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电影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的解读【3984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對电影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的解读【3984字】

对电影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的解读

电影刘天华讲述的是重要的民乐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一生的传奇事迹,通过讲述他从小酷爱民乐尤其是二胡,到后来任教北大再到他的创作和演奏方法引起了轰动,从而为中国的二胡发展和民乐进步作出了长足的贡献。在影片中,整体上和他所钟爱的民乐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影片中,论文网通过穿插和再现民乐的形式,包括一些音乐会。西洋音乐以及背景音乐的合理选配,都将电影刘天华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音乐对叙事的促进也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色彩。

一。有关电影刘天华的总体概述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是由刘天华从小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来叙述的,讲述了刘天华本人年少的故事。刘天华,字寿椿,江阴人。从小他就对音乐十分中意,尤其是自己通过在民间师傅那里学得的类似胡琴和其他的弦乐十分钟爱。并且性格温顺,喜欢听这类管弦之乐,常常因为和他人学习民乐或者听到好听的民乐而流连忘返。他的妻子和他是发小,可以说青梅竹马,在1914年的春天嫁给了刘天华,当时刘天华的父亲恰逢无常,家中老少不少,还有还未成年的弟弟需要照顾,加之刘天华成家以后,家中也新添了人口,一时间,家庭的压力和生计的挑战都使得日子过得清贫没有保障。这时候,刘天华就每每独自坐在家门口拉着自己的二胡,抒发心中苦闷的情绪。过了不久,他到常州的母校去担任音乐的教员,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当时十分崇洋媚外推崇西洋乐器如小号。手鼓等等,而对自己国家的民乐不屑一顾。教学任务无法继续下去,刘天华感到了民乐发展的桎梏和困难。对国乐的没落非常失望,惶恐,同时也对国人之于国乐的态度不平。一天,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亲笔写下了聘书寄往刘天华家中,诚聘他出任北大的琵琶教师。刘天华独自背上了行囊,去往北平教书。在北大,他结实了他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挚友――来自俄国的小提琴教师古诺夫,古诺夫十分欣赏刘天华的才华,同时也赞扬他的人品,刘天华也对古诺夫在音乐教学上的独特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天华提出主动向古诺夫学习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且通过对小提琴的学习,逐步改进他在二胡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由于当时二胡在国内多是一些流传下来的民间的曲调而没有完整的音乐和乐谱,这使得刘天华逐步探索着二胡在长远发展中的模式。在这期间,他学习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也为他创作二胡的完整的曲目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在挖掘民乐的精华方面,他改进了二胡的工尺谱记法;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西洋乐曲的学习,逐渐将合理的创作方法融入了国乐创作之中。在随后到来的五四运动“的镇压中,不少学校受到了冲击,而刘天华也失去了他在北大的工作,古诺夫远走他乡。北大的同僚十分钦佩刘天华在音乐上的造诣和崇高的个人品德,积极为他谋求职位,而追随刘天华学习国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对音乐的改进过程中,刘天华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很多的思考,从人生的价值,到他面对人生的态度,他决定不再苦闷和挣扎,而是要积极面对自己对于国乐的态度和现状。在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协助下,1930年刘天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十分具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会。他将其毕生所研究出来的关于民乐的改进。完整的曲目。优秀合理的表现方法等都统统地在众人面前加以表演,将一场国乐的精粹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他的这场演出也使得国乐从此在国人的眼中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超越的地位,通过他的努力推广和宣传,人们开始正视自己的国粹和文化,同时,也对的国乐做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在1932年6月,刘天华到民间艺人那里学习一种民间的音乐,不幸感染了猩红热,在医院治疗但抢救无效,于一周后6月8日在北京逝世。在刘天华的生命中,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当时还处于比较低的地位的中国国乐,尤其是二胡。在众多的压力和质疑中,孤独地完成了他对于国乐的改进和创新,使得整个国乐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中国国乐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二。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

在电影刘天华中,通过穿插合理的音乐,尤其是在专业方面的民乐的穿插和在背景音乐的布置和安排上,都很好地体现了音乐的叙事功能,尤其二胡这种从始至终独特的音色更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一)影片刘天华中音乐与剧情串联

电影刘天华是关于刘天华本人的传记式的再现。影片中的音乐构成了剧情的整体串联。在刚开始的时候,出场的刘天华孤独拉着一把二胡,这使刘天华这个具体的个人形象首先比较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而后,故事到了他结婚时,他和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发小结婚的时候,穿插了民乐演奏的热闹音乐,这些音乐元素实际上一方面是民间结婚时必要的传统和习惯,另一方面,这些乐器的演奏也使得民乐首先以一种姿态出现在了影片中,并且构成了结婚的事情和故事的开始。而后是他的妻子嫁到他家以后恰逢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在这样的打击中,故事的情节发生了一点冷淡和哀伤的转换,在这样的故事和转换中,插入的音乐是刘天华自己在院子中演奏的一曲哀婉的二胡曲调,这也是对他之于父亲去世这件事的一种十分悲痛的体会和感受。在家境不是特别宽裕的情况下,压力使得刘天华不得不外出谋一份职位。在他到自己的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的时候,影片插入了民乐和西洋乐器乐队的冲突。国乐的演奏只持续了短短不到一分钟,就马上被现场观众的哄闹声盖过,而后很快地插入了同是一个学校的西洋乐队的声音,刺耳而喧闹,但是很有气势,几乎让刘天华指挥的国乐乐队无法继续演奏。在这样的状态下,实际上也突出了剧情想要表达的内容――中国的国乐和当时国人对西洋乐器的钟爱的出入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出入中,国乐显然被降低到了一个卑微的境地,而新进来的西洋乐器则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吹捧。在刘天华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他通过自己作曲,逐渐完善了一些二胡曲的片段。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进来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二胡演奏和琵琶的插曲,这些插曲使得剧情逐渐开始走向明朗。教学中,通过对琵琶和二胡的音乐元素的插入,呈现出刘天华教学的一些场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在剧情的发展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刘天华到达北大任教的时候,北大同僚起初是看不起刘天华的二胡演奏的,认为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名师的指导。在刘天华的努力过后,尤其是刘天华开始在北大教授公开课并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之后,他的同僚和刘天华在戏院偶遇,两个人在喝茶的同时只言片语聊了几句,而后注意力就转入了在演奏的现场的戏曲中,这些戏曲的插入对剧情,实际上也是有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在这样共同欣赏戏曲的过程中,同僚的那种起初对刘天华不屑一顾而后在民乐方面发现了他的天赋的状态就逐渐呈现了出来。同时,这样的会面,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即使是接受着西方乐器熏陶和西式教育的人,还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精粹抱有十分亲切的感触和需求的,他们希望通过日常生活,对于这类亲切的国乐的接触而体会到生活中民族感的成分,这也是戏曲插曲在剧情中的独特作用。

(二)影片刘天华中音乐揭示重大的转折

在影片刘天华中,音乐的叙事功能不仅仅在于串联了整个的故事情节和发展,同时对于整个故事主线上的重要转折,音乐的功能可谓是独特的,发挥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功能――体现了重大的转折。这些转折在影片中通过音乐的形式独特呈现了出来。在影片刘天华中,有两处独特的音乐介入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分别是两场音乐会的举办。在第一场音乐会出现的时候,剧情发展到刘天华到北大任教,当时,公开承认刘天华才能的人还寥寥无几,甚至连北大的同僚之间都没有对刘天华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反而因为他拉的是一些流行于街头民间的东西而对他产生了一种浅薄的不屑一顾。而刘天华偶然结识的来自俄国的小提琴教师古诺夫则对刘天华本人抱有一种十分尊敬的态度,同时也对刘天华的前程十分看好。他组织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类似于音乐沙龙,请了一些当时同在音乐系任教的教师前来参加,也有仰慕这些老师的学生。大家轮流上去表演自己比较拿手的乐器。在这个情节上,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呈现出来了不同的音乐穿插。例如,其中中意于西洋乐器的老师表现中大多是西洋乐器的东西,有钢琴。小提琴等等,古诺夫本人表现的是小提琴的演奏。同时,人们也对西洋乐器的演奏更加中意。通过这场小小的音乐沙龙,人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状态是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比较中意的是对西洋乐器的演奏和偏爱,在这样的演奏和偏爱中,西洋乐器的音乐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多。而后,古诺夫邀请刘天华进行了一段二胡的演奏。刘天华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这段可以算作比较完整的自创曲目在当时的小小的音乐沙龙上引起了一种比较轰动的效果。这里隐喻一种刘天华本人地位的转变和国乐命运的转变,而后衔接的是刘天华在北大开始教授公开课的历程。

第二场音乐会就是刘天华个人开办的,通过各方人士积极协助和筹备的专门关于国乐的音乐演奏。在这场演奏中,无论规模还是曲目,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风格上,刘天华将已经成熟的民乐的合奏搬上了舞台。而后在曲目方面,刘天华主要演奏的是自己经过辛苦的创作成型的完整的曲目。这场音乐会的举办,是剧情的重要转变,从此,中国国乐在国人眼中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加深了主题的呈现。

三。结语

在刘天华中,音乐的运用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况是通过中间穿插的关于各种乐器的单独演奏,这些演奏多以二胡的出现和琵琶等民乐的出现为主,串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整体性的串联;另一种情况,是影片中比较集中的,对民乐进行了音乐会形式的表现和穿插。这种表现和穿插实际上将二胡的演奏和民乐的魅力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同时,这样的整体性的穿插和安排也使得零散的民乐因素在串联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同时,以音乐会的形式完成了重要的剧情叙事转折和高潮的定位。通过对音乐叙事功能在刘天华中的解读,为我们进一步解读影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对电影刘天华中音乐叙事功能的解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