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网络民意公共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互联网+网络民意公共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互联网最早发源于国外,技术的前沿性给国外公民提供了更加良好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国外较早的借助互联网进行一些政治活动。许多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就利用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政治投票等活动,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学者们对互联网的研究。87757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公民参与的问题。在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变得不可分割。政府决策者必须重视这一点,而不是选择回避。[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认为,互联网可以构建出一个信息化社会,它是系统化的,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凯斯·桑斯坦认为公民网络参与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群体极化,他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这本书中做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他认为在互联网构筑的信息化时代,公民可以比过去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但这同时使得公民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变得富有选择性,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信息,排斥那些本身不喜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公民可能更倾向于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长此以往,使得持有不同观点的公众越来越极端,不可避免的造成群体极化。[ ]斯皮内洛认为,互联网在飞速扩张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公民的隐私时而被侵犯,公民言论自由不能得到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这一切都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加强管理。他的作品《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学者哈贝马斯非常看好网络民意这样一种协商性的民主,他坚信这是未来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他在论述里讨论了协商民主趋势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并综合考虑各种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化的设想。相反的,还有的学者对网络民意的看法并没有那么乐观,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写有专著《沉默的旋涡:舆论——社会的皮肤》,按照他的观点,网民群体里,他们的职业,年龄,文化教育水平不相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也有所差距,网络上的言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的言论都能如实科学的反映出问题所在,不能认定为主流民意,政府在将网络民意作为公共决策的参考时,要甄别其真实性。[ ]

从文化背景来看,西方国家大多经过了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文化较为多元开放,他们标榜民主自由的社会价值体系。受此背景影响,西方学者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网络空间和言论也要受到保护,网络民意应该跟公民在公共领域的实际权利一样,不应该受到政府的干涉和侵犯。西方学者把网络民意看作一种新兴的民意表达方式,可以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论文网

2国内研究综述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相对国外来说都是比较保守和内敛的,这样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同时也造就了国内偏向温和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应的,国内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公民网络参与、网络民意方面,方向和侧重点都有别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国外学者更为具体,与国内实际情况联系紧密,实践性较强,更多的将公民的网络参与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意表达渠道,将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结合起来,做一个工具性的研究,偏重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理论性稍弱一点。

大部分的国内学者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公民网络参与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公民进行民意表达的新渠道,具备便捷、时效性强等特点,是传统民意表达形式的变革。王润泽、丁学梅的论文题目《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新通道》,直白的表达出了他们的观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民进行民意表达的新渠道,这将会对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产生有利影响,为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更佳条件。[ ]蔡文之在《网络传播:权力与规制》中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通道。[ ]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