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红楼梦》的开发与利用(3)
时间:2018-04-28 09:4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红楼戏’绝大部分为昆曲,昆曲的细腻、优美在表现温婉绝美的爱情方面又正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清代“红楼戏”还赢得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题诗、题词,这些诗、词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剧中人物、情节、思想等的感受和见解,透露出他们对《红楼梦》小说的非同一般的偏爱,同时也解释了他们对小说原著(同样包括其思想、人物、情节等的不同理解。” 清代“红楼戏”在对原著人物进行加工、改造时,还有着明显的抑钗扬黛的倾向。清代多数“红楼戏”对于传统都或多或少相互交织,即有继承又有发展。之后“红楼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二) 多元化探索期 这一时期大体从民国初年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之前,其间人们对《红楼梦》的开发形式开始多元化的探索,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即民国初期到建国和建国后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自民国后,社会相对开放,《红楼梦》的开发开始多样化,除了继续存在由《红楼梦》改编的戏曲外,还出现了话剧、电影、连环画等多种形式。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红楼梦》的开发多少受到影响,甚至在文革时期一度低迷。不过,连环画的绘制与出版作为一种国家工程,由国家来推动,发展得还不错。19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由于多方的支持和努力,拍摄得非常成功,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1.民国初期到建国 这个时期《红楼梦》的开发形式主要有话剧、电影、连环画等。 在话剧方面,民国时期改编的《红楼梦》话剧形式多样,大约有二十种 ,以民国初年和四十年代为创作高峰,从1913年第一部《红楼梦》话剧问世起,到四十年代末,民国《红楼梦》话剧经历了初始、低谷和繁荣的发展阶段。 图2.1 《红楼梦》话剧 初始期的话剧《红楼梦》为中国话剧的早期形态,确切地说应该是《红楼梦》文明戏或新剧,红楼文明戏在民国初年曾一度兴盛。1914年前后文明戏中兴,春柳派在上海挂出“春柳剧场”的招牌,开始演出。《红楼梦》中对封建家族的描写,正可以作为这类文明戏的最现成的取材对象。同时《红楼梦》话剧不自觉地融入了许多戏曲元素,如《风月宝鉴》虽是话剧,但其登场人物表却遵循戏曲的体例,以行当划分剧中人物,如贾政划为老生,贾蓉为小生,凤姐是旦行等。剧本的对白设计多用独白和旁白,提纲式的结构多数只规定基本的剧情结构,给演出留下较多即兴发挥的空间。 民国初的话剧《红楼梦》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同文明戏过渡性混合体的话剧一样,《红楼梦》话剧无论从题材的选择,内容的把握等各个方面都是不成熟的。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国话剧《红楼梦》创作都处于低谷期。 二十年代《红楼梦》话剧开始走上文学改编之路。陈梦韶的《绛洞花主》是最早将小说全面改编为话剧的剧本,第一部《红楼梦》大型话剧,无论是题材的选取、主题的把握以及结构的安排上,都大大超越了民国初年红楼文明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红楼梦》话剧在四十年代进入了繁荣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十二部,取材更为自由,剧作家基本都以悲剧诠释小说主题,特别是宝黛爱情悲剧主题占据了十分抢眼的位置。这反映出《红楼梦》话剧作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较之民国初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另外,这时期一部分红楼梦话剧作家着重追求美学,创造诗意的情调和氛围,剧作家充分发挥话剧语言的优势,大段富于诗意的语言,梦境的展示,都使得剧作充满了诗情,展现了小说《红楼梦》古典诗意之外所具有的现代意,同时又渗透了古典特征的独特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