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电影的狂欢段落【4244字】
时间:2023-02-22 14: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论青春电影的狂欢段落 近年来,青春电影再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主流,除了青春电影惯用的言情题材外,还浮现出一种新的题材,以青春怀旧为内核架构叙事框架。引导审美趋向的风格类型。在青春电影中,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狂欢段落更是引发了观众集体怀恋青春。狂欢段落是商业电影营造感官盛宴的重要环节论文网。狂欢世界观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全民性“。狂欢段落所具有的举世欢庆。人人参与。载歌载舞。纵情声色等天然属性,同商业电影追求感官刺激的审美需求不谋而合。因此,狂欢段落时常出现在商业电影的高潮段落,并辅以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副歌部分。汇集全体偶像明星的镜头。强调夸张肢体动作的表演方式。表现主义风格的镜头语言以及戏剧冲突集中的情节安排。狂欢段落可谓是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狂欢,以狂欢式样的视听语言完成狂欢内容的叙事。一定程度上,狂欢段落可以作为影片的缩影而存在。因此,狂欢段落时常出现在影片的预告片中,既发挥其视听盛宴的魅力,又直指此段落占据全片的高潮部分。但另一方面,狂欢段落本身亦可以独立于全片存在。首先,狂欢段落内部的矛盾冲突相对于全片的叙事线索而言是独立的架构,此类矛盾冲突侧重于戏剧化的冲突本身,如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对立群体之间的争斗融合等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冲突。同时,此类冲突的爆发与解决都限定在狂欢段落内部,换言之,狂欢段落的矛盾冲突是内化的,不为外在的即全片的叙事主线所影响。其次,狂欢段落内部的矛盾冲突流于表面,并未深入刻画角色关系转变的前因后果,而重在展现角色关系发生转变这个转折点本身。因此,狂欢段落中的戏剧叙事可以相对地脱离主线叙事而存在,亦可脱离现实主义的叙事逻辑。在狂欢段落里,导演可以随意地安排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不妨碍观众的接受认同。由此可见,狂欢段落十分适用于展示想象性的场景。在青春片中,狂欢段落主要用于展示想象性的反叛以及想象性的阶层和解图景。本文将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下简称致青春)。同桌的你中的狂欢段落进行详细分析。 青春片的狂欢段落主要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是发生在青春时期的狂欢段落,以角色的共同青春记忆段落呈现;第二类是青春之后的狂欢段落,主要呈现为各角色分别多年后的重聚一堂。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狂欢段落的分类所依据的是客观的线性时间线索。但通过如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分类法具有更为复杂的内涵,与创作者意图同各种话语霸权进行想象性的抗争有关。 一。青春的狂欢段落 发生在青春时期的狂欢段落通常以跟校园生活紧密相连的空间为背景展开。如致青春里的文艺汇演舞台,同桌的你里的毕业践行宴席。首先,此类空间作为年轻人活动频繁的客观空间而存在,增强了叙事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此类空间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中,已被赋予了青春怀旧的含义。因此,对此类空间的调用天然地包含了对青春。怀旧两类意义的调用。在致青春中,郑微身为一个低年级的大学生,冒失打断既定的节目安排,抢过院长的表演时段,独自登台即兴演唱红日,继而引发全场高潮,带领观众载歌载舞。这是典型的狂欢段落,同剧情前后发展关系不大。这个狂欢段落的意义凝聚在郑微带动的这场歌舞狂欢里。在郑微发动的这场狂欢里,她首先突破了双重的传统秩序,即规则秩序与尊卑秩序,她无视以主持人套话为代表的社会游戏规则,也无视以院长为代表的长者与领导形象,郑微以一个反叛任性的少女形象实现了对传统话语的僭越。郑微以来自观众中一员的反叛者形象,获得了舞台下观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经由银幕的传递,转变为电影观众对郑微行为的认同。而她这种行为本身的不合乎逻辑则消解在这种理想化的主观认同中,其真实可查性被观众忽略不计。郑微上台后,她获得了年轻人的掌声,成为在场其他年轻观众主观意愿及被压抑欲望的投射,之后,全场同学跟随她的煽动一同参与了这场狂欢。影片正是在这个时刻实现了想象性的融合。在郑微上台之前,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表演者,按照场景及台词的设定,不难看出表演者都隶属于特定的参赛单位并经由提前报名选拔而出。郑微之前的表演正是由院长女儿曾毓带队,演出了一场动作整齐划一的健美操,着装统一,笑容一致。健美操节目旨在表现青春的活力与美丽,但创作者对其表演者背景。造型以及表情的刻写,暗示此处的青春是规范化。表演化的,与理想中青春的自由奔放属性相悖。因此,接下来上台的郑微被设定为截然不同的形象。首先,郑微是临时起意而上台,其次,她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参与表演,而非集体成员或者某单位的代表,再者,她的表演冲动源于欲望,而非为了竞赛结果。同时,通过剧情的设定,她上台的欲望冲动巧妙地融合了对爱情的向往。郑微在此狂欢段落中的言行以及背后的动机更符合观众对青春的想象。狂欢段落中,郑微的每一个行动及其表现方式都指向反叛规矩。推翻既往,这种表现方式所带来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而在观众席中逐一起立挥舞的学生,也正是电影观众投射在银幕上的自我,个体被现实压抑的欲望。尚未实现的理想自我通常需要借助银幕上的力量来实现。这也就不难理解致青春剧组在宣传期间多次重演郑微演唱红日“一幕的意义所在。观众的视角在创作者对认同符码的精心安排下,已经成功地转移为银幕上对郑微欢呼的观众视角。另外,此狂欢段落中还有耐人寻味的一幕,那些表演指定内容。穿着统一演出服装的演员们,也随着郑微的演唱自由起舞。这看似群魔乱舞的图景正迎合了观众对青春的认同,认同却夹裹着想象。观众在现实中并不一定经历过如此狂欢场景,但当电影以现实的场景呈现狂欢时,观众的记忆可以随着主观认同的渴望而发生篡改。因此,在接受反应中,这想象性的反叛图景不仅收获了认同,还转换为集体青春怀旧的一部分。另外,更为巧妙的是,创作者将郑微的表演设定为中性化的节目,一反突出女性曲线美的健美操,安排她演唱了一首原唱为男性并且审美风格偏阳刚的红日,反主流的性别设定加强了角色反叛性格的塑造,同想象性的反叛场景相得益彰。二。青春之后的狂欢段落 青春之后的狂欢段落常以同学聚会的形式呈现。如此设定具有十足的现实主义色彩,为勾起观众的集体怀旧作好铺垫。如致青春里由张开发起的同学聚会,同桌的你里周小栀结婚宴请同学的场景。但创作者点燃怀旧情绪的意图并不止于一曲青春挽歌,而在于呈现出一幅想象性阶层和解的图景。如下将详细分析同学聚会的场景如何承载青春之后的狂欢及其背后的诉求。 在同桌的你中,周小栀的婚宴被设定为同学们毕业后的第一次重聚,无疑凸显了青春散场的残酷与遗憾。同时,将同学聚会的场景同男主角初恋女友的婚宴相重叠,进一步强化了重聚场景的伤感。在此狂欢段落自成的叙事逻辑中,创作者已然将青春结束。爱情逝去编入一个共同的认同系统,勾起观众关于友谊与爱情的双重青春记忆。于是,借由现实的场景以及主观情感认同,观众自然地将自我投射到参与婚宴的某一个角色中。当观众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完成了这一原初的镜像认同过程之后,创作者便能够在青春之后的狂欢段落之中安置更具有深意的想象性场景。第一,此狂欢段落借由特定的道具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觥筹交错时必不可少的酒。酒的出场为时隔多年的亲密无间提供了最合理的诠释,为想象性图景的呈现清除了现实主义的障碍。各位同学正是在推杯换盏下,从简单寒暄转向亲切交心。学生时代的恋人周小栀同林一也在醉酒后才暂时消解了两人之间的隔阂。第二,此狂欢段落设定为第一次重逢,为展现各位角色的社会身份提供了契机。在这一环节中,创作者巧妙地设定了一个外来者的角色――周小栀的丈夫,他既发挥了引导各位角色作自我介绍的功能,也承担着对他们各自身份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评判的职责。通过周小栀丈夫对各位角色的社会地位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形象地勾勒了当代社会主流话语霸权下的价值观评判。周小栀丈夫通过衣着。礼物以及职业对周小栀的同学进行褒贬之分,他对待社会地位普通的龚兵及王尔德毫不尊重,甚至当面刻薄。当他听闻林一是美国回来的CEO时,又能立刻变脸客气相待。周小栀丈夫的表演极度脸谱化,既强调了此角色的功能性,将众人简单地归纳进贫与富。成功与失败的阵营中,展现了当代社会机械的两极批判标准;也引导了观众对其产生厌恶,继而表达了创作者对当代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厌弃。第三,创作者刻画各位同学时也采用了脸谱化的策略,并以社会阶层的分类作为脸谱化的基础。比如,在农研所上班的龚兵同学为周小栀带来的结婚礼物是廉价的自制蜂蜜。比如,身为城管队员的王尔德竟然身着制服来赴宴。而美国归来的林一,事业发展尚不如龚兵及王尔德,却以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出场。这些设定自然是表现主义的,将个体的社会身份放大化。突出化。第四,创作者对酒桌上发言者的安排也别有用意。在重聚的宴席上,发言最多的反而是学生时期话最少的李潇,根据他的言谈举止判断,他已是成功人士中的一员。这个设定巧妙地象征着资本与话语权之间的纠葛关系。而曾经妙语连珠的文艺青年王尔德,出现在功利世界的酒桌上时,却成了一言不发的那一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剧情的发展中,作为成功人士的周小栀丈夫因不胜酒力而退场,在他离开酒席之后,此狂欢段落才推向高潮。周小栀丈夫的缺席可以看做是当代社会价值观评价标准的暂时消隐,资本。权利等分割阶层的力量暂时消失于同学重聚的空间中。同学们一起回忆共同经历的青春,对酒当歌,忘却当下身份,沉浸在集体青春记忆带来的欢乐中。这无疑是创作者提供的想象性阶层和解图景,在封闭的物质与叙事空间中,掌握话语霸权的阶层暂时被击退,其他阶层畅饮欢笑,人与人之间毫无阶层矛盾的阻隔。而这份乌托邦式的快乐,暂时掩盖了阶层的分化与现实社会的残酷,以曾经共有的青春回忆取代当下不可缝合的分割与矛盾,在银幕上暂时实现了跨越种种现实鸿沟的和解图景。这种想象性的和解图景属于银幕,却无疑给现实中的观众带来了真切的安慰与希望。 当代青春电影如火如荼,偶像明星,唯美镜头,怀旧故事,煞是好看。如何在商业电影的包装下投射当代社会的集体情绪,彰显高层次的文化品格,引导年青一代的审美品位,正是青春电影创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它试图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规避与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建构。狂欢段落作为一种兼具视听效果与文化内涵的表现手段,将轻松明快的影像同深邃内敛的思考相结合,在引发全民集体青春怀旧的同时,亦能为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诉求提供一个展示的契机,创作出更具有人文关怀的青春电影。 论青春电影的狂欢段落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