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电影与原著的冲突和消解【4283字】
时间:2023-02-21 13:0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狼图腾电影与原著的冲突和消解 一。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想象性。抽象性。审美性等特点,更多的是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去思考文本想要表现的深刻内涵。影论文网视作品的叙事语言则比较复杂,它是由图像画面和由话语。背景音乐构成的声响组成的,所以电影语言有着与小说语言完全不一样的确定性。具体性。直观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空间性,通过画面和剪辑与声音连接起来,使得电影在欣赏过程中,观众所需要的思考和想象的维度要比小说浅得多,这是由二者的性质决定的。 从叙事语言的角度来看,原著中充满了思考和议论性的话语,而电影狼图腾把狼作为了真正的主角,消除了原著中的理性探讨部分,没有加入过多的旁白,主题通过感性叙事表达了出来。 每章开头的导语,如‘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3,既是对这一章富有哲理的高度概括,也是引导一章展开的话语。原著中随处可见的议论性话语有些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议论,脱离了故事叙述主体,以外在于故事的角度来冷静叙述:说到底,筑城护边,屯垦戍边,都不如游牧戍边,草原民族的剽悍勇猛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年复一年地练出来的。“[1]107小说的语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小说的结尾,几万字的理性探掘“不啻为对小说文体创新突破的一种新的尝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补充论证了小说的主题,探讨了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差异性,虽然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小说的可读性,但其主题却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得以直白地表露出来。原著中除了以上三种直白的议论性说理以外,还不断借人物之口来表达作者的深度思考,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充当了这种代言人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脸谱化的人物,如毕力格老人的说教使得他成为蒙古人朴素生态观和原始神的崇拜的化身,大大削弱了人物个性鲜明的性格。因此也有人认为,狼图腾原著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学术著作。 电影的改编在语言上变哲理化为感性的叙事,这是电影之于原著最大的改变之处。电影中没有设置更多的旁白,也没有过多的哲理性议论话语,甚至人物的语言也变得更符合生活的真实,而是通过场景和音乐画面等引导观众去思考。电影从叙事顺序上也作了调整,把作为时代背景的文革“由回忆插叙变为了顺序讲述,按照叙事逻辑重新贯穿了起来,变为了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合的重构 电影中对人物的塑造往往超出了原著中对人物形象的建构,因为它已经是导演对小说的二次解读,对原著的理解把握的导演则成为电影人物形象的关键人。小说与电影是两个不同的作品。电影要面对的不仅是小说读者,还有那些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因此,我的职责是传递我对小说的理解和印象。我不仅要告诉观众小说讲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我为什么喜欢它。“[2]此外,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娱乐化的产品,因其受众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原著人物形象的重构。在文学作品中,主角和他的配角构成相互联系的行动元,通过他们一系列的行动推动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束“[3],文本中陈阵作为主角,性格鲜明,但是不免流于刻板化,而配角杨克在陈阵养狼行动中彻底沦为一个模糊的面孔,更是成为陈阵发表观点的最好听众。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本身是一位经济学学者,他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着一些不足,难免使主人公陷入一种单一性格形象的境地。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电影与原著也有明显的不同。小说着力塑造一个有着强权意识的英雄,而电影则让主人公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常人。 首先是陈阵的思想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为他始终处在两种文化中间的夹缝中,他来自汉民族,却非常崇拜游牧民族的文化,这让他的身份始终十分尴尬。一方面,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的思考常常处于一种深沉的无力感状态中;另一方面,他对游牧民族的文化没有真正地领悟,仅仅只是好奇和喜爱。他崇拜狼性的强权意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并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狼性的人,他最终回到了都市生活中,虽然带着他的思考,但是仍然回到了他不断质疑的生活环境中去了,从都市中来,回到都市中去,虽然有时代大背景的因素,但实质上强权意识屈从了个人意志。电影中,陈阵放弃了对于这种文化冲突的深度思考,转而塑造了一个只关注狼的生存状态的普通青年,突出了陈阵养狼的过程,而删减了绝大部分对文化碰撞矛盾和痛苦的形象,完全顺应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这样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重构,使他一方面对这种文化的碰撞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想法,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了生活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样一种复合的人物形象。 另外,小说中陈阵的生活每天就是放羊。养狼。读书的循环,情感生活的缺位在很多人看来,不但没有使人物形象高大起来,反而因为缺乏生活的真实而显得单调而乏味。电影中为他们分别加入了一段感情故事。陈阵和嘎斯迈的情感刻画得很细微,导演首先详细刻画了巴图之死,既是为他谱写了一曲赞歌,也是为陈阵和嘎斯迈的感情作了一个铺垫。他们的感情在一些细节里表现得很自然,刚开始有他们在雪地上嬉戏的场景,在巴图死后,陈阵还贴心地为她披上衣服,被狼咬伤以后得到的是嘎斯迈的埋怨和关心,他们情感的高潮出现在了嘎斯迈儿子受伤以后,陈阵为他找药的疯狂举动中。这些唯美情感细节的加入更加契合了受众的审美趣味,也使得主人公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三。主题表现中的强权与自由 原著与电影在主题上也处处体现了强权与自由的冲突。首先是建立在狼性宣扬上的民族主义与深沉广阔的人类意识和人道关怀。狼图腾在原著中讨论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蒙古能够横扫欧亚大陆?进而讨论当今的中华文明是否是游牧民族为农耕的汉民族进行输血才得以延续下来的?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在宣扬狼性,强调民族主义。作者认为,蒙古草原狼如精灵一般完美,它们捕猎时的高超战术,对有利条件的巧妙利用,它们身边体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和顽强的精神,它们的团结和自我牺牲精神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小说主题讨论的仍然是狼性宣扬的强权,对民族性问题的探讨,或者更深层面上说探讨的是民族复兴可能的途径。电影则处处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元素,在采访中导演说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种(不同种族间的)争议,外来者和当地人总会有类似的冲突发生……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虽然常有争议,但是并不意味着有优劣之分……人口膨胀,生态的失衡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平衡,否则这将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我从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说中的主要信息就传递到了电影里“。宣扬了一种生态平衡的理念,这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对草原千百年来的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以毕力格老人为代表的传统草原人朴素生态主义的观念。这种朴素生态主义观源于他们对生态环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只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狼群数量的维护对草原兔子。老鼠。黄羊数量的控制,让草原得以保存下来,从而形成的对狼,对腾格里“,即自然的敬意。 其次是小说中浓厚的法西斯主色彩与反殖民主义的冲突。陈阵把狼身上流露出来的动物性当作神性来崇拜,本身就缺乏深度的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追求,什么是文化的冲撞,他有矛盾的时候,但大多时候却被狼身上的野性所遮蔽了。原著中不断地强化狼性代表的输血论“,用先进民族来代替所谓的落后民族,不正是纳粹主义当时的借口吗,其实质是一种带有法西斯色彩的民族主义。导演让雅克?阿诺年轻时作为军旅摄影师参军到喀麦隆工作,这段经历使他看到了和谐的现实,那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我感到无限的快乐和自由,比我在巴黎时还要自由“,所以他在电影中极力反对法西斯色彩和殖民主义的狼性民族主题,并且消弭了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追求自由和爱成为他想着力凸显的另一主题,他对原著作了改编,最明显的就在于最后放走了小狼,让小狼重获自由,放逐了陈阵对小狼的狭隘的小爱,变为了小狼对自由追逐的大爱。 四。消解:人的价值理性 电影狼图腾对小说的改编体现了导演和原著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其中的冲突又在人的价值理性“这一尺度下消解了。 首先是二者文化价值的冲突,电影回避了这一争议。小说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的民族主义,虽然作者是站在民族复兴的论调上的,其中仍有不合理之处。有人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中国社会如果有变化,那么也是‘传统范围内的变化’,它不能依靠自身内在的动力走上与欧美一样的现代化道路,而必须在外部(异质)文明的冲击。洗礼之下,才能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变。“[4]小说显然与这样的论调不谋而合,这使得小说自出版之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西方的文化价值中对民族主义持慎重的态度,而更加注重的是自由民主和法制的观念电影巧妙地回避了这一争议,而把主题引到了生态自然的环保问题上了,电影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更加符合流行语境下的价值观念。流行语境下的文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出审美价值多元化。消费性。娱乐性。颠覆性和自我个性的特点。这样,流行性作品就能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电影狼图腾作为一部流行性作品,顺应了现代观众关切的话题,以环保问题角度切入,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此外,流行文化的特质还具有模糊性和朦胧性,受众并不愿意去深层思考,而以娱乐为出发点,电影狼图腾消弭了原著中讨论的其他的主题,但又不能完全回避其中的神性崇拜等因素,而是对其模糊化处理。用陌生化的手法对人们之于狼的常规认识进行巅峰,养狼的情节更是加入了一些浪漫手法的处理,使观众认为养狼与日常生活中养宠物的经历差不多,同时又带有一些刺激的成分。这种陌生化处理和浪漫元素的融入使得电影作品升华成为世界流行语境话语下的一部流行性作品,从而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包括主题生态的和谐,自由与爱,呈现出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符合人的价值理性,因而获得了受众的强烈认同感,从而消解了电影与小说的种种冲突的细节和主题。人的价值理性就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一种确认,它是一种追求人的价值意义和社会的自由公平和谐的自觉意识。电影狼图腾中对环保问题的呈现正是全人类的深度的人文关怀,对于小狼结局的处理也是社会自由和平等意识的呈现,这些改编无不体现着人的价值理性的印记。 无论是原著,还电影的改编,都是以人的价值理性作为尺度的,受众从作品中都获取了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一信息,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强烈认同感,尽管争议不断,但都取得了成功。 狼图腾电影与原著的冲突和消解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