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设路径【3789字】
时间:2023-03-04 21:5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地高校各个专业正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开展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又能有效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建设效论文网益。 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了。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设计与改革。以下将从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也规定了教学方法及进度等。其中,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受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前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大多只重视前面两个维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将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才可能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总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指导思想出发,在制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时,应当使学生既能对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了解先民们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二。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实现课程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含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阅读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作家作品。这些选定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是歌颂光明。进步的诗文,也可以是批判黑暗。腐朽的作品,其主题与思想情感应该是积极进取或健康向上的。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特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考虑先凝练几个主题,再按照各个主题选择合适的作家作品来匹配。关于主题的分类,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存在多种多样的分法。一般而言,可分为爱国忠贞。民本情怀。进取励志。高洁清廉。情谊仁爱。勤劳节俭。民族智慧等类。而相应的作家作品,也有多种选择,如:爱国忠贞类,选讲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民本情怀类,选讲屈原离骚。杜甫三吏三别“等作品;进取励志类,选讲曹操龟虽寿。杜甫望岳等;高洁清廉类,选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于谦石灰吟等诗歌;情谊友爱类,选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客至等;勤劳节俭类诗,选讲范成大田园杂兴。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民族智慧类,选讲苏轼。王安石等宋代人的诗歌。当然,有不少作品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例如屈原的离骚既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不乏进取励志的警句。以上多以诗歌为例,在散文。戏曲作品中也有大量爱国。励志。清廉等方面的内容可供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小结的程序开展教学。授课完毕,学生则背诵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检查。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引导教育结合起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结合,追求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设计的教育模式,应当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屈原离骚这篇作品为例:在学习作品文本与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思考屈原为何受冤屈被流放,屈原忧国忧民的表现等。通过课堂上积极探讨,屈原高洁的人格与强烈的爱国精神自然凸显出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师生们思想也得到了洗礼,从而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是从外的灌输教育,而是从专业知识的内涵中挖掘思政要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大都具有思政元素,只有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在熟悉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真正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读者才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礼,以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不需要去教材外寻找思政辅助材料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都应该以本课程教材为本。 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强调学生自学环节。学习。分析文学作品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与感受,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古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做到知人论世。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产生隔阂。例如:思乡。羁旅的情愁是古代诗词的常见话题,而当今世界通讯。交通发达,回家或与人联络十分方便快捷,今天的读者也就很难真切体会到古人思远。怀人的情感了。再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讨论。互动环节。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等抒情类作品较多,即抒情文学发达。此类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无穷,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讲授时应增设讨论。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分享自身的阅读体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感受,讨论结束时,则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体会真切。收获满满,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 四。改进考评方式 成绩考评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往的考评多采取试卷的方式,通过卷面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课程结业等级。此种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且评价结果不能确保客观。公正。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考评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评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故必须改进考评方式。 首先,避免单一的考试考核,采取多元的考评手段。试卷考评只能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衡量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成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背诵几篇作品或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应当强调领会。感受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精神或高尚情操。因而,本课程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心得。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总结等学习过程与体会,都应纳入课程的考评中。由此,学生的学习笔记。课堂的发言记录。课后的学习反思或提交的学习心得,都是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凭证。 其次,试卷考试多设置主观题。试卷考试有其合理性,不能完全抛弃,但在设置中应多作改革。学生在客观题上的得分,能反映出其相关专业知识点掌握了,主观题的得分则反映其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了。通过主观题的设置与回答,能较好地测试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如:以明代于谦咏石灰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学习的体会。此类考题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述话语给分。通过考试,可以评定学生对于谦诗歌中表达的忠贞爱国情感的理解程度,既测试了学生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加强课程的实践考评环节。课程思政教育绝不能只停留于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述上,还应当影响到师生的日常行为与生活实践。只有将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设置实践考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其考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历代先贤或民族英雄的纪念场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立下报效国家的宏远志向。又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或敬老院义务劳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与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再如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回家完成与孝悌有关的劳动。当然,此类活动不能固定僵化或流于形式,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活力,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使活动开展得精彩又有实效。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等方式,评定每位学生的课程实践得分,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理应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设计与开展,如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评方式等,以求使学生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当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远不止这些手段与方法,以上的论述还不够深入。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的体悟。反省等学习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教育相关学习理论,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得以借鉴与引用,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