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功夫熊猫Ⅰ成长的烦恼【2869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电影功夫熊猫Ⅰ成长的烦恼【2869字】

电影功夫熊猫Ⅰ:成长的烦恼

一。引言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为孩子提供教育的过程。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既是每个家庭长期关注的重点,也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导致了中西方对于彼此家庭教育的模式的误解与迷惑。当中国人迁居西方国家的时候,中西方在历史论文网。社会。经济。语言。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差异成为造成双方家庭教育反差的根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由于电影功夫熊猫1在中国非常流行,功夫熊猫2也登陆中国市场并大获成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功夫熊猫1不仅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交流,而且使人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梦想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由道德准则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道德准则就是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追求自己的梦想也是如此。功夫熊猫1中Po的父亲想让他把做面条当做自己的梦想去奋斗。该影片里Po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父母的梦想就是希望孩子通过科举考取个一官半职。当官被认为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光荣事情。因此,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与政治相关联的。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在宗教及人权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相信家庭教育应该培养真正的人。正如中西方文化对比一书所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是西方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宗教即教堂,在西方社会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受教堂控治,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的宗旨是拯救灵魂。这种思想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非常重视以人权主义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他们反对教堂的压迫,提倡人的尊严和自由。父母不应该替孩子们设计梦想,相反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梦想。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家庭教育更加开放民主。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上存在差异。中国孩子的梦想由父母设定,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迫于父母的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实现它。在功夫熊猫中,Po不喜欢做面条,然而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默默的努力工作,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模式。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崇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想像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梦想。在功夫熊猫1中,Po在老师的指导下评估自己的梦想,以正确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梦想。一旦设定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不惜一切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2。责任心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对责任心的意识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功夫熊猫1中,首先Po的父亲告诉Po他的责任是养活这个家,最后,他的老师告诉Po他的责任是要服务社会,正如老师期望的那样,Po拯救了整个城市,这就是西方社会里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家庭是由集体方式组建起来的,尤其在古代。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生活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难。实质上,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团体。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与社会责任相比,他们更加重视家庭责任,因此中国人的责任意识过于狭窄。

然而,在西方,家庭是以一种松散的方式组建起来的,两代人并不生活在一起。与中国的经济形式不同,西方国家是市场导向型经济,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他们更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每当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社会,他们视此为己任。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及独立自主的品质,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功夫熊猫1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影片开头,Po没有任何自由,但最后,他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西方的家庭教育总是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有竞争力。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个人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要自己去适应这个激烈的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还包括尊重个体和自由的权利。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上层社会,家庭教育不重视个人主义的培养,反映到家庭教育当中就变成了对父母的尊重。从出生孩子就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把孩子当成可以替他们完成梦想的工具,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和隐私权。

在日常生活中,Po的父亲没有给他足够的个人空间,而他的老师认识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就引导他去发挥个人空间。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鼓励他们去创新探索,去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去认识赚钱的艰辛,去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中国的父母只知道保护和娇惯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订立与学习有关的目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而他们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适应社会,如何培养孩子具有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孩子创新与探索的精神。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更看重社会责任,西方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中国的父母只强调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的父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顺从的。不威胁社会的人。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逐渐融合

过去,中国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积累知识而忽略了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集体而忽略了个体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个性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的父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不再只强调共性而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人空间。

西方家庭教育开始崇尚儒家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过分强调独立,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卢如凯在怎样引导孩子一书中指出,在西方国家,吸毒非暴力不合作的孩子的数量比中国高出百分之五;其次,孩子过于独立而导致早恋,许多青少年女性婚前怀孕,因西方国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所以禁止堕胎,许多非婚生的孤儿被寄养在孤儿院,这些孩子的发展令人担忧。

今天,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怀疑所谓的民主式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在西方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学习儒家思想,西方的父母了解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他们把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精华借鉴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们认识到过分独立的弊端并开始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共性的培养。

三。结语

电影功夫熊猫1介绍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其目的并不是去比较哪一个更好,而是想让中西方都可以从彼此的教育模式当中学点东西。中西方在家庭教育上的确存在差异,但逐渐的融合正在变为世界的主要话题。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虽然存在差异但却可以和谐共存,因为家庭教育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文想要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做到取对方之精华。去对方之糟粕。

电影功夫熊猫Ⅰ:成长的烦恼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