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2945字】
时间:2023-03-04 21:5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关键字:历史题材创作文学叙事历史叙事 [内容摘要]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考察一下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主要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论文网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近年来随着历史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大量涌现,关于历史题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作的一般原则问题也渐渐受到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关注。应该说,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一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事情。本文拟以三国演义为例来探讨一下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_文学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来自历史事实的限制_的问题,以期借助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来为我们当下的创作实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当下历史题材创作的成绩与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做一下概念的区分。所谓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与历史剧(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即基本上按照史籍记载的线索来创作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事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人物是历史上确曾有过的人物。此类作品也可以被称为历史正剧“。至于那些戏说“类作品,即借用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完全凭借虚构来创作出的小说或影视剧不能算作是历史题材作品“。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隆以及后来受到普遍欢迎的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铁嘴铜齿纪晓岚。宰相刘罗锅之类,均不应看作是历史正剧“,故而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顺便说一句,本人对时下许多学者从历史事实角度对这类戏说“作品进行的批评深不以为然:人家并不是在写历史剧,你何苦非要用历史剧的标准来考量人家呢!既然关公战秦琼“。宋版康熙字典“之类可以在曲艺节目中引人一笑,我们又何必用历史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年龄差距来批评电视剧的失实呢!如果我们非要用历史的标准来批评这类戏说“的编导们,也就难怪人家明言要气死历史学家“了。 20多年来的历史题材创作毫无疑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对此我们绝对不应该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因为此类作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而否定其价值。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应该是我们对待此类作品的基本态度。那么历史题材作品究竟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绩呢?我以为至少有下列几项: 其一。满足了广大接受者的审美需求与乌托邦想象。我们知道,商品关系是最缺乏诗意与乌托邦精神的。随着商品大潮的涌动,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日益物化“的趋势。人欲横流。拜金主义。利益原则越来越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但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人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想象与幻想,需要心灵的安顿与超越,乌托邦冲动永远是挥之不去的精神潜能。因此回到古代,借助于再现古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智慧,庶几可以弥补当下精神世界的贫乏,可以寄托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与意义诉求。于是古代的圣主明君“。贤臣良将“们就应运而复生“了。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当然有诸多圆凿方枘,扞格不入之处,但在当前精神萎靡。价值失范。人们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却恰好能够乘虚而入“,为人们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心灵获得暂住“之所。其正面意义与负面作用委实难以一言以蔽之。 古人的亡灵何以竟会得到今人的青睐,就更深刻的原因来看,乃是因为其深层精神的相通性。用高科技的现代媒介来演绎古人的生活。传达古人的精神风貌,这本身就是颇可玩味的现象。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近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发动的数番强大攻击实际上也仅仅毁掉了它的皮毛而已,情况似乎是,越是具有惰性,越是落后的东西,就越是难以摧毁。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东西依然很多_这正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现实基础,也是人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精神的现实基础。例如清官“,这原本是古代百姓千百年中在想象中自我安慰。维持心理平衡的文化符号,也是统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但是在今天的历史剧中这个文化符号依然占据很大份额,依然满足着人们的当下精神需求,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又如所谓知遇之恩“本是古代选士。任官制度的产物,其基本精神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今日的历史剧中却依然作为正面价值被阐扬,而且还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也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现象,再如英明君主“也是早应该遭到摒弃的文学想象,但在时下的历史剧中,依然充斥着他们的身影。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也许是应该遭到否定的,但是从现实的审美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也还有其积极价值。 其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尽管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现象,但就其主流而言,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无疑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的时期,从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层面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层面,西方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认同意识都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更是如此。历史题材作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这可以使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增强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能够唤起人们自觉的民族认同意识正是这类作品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存在之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近年来那些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都包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也包含清醒地历史反思意识,有的还相当深刻。历史具有延续性,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现。透过历史题材的作品,人们会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不是所谓借古喻今“,而是提供前车之鉴。 当然,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为批评者所诟病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是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硬伤“。由于作者或编导者历史知识有限,再加上敬业精神不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硬伤“就在所难免了。如果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看,此类作品中的硬伤“可以说俯拾皆是。 二是价值观问题。在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价值取向方面问题,有的作者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演绎历史故事,例如过于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对某些早应该抛弃的陈腐观念持认同态度等等。有的则片面追求翻案“效果,无视历史自身对人和事所作出的评价。 三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历史是极为复杂的,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为了追求所谓艺术性,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从而构成文学叙事的戏剧效果。例如许多作品都把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归结为个人的情感或心理原因,这就遮蔽了实际上的复杂性,很容易培养起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观。 其他问题还很多,诸如爱情情节的泛滥。过于追求传奇性,甚至有的带有宿命论倾向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为广大接受者所喜闻乐见,但是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