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中國人的宣言【2245字】
时间:2023-02-20 13:0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中国崛起的特殊历史条件是经济全球化,确立其世界市场地位是现阶段崛起的目标特征。中国崛起面临着制度建设和财富分配两大内部难题,同时面临着软力量建构的重大任务---- 中国崛起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论文网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星号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已经详尽探讨了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但是,保罗星号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预见到中国崛起的两大条件。一是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二是中国将保持经济发展持续上升,这个国家可望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变化“。这不愧是大师的见地,道出了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其中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其结论或多或少归结为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但是,确有若干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探讨和预测,至今读来令人拍案。其中以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为代表,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这个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然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这样一个战略命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和论述却比国际学术界要少得多。这种状况似乎是一种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在回避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于缺乏对中国崛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挑战;就难以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之间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也难以建树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面对如此艰巨而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 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概念,似乎不存在已经“或将要“的问题。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结合度(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崛起“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过程,应设定阶段性的特征指标。目前可以看作是外部世界和中国内部相互适应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崛起道路,不可能是军事扩张或政治GM,只能是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这要求中国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回顾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可以找到中国崛起的基本轨迹,其中有一些是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转变。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资源。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保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利益等等。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但又不同于前苏东集团的转型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但也不同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大多数前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具有很强的抗周期能力,并且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遇,如繁荣时期出口激增,衰退时期资金涌入。 这些条件和机遇,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抽象,就是对中国崛起的内在规律认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不可否认,我们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复杂严峻的。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改变中国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同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中国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是更充分了,还是更局限了;中国出现的负面因素是不可克服不可控的,还是通过制度建设和供求平衡可以得到控制和克服的;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旧体制因素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如果把负面因素绝对化。全局化,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国崩溃论“。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迅速上升,形成外部世界和中国市场的双重不适应。中国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贡献。人民币汇率。巨额贸易顺差。大规模产业转移。全球通货紧缩等问题,必须在中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可承受的条件下积极地加以解决,这其中并不存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问题。 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并不是中国蓄意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不会是短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也会成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投资国。 中国的产品构成和价格体系将影响国际价格走向,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国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相反,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可能带动全球价格体系和要素配置发生历史性的。GM性的变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