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生门中的黑泽明式人性思考【4356字】
时间:2023-02-21 13:0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电影罗生门中的黑泽明式人性思考 一。引言 电影罗生门是黑泽明的惊世杰作,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次年又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2年威尼斯电影节50周年时罗生门获金狮中的金狮奖。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论文网目。在日本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是一部不朽的佳作。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影片不论是对话的语言风格还是人物动作,都带有十分浓重的舞台剧色彩。台词都带有明显的抒情诗意味,言语中充满了人生哲学和情感上的咏叹,而其配合语言的一系列动作亦都有其深刻的内涵所在。并且,场景设计和人物设计方面都非常简单。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遭杀害。影片用简单的人物逻辑关系,最现实地阐释了人性的弱点和虚伪。电影中黑泽明式的人性思考,着实有股震慑的力量,让观影者叹为观止,沉浸在人性思考中久久不能自拔。 二。故事的梗概 影片讲述的是樵夫。僧人。农夫为了避雨而走进罗生门,从而引出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樵夫自言自语地抱怨世道人心太可怕,他看到的一件事,使他感到世界上的任何人和事都不可信。于是,僧人和农夫追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他说:三天前上山砍柴,发现了一树枝上挂着女人的斗笠,不远处还有武士的尸体,于是他跑去报案。“僧人相信了樵夫讲的话,因为他在路上也曾遇见过武士夫妇。接下来影片便转入在衙门口四个人各执一词,真相被掩埋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之中。每个人叙述事实时都在尽力美化自己,掩饰弱点,从而使人性的虚伪暴露无遗。影片没有直接表现杀人画面,而是充分利用画外空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造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纵观全片,构思巧妙,情节层层推进。 樵夫的第一次供词是,你问我匕首,我没有看见,我只看到树枝上挂着一顶斗笠,武士帽子,尸体,和尸体近旁有一截绳子,还有一个头饰“。 差役抓来的强盗的供词是,我在路边休息时无意中看到武士和他的妻子牵着马从路边走过,我垂涎武士妻子的美色,想占为己有。便心生一计,谎称前面山林里有座古坟,里面有长刀。短刀及古镜等,可以廉价卖给他们。利用武士的贪婪,将他引入到一个竹丛深处,趁武士不备,将他绑在树上,然后跑过去对武士的妻子说她的丈夫被蛇咬了,要求带她去见她的丈夫。妻子跑来后看到此景,掏出一把匕首与我搏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烈性女人。强暴女子后并没有想杀死那个武士,想一走了之,但是没走多远,武士的妻子回过头来对我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我只跟活下的人走。’于是,我割断绳子跟武士大战了23个回合后才把他杀死“。 武士妻子的供词是,自己被强盗欺辱之后丈夫用鄙夷的眼光看我,另我痛不欲生。于是我拔出短刀让武士杀了自己。但却因悲伤过度昏厥了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己想要寻死却没有胆量。此时强盗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借女巫的供词是,强盗在我面前强暴了自己的妻子。随即,百般唆使妻子跟他走,而妻子竟然指着自己的丈夫跟强盗说:‘有那个男人在,我不能跟你走,你杀了他吧。’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问我如何处置她。我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我悲愤地拔出短刀自己剖腹而死“。 影片中的樵夫作为目睹整个案件全部过程的人,他的证词应该是最客观的。可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怕受牵连,他在堂上也说了谎。事实上,只是因为樵夫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把价值不菲的短刀而已。樵夫第二次的供词是,女子被强暴后,一直埋头痛哭,而强盗请求女子跟自己走。女子哭了很久后,突然跑去割开丈夫身上的绳索,又跑回来趴在地上痛哭。强盗恍然大悟,原来是女子要他和武士决斗。但武士拒绝决斗,因为武士认为此时的妻子已不值得。武士还嘲讽妻子为什么不自杀。武士的说法刺激了强盗,强盗也失去了对女子的热情,想转身离开。这时,一直只是痛哭的女子突然站起来,用尖利的语言嘲讽两个男人懦弱,从而激得两个男人展开决斗。其实他们只是畏首畏尾地打斗了一番,根本没有23个回合。强盗幸运地将武士杀死。女子受惊吓后逃走了。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影片里却有4个关于真相的版本,使观众真伪难辨。每个人的供词都充斥着谎言,隐藏着真相。 影片即将结束,每个人都期望出现的真相变得越来越令人费解。武士之死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迷。僧人。农夫。樵夫在罗生门下躲雨,他们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种局外人的分析,但是毫无结果。此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农夫抢夺了婴儿的衣物,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农夫则恶言相责道:难道那个女人的镶珍珠的匕首不是你偷的吗?你也不过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农夫还是抢走了婴儿身上的衣服。人性在此时此刻彻底崩塌了。这时,僧人抱着婴儿,樵夫伸出双臂想要接过孩子,僧人惊恐地说:你要干什么,连他身上最后那点东西都拿走吗?“樵夫说:我已有六个孩子,再多一个也不至于活不下去。“这个时候雨过天晴,远方显现了明亮的天空,照耀着罗生门,一缕曙光照亮了天际,故事就此落下帷幕。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而掩盖着自己的谎言,隐藏着自己的罪恶。 三。分析罗生门中的人性一个简单的杀人事件却能用精妙的细节和缜密的逻辑来扣人心弦。最让观众钦佩不已的是黑泽明对人性的剖析,达到了让人胆战心惊的地步,把人性的善恶披露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结局那段被认为是人性希望的曙光情节。人性是善还是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荀子却认为人性是恶的“。西方的休谟也认为人性是恶的“。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也是旷日持久,从来没有定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意愿,每个人也都有作恶的理由,面对人类的罪恶和龌龊,难以判断对与错。黑泽明的罗生门要极力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性。至于贯穿始终的线索,亦即武士的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始终没有给案件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到最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变得不值一提了。而能不能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灵成了这次审判成败的关键。由于人性的复杂阴暗,我们所看到的许多事情的表面之下,也许永远无法找到客观的答案。本片人物的叙述出场是线性的,所以无法对整个事件进行现场的对质。这种不将故事讲清楚却将故事进一步模糊的艺术手法,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最杰出的创作核心思想。 影片中人之所以说谎,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表现了人性的丑陋。这并不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观念,而恰恰说明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他们竭尽全力想美化自己的角色,至少说明他们都知道怎样做便会让这桩已经不可逆转的事件更美“一点。这是人的本性,或者说人性真实的一面。其实每个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一些修饰,为了冲淡或掩盖那些自己不愿展示的一面。影片中强盗用谎言想证明自己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男子汉。将一个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让她顺从地满足了自己的欲念,是一件让自己无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是为了获得大盗之英名。武士妻子则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以图得到他人的保护,是为了获得忠贞妻子之牌坊。而武士既然已死,还谎称自己是自杀。因为他是武士,宁可说是自杀的也不能说死于强盗之手,是代表武士道精神,为了获得不被唾弃之侥幸。纯然是欲望,造就了每个人内心的软弱,并且构筑了每个人利用谎言企图展现的幻象。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阴暗而不可告人的秘密。幽暗破旧的罗生门下,鬼魂都觉得害怕的地方,却在柔和的阳光下真相大白。 罗生门外的大雨象征了这场罪恶,门里的樵夫因人性的沦丧而困惑,可困惑的他却同样是个说谎者。他知道真相,但没有说明,只是为了隐瞒自己偷走了现场的一把可以卖钱活命的匕首。樵夫代表着庶民的形象,时常会被人性的贪婪懦弱所驱使,却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坏人,因为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相信自己,虽然能力薄弱,却仍然挣扎在邪恶的黑海中,于是感觉到痛苦和纠结,这才是人的所谓本质吧。农夫剥走了包着婴儿的衣服,则展现了人性的恶,他已经完全不相信人性善良这种东西,认为人完全是自私自利的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恶不作。他把人性懦弱。自私的方面看得非常透彻,对人类完全丧失了信心。僧人是纯洁无污的善的化身,他的释然多少也带走了观众本难以散去的阴霾。因此,不应该把所有的人都打入恶的地狱,要相信善还是存在的。片尾弃婴的出现把影片推向高潮,可以说是整部片子的浓缩和升华。没有出现的婴儿的父母,他们应该知道婴儿将来的悲惨结局,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遗弃。婴儿是弱者和无辜者,所以命运对婴儿是最不公平的。体现出婴儿的父母同样在作恶。通过樵夫要将这个弃婴抱回家去养育,充分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思想,用一种实际行动去重新打造一个美丽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类心灵的净化。用雨过天晴的画面,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是对人性中善的肯定。 四。罗生门引发的人性思考 电影罗生门是一部思想深邃。人物性格复杂的作品,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对于人性的探讨,带给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以一种温情而又坚硬的面纱包裹住了人生荒谬的真实命题。反映人人都会说谎,都把事情说成对自己有利的情形。人世间存在的真实,实际上被人类自己消解了。罗生门表达的主题不仅仅是虚伪与自私的人性,更重要的是人性本身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强盗。武士。武士妻子和樵夫代表了各个不同的阶层,象征着世间的人,从影片的大部分看来,似乎存在着终极真理。 人类就是如此,在无穷的欲望与虚伪中挣扎,痛苦而恐惧,却无法表现。人类害怕自己的弱点或缺点暴露在他人面前,孱弱不安稳地活着。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一点也不为之伤痛悲哀。因此,不难理解罗生门表现出的强烈的反社会观与反人性观。它产生于一个怀疑。虚无和崩溃的时代,庶民也在里面代表了一种持彻底怀疑和否定立场的虚无主义者。利己主义者的形象。虽然影片展示了人的自私和谎言以及相互间的不信任,但黑泽明对人世毕竟还是同情的,在影片的最后给正义留存了空间,也给了世人希望。人对自私和谎言的反省,以及人与人在走过地狱之后重新达成的信任。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雨后的夕阳总是比平常更美。其实人类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克服人性的阴暗面,将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接受它并认真履行它。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编号:KYQD14002)。 电影罗生门中的黑泽明式人性思考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