到影响,不能准确,快捷的了解新闻事实。这就要求民生新闻主持人不能片面的追求“地方化”和“贴近民生”的效果,而应该在心态上贴近百姓,用合适的语言传达民生民愿。
(二)评论语言庸俗,不注重“个性化”的塑造
纵观现在各地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强调运用群众语言,尽量使自己的播报语言赋予调侃,注重发挥“说”的特色,评论语言庸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体现在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一的模仿别人“说”新闻,为了展现自己说新闻的能力,过分追求“口语化”,没有自己的播报风格和个性,使自己所说的话跟最初的意思相背,语言表达牵强别扭,甚至把“痞子”十足的粗俗口语当作贴近受众的法宝,这种现象脱离了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不符合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习惯,缺乏个性。因此,不注重“个性化”塑造和培养,将导致主持人的评论语言通俗肤浅,使之评论语言陷入庸俗化。
民生新闻主持人主持风格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民生新闻主持人对于新闻内容不加理解消化,不注意个性化的表达,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特色,在语言上缺乏创新,表达上过于平淡,死搬硬套,导致评论内容煽情化,低俗化,难以被受众所吸引。由于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个性,虽说有时候他们在模仿中也赋予了趣性、人情,但也有潜在的消极因素,出现了一些语言语音问题,新闻也就从信息播报转向肤浅庸俗,其影响极其恶劣。
(三)娱乐化倾向明显,陷入“时尚”潮流
如今有些地方民生节目主持人受到所谓“时尚”潮流的影响,内地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模仿港台主持人,经常在语流中夹杂港台腔。诸如“好好玩”、“好好看”的“琼瑶式”组词模式,以及“我哦”或“哇塞”等。这种模仿最早是从娱乐节目开始的,娱乐化倾向明显,这些不规范的主持人讲说,不符合内地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语言风格,使得民生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可信度大打折扣。这种样式较播报式虽然灵活自然,交流感强,但需要明确的是:那种为了赶时髦故意将标准语言参杂进港台,将朴实的语言甩上拖下的做法绝对不是说新闻。还有一些民生新闻主持人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自认为老百姓喜欢“看热闹”,因此,“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在民生新闻的播报中屡见不鲜,真可谓“说学逗唱,样样能上”。这些报道形式,其实是背离了新闻客观、真实的本质特点。主持人在镜头前拿腔拿调、装腔作势,表达内容上过于庸俗、表面,表达方式流于娱乐、花哨的现象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