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影响(3)
时间:2016-12-23 13: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作家群起,文坛结构变化 在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之下,当代中国文坛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 1.创作群体变化 最鲜明的表现就是新的创作群体不断涌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虽然有明确而具体的创作理念,作家们依然不乏各自的创造力。当代文坛,这种明确的创作理念已经淡化,中国文坛也形成了多个风格各异的作家群。比如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群,以及浙江地区的“温州青年作家群”、“湖州女作家群”,另外还有“广西女作家群”等等 。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大多先在网络上成名,也有的是在一些征文大赛中脱颖而出。除了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传播渠道外,各大媒体、批评家也对他们的创作与宣传给予了众多帮助。 2.作家身份转变 与传统上专业作家为文坛主力不同,现在的文坛主力开始由专业作家群体向群众作家扩展。热播剧《甄嬛传》的原著流潋紫就并非一位专业作家。流潋紫最初在“榕树下”、“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从事业余写作。《甄嬛传》在网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但创作《甄嬛传》时,作者还是一名大三学生。 作家群体在身份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新媒体的力量。“文学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因为,支撑着文学传播的新媒体有着非凡的传播能力,可以轻易的将触角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个影响上来说,作为被作家操作的传播媒介,反过来也影响了作家本身。作为新媒体的特征,广泛的传播性与开放性让无数的网民变成了一个自由主体,拥有着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和言论自由。这种情况下,更多非专业的普通群众也成了文学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创作者。 (三)读者群体结构转变 新的文学生产也会影响着文学的接受。所以,文学的新内容,新题材,新的传播方式也必然会形成新的文学接受群体。新兴的科学技术,使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的快捷和简便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也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阅读群体。 在新闻出版研究组织公布的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中,多数读者使用手机阅读报纸和小说。而在手机阅读群体中,有52.0%的读者是农村居民,占到一半以上的人数。而51.7%的手机阅读者是26周岁以下的年轻人。与文学最初的精英读者群相比,这种读者群体上的转变与数字媒体的革新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而在今年四月份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手机或网络在线阅读的成年人中超过九成是49周岁以下的人群。其中,18―29岁的读者占了49.3%,比2012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30―39周岁的读者占了27.5%,相比去年的30.3%下降了2.8个百分点。40―49周岁的读者占了16.9%,反而比去年上升了6.2个百分点。50周岁及以上读者有6.3%,也上升了2.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手机电子阅读者数量正在明显上升。正是数字化快捷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使文学的接受群体开始向偏远的农村和高龄人群拓展。 新媒体时代,文学日趋从高尚的精致情趣向通俗的大众化情趣靠拢;文学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阅读群体也有了明显的“分众”色彩。 二、新媒体带给当代文学的挑战 新媒体的运用不仅给文学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弱化了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就文学的本质来说,它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娱乐性。娱乐性的加强是文学通过媒体贴近读者的一个表现。文学消费的娱乐化功能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出现边缘化的状态,逐渐失去了与政治的相互管理和影响,从而表现出一种自由化的倾向。由于媒介市场化的影响,这种自由便使得文学走向了过分的无原则和一迎合大众的低俗化。“暴力”和“性”的内容屡见不鲜,“快乐至上”的原则将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属性拒之门外。“谢冕认为:“商潮的涌起使人们乐于把文学定格于满足快感的欲望功能,人们因厌弃以往的仆役于意识形态的位置而耻谈使命和责任。” 世俗的逢迎让低俗和肤浅的文学成为时尚。当这种功利化和娱乐化的追求完全消融了文学的审美教育目的,就必然导致文学偏离自身的教育启迪理念,成为迎合大众发泄的工具。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