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785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785字】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22-01

引言:随着信息化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高速成长,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其交易模式正逐渐步入主流,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有关数论文网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百分号,电子商务成为了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

一。市场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已超过1200万人。有关数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过半以上会考虑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届时,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

二。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截止到2010年6月已有375所院校经过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开设本科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0万余人。未来十年,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缺口达200万。

三。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

(一)商务型人才,具备对电子商务活动全局性了解,熟悉各阶段活动实施流程及相关技术平台实现;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业务。决策支持等工作。

(二)技术型人才,要求能够把握技术实现框架,精通各种电子商务技术,熟练操作。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站维护等相关工作。

(三)综合型人才,具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前瞻性和创造性思维,顺应市场,把握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趋势。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

四。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介于30百分号到40百分号之间,大量的毕业生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低就业率和企业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渴求度产生了巨大矛盾,电子商务人才供应落差十分显著。这些无不反映出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去向不清晰

大部分的院校在没有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就笼统的确定了专业培养方案,造成培养的方向和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课程设置不合理,技术多而不精,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与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揉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教师普遍是半路出家,多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等专业转移而来的。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将电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和随意组合的现象,多数教师通过自学,研讨会和培训来获取知识,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关从业经历和项目实践经验。教师知识面不系统。不全面。不切实,授课自然就不能结合企业实际应用,以致教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三)实践环境不理想,与社会联系不够

因为模拟软件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企业真实操作之于学校模拟软件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学校软硬件与企业相关设备的巨大差距,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实践的效果,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较大的差距。

五。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凸显培养特色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比较适合在应用本科层次培养条件的是技术型和商务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培养目标应侧重定位在这两个层次之上。同时,为了确保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定位还应该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可以针对区域优势,将电子商务与某一个具体的特色行业或领域结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实践经历的从业人员纳入教学队伍,聘请相关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运作和开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推广来自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技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保持教学科研始终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展校企合作,实行项目驱动。产学结合的实践模式

学校可以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主题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通过项目驱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