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2463字】
时间:2023-01-27 08:5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地质灾害 1。1。1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壳活论文网动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变形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水库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 1。1。2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的地质灾害频发,大致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部极端气象异常;地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造成地质变化剧烈;另外,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不正确开采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1。1。3地质灾害的特点 从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来看,的地质灾害有三大特点: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感觉不到灾害发生的先兆,而后地质灾害突然发生,使人们措手不及,大量地毁坏建筑物。农田。工厂。公路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些特点都使的地质防治工作难上加难,同时说明的地质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1。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1。2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同地理环境一词,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狭义的概念仅指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亿万年来,岩石圈与水圈。岩石圈与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圈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建立了地球物质的相对平衡体系。在地球演化的后期出现了生命。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在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与最近一次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与其周围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之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地质环境也遭受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中各种作用的影响,所以,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渐变发展为突变或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因此地质环境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从而破坏地质环境,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2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2。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3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2。4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2。5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3。1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 从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规划的战略性出发,环境地质研究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和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变化,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划分区域功能,甚至包括提出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影响区预留避震空地或缓冲带的基本要求。 3。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性主要是指地质环境区域内与工程或人居环境安全相关的地质成分。地质结构。工程性质。外部形态。区域内外动力作用特点和突发超常干扰因素作用的敏感程度(可变性或抗灾变的能力)以及形成灾害的可能性或风险性等。超常外来因素既会破坏工程对象,也会改变原来的区域环境态势,要调查研究其作用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和危害对象的脆弱性或易损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避免乃至消除工程对象的远程地质灾害风险,指导防洪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包含有足够的防灾减灾对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也是相关法规落到实处的保证。 4结语 总之,为了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