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从文本到电影语言的解读【3781字】
时间:2023-02-21 13:0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挪威的森林:从文本到电影语言的解读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节起伏并不太大,人物也不复杂,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借一个年轻人渡边的世界,去诠释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年轻人的生活,重在表现其成长过程里,年轻人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感。整部小说看起来情节一般,笔调舒缓,然而,字里行间却暗流涌动,论文网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和视线,并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小说贵在通过一个让人柔肠百结的爱情故事,反映现实社会里青年人的生活,及其对现实的迷茫和无奈,这个爱情故事是个三角恋,却也是青年人的单纯的爱恋。 一。文本的语言及修辞的特色 一般的小说,都以情节取胜,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以韵致氛围见长,这需要别具一格的语言功力。挪威的森林情节平淡,主题也不深刻,而以情调。韵致和气氛打动人心。村上春树的语言有张力。有特色,行文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电影失败的原因之一,他的语言无可替代。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如下所示: (一)是具有超凡想象力的比喻 所谓比喻,多是似是而非即可,而村上春树的比喻,却是似非而是。小说中,小林绿子常常会问渡边,喜欢自己多少,渡边的回答总是让人大跌眼镜。喜欢我的发型?“好得不得了。“如何好法?“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统统倒在地上。“这样的比喻,别出心裁,读者好像看到森林里的树木一下子着了魔力般地倒在地上,似乎还有树木倒地的声音,从视觉。听觉和感官记忆中都是一种震撼,无形中,让读者领略了小林绿子的可爱程度。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这句话,也是有魔力的,读者看到的是老虎化成黄油的画面,仿佛还有炭火的炙烤,有黄油的香味飘来,温度,味道和画面全方位的表现都集中了出来,爱情的威力可想而知了。可以化凶猛的老虎为美味可口的黄油,村上春树的比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而这种独具魅力的比喻,在小说中俯拾皆是,这种比喻无疑是冲破正常逻辑的,也是让读者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集优雅。哲理化与饶舌和故弄玄虚为一体 村上春树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他的叙事节奏舒缓。以短句多见,适当的重复,配合着作者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饶舌。故弄玄虚,却有亲和力。 挪威的森林中,人物之一永泽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绅士,他是这样说的: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想做的,却是自己应做的。“疗养院的玲子,也有饶舌般的独白:我的正常之处在于,自己懂得自己是不正常的。“ 这样的话,初读会让读者如在雾里,再品,会意犹未尽,这种优雅的饶舌,就像吃榴莲,闻来拒之,吃起来,却再不停口,村上春树的饶舌,就像榴莲果,让人爱不释手。 二。文本和电影主题语言探索 村上春树的小说,韵味独特的语言提升了小说的魅力,而另一个亮点,是主题所表现的孤独与无奈。作者笔下的孤独与无奈,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同于世俗眼中的无价值意义的。负面的。不健康的孤独和无奈。在村上春树舒缓的笔调下,这些无奈和孤独,是成长中的必然,是一种自我认同和完善的方式,于是就有了其受欢迎的价值和意义。村上春树旨在通过小说,表明一种态度,清醒地对待孤独,甚至游戏那些无奈。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渡边其实就是村上春树生活态度的代表。渡边在小说中,有些另类,他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的价值不认同,自有一种风骨傲立于世;从他对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的排斥,以及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漠视,反映出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面对世俗的从容恬淡。孤独与无奈本是一种情绪表现,村上春树在小说中,运用纯熟的文字和语言将这种内心体验,似水般倾泻出来,这是小说的优胜之处,也是电影中,诸如孤独无奈这些内心体验所需要探索和借鉴的。在小说中,作者的叙事方式是独特的,他运用了很多的内心独白,表达了渡边在当时日本的政治环境中,在东京两股水火不容的时代背景下,对两派极端激进分子所作所为的反感,乃至抵触情绪。渡边排斥极端激进者,他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所以他始终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清醒,这也是他孤独与无奈的原因之一。小说中,关于孤独与无奈,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而陈英雄在影片中,仅采用了两个镜头,就塑造了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视听语言运用得相当成功。 在电影中,渡边被裹进激进者游行队伍的镜头出现两次,他耳边都是解除安保条约“的喊声,他反感地皱起眉头,加速前进。这两个镜头就将时代背景和渡边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字语言描述,多依靠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一个人的孤独,电影语言恰好与文字语言相反,对于主人公的孤独情绪,用运动与喧闹去反衬个人的孤独。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很好地表达了原著的孤独情绪。 三。电影语言存在的不足 名著改编电影,能保持原著韵味改编成功的电影非常罕见,而且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例证,越是名著,改编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陈英雄导演的电影,尽可能地保持了小说的风骨,但是大量的语言文字描绘的主题,在一个短短的片子中再现,是不大可能的,读者对挪威的森林是熟悉的,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读者的反对,这都是电影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电影中出现的几处硬伤,更加速了电影的失败。 (一)电影存在的视点问题 陈英雄在电影中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用画外音作为解说,另一方面,也运用了渡边个人的一些主观镜头,但是终究不能表现小说所驾驭的渡边的言行,尤其渡边的内心独白。小说中,是以渡边的回忆为主,语言文字很容易构建一种情绪,而电影中,要依靠镜头去参与回忆,客观的表达会冲淡小说中的含蓄性。有人说,一部影片,无所谓第几人称,因为它原本不是一种口头叙事方式“。电影是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电影中,有一段渡边与绿子的恋情场景,因为不能像小说一样有铺垫,感情是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电影中的恋爱场景,也显得不真实,因为没有渡边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不能表现他的心理变化,观众对渡边和绿子突如其来的爱情,也一头雾水,所以,片尾渡边的表白我爱你“,既突兀又无力。而小说结尾时,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渡边的心理变化,并意识到他已经成熟了,不是刚刚开始的那个孤独无奈的年轻人了。(二)叙事结构语言分析。 小说的总体结构,以回忆为主,回忆中又有回忆片段。小说中的回忆时间长达三年,历经了三个春夏秋冬。而电影,要想跨越三年时间是很难表现清楚的,所以陈英雄改变了小说的回忆式结构,改用按时间顺序的叙事模式,从渡边的高中时代开始切入,并对小说中三年内发生的很多事情进行了删减,这就失去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语言也不能表达文本的内涵。这种简单化处理,情有可原,追思和回忆是挪威的森林结构的主体,电影的手法不能表现回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就得不到保障,这也是电影失败的原因。小说的故事一般,但却凭借主人公的情绪稳操胜券,因为成长中的不适,是大众情绪,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从痛苦迷茫到蜕变成熟,这也是村上春树的高明之处。这种回忆的结构,对于表达这种情绪,是最佳的选择,电影中没有足够的语言,使得情节缺失,季节也不分明,令时间不清晰,使整部影片的内容是模糊的。影片所表现出来是一部旅行风光片,或者说是一部爱情MTV,但绝不是一个人的心理历程。一部成功的小说,内容与结构的衔接是浑然天成的。小说的结构,电影没办法复制,如果导演只是将小说故事情节移植到电影里,势必会因语言的不足而造成结构的缺失和不足,从而产生致命的缺陷。 (三)人物形象的不丰满 众所周知,小说的人物的个性,靠主人公的个性语言与细节来塑造,而影片是做不到的,影片再给了男主人公渡边足够的细节描述外,对于独白也采用了一些画外音,所以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就显得苍白了,缺乏独特的性格,或者行为动作不合常理;或者人物性格模糊,容易被观众误读。小说中的绿子,开朗乐观,淳朴善良,渴望被人爱怜,女孩气十足。因为母亲的早逝,父亲的多病,她更渴望一份美好的爱情,所以她单纯,且极有耐性,家庭的变故,更促成了她的坚强和坦率。这些性格表现,反映在她对男女关系的好奇,对渡边的炽烈的爱,以及敢于勇敢地表白。而电影中,关于绿子的家庭和过去,以及性格形成没有铺垫,所以绿子对渡边坦言性问题,会误导观众对绿子质疑,而女演员的口气又温婉至极,使得对话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产生荒诞的作用。 电影语言的表现手法问题,使影片看起来枯燥乏味,毫无魅力可言。人物形象像扁平的照片,没有神采没有个性。陈英雄的用心是良苦的,他力求忠于原著,但他的改编是失败的。这也证明,长篇小说的结构和故事,想浓缩为120分钟的电影中,是不可能的也不可取的。 挪威的森林电影虽然不如原著精彩,改编中的问题也值得人注意,但影片的可取之处也很多,诸如,电影语言的探索,不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而且还屡有创新。这部电影也是很有看点和特色的,陈英雄从原著中汲取了很多语言特色,并成功地植入到电影中,进行了电影化语言的尝试,在关于主人公渡边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表现上也独树一帜,其简练程度与信息含量很大程度上都超过了原著。但电影的致命缺陷也不可逆转,最终也没跳出文学名著改编电影难的命运,在视点转化和简化结构的表现过程中,电影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情节也令人费解,导致人物形象不鲜明,性格塑造也不成功,缺乏小说主题的深度和厚度,更像一部旅行爱情MTV,小说的情绪化没有影踪。但是,对于陈英雄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赞赏的,没有挑战和尝试,永远不会有进步。电影语言要向文学语言学习,并逐渐进步,走向成熟。 挪威的森林:从文本到电影语言的解读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