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國國际私法的立法取向【9246字】
时间:2023-03-06 23:0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摘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国际私法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重构和完善的国际私法立法,学者们提出了所谓趋同论“和特色论“等不同主张。这些主张的差异,一方面渊源于它们所受到的不同哲学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其观察问题的侧重面不同所致。对中国社会现实复杂性和国际私法特殊性的认识,中论文网国国际私法立法应坚持两点论“,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有所偏颇。 [关键字国际私法立法取向趋同论特色论两点论中国国情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私法立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法律体系。①到了90年代,中央明确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作为其工作重点。实践的发展对国际私法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了国际私法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其主要问题是,已经形成的国际私法规范体系,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属地主义的影响,在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现有的国际私法规范体系,则显得很不完善,且其中某此具体规范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②这样,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制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完备系统的国际私法法规的任务尚未列入中国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但是,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者们却以极大的热情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开始了重构“。完善和发展“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宏伟工程。其具体举措主要有二:其一,中国国际私法学会1993年年会决定成立中国国际私法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迄今,已产生了第三稿;其二,围绕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问题,学者展开了广泛深入热烈的研讨,从而形成了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思潮。 二。两种主要思潮述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私法立法和怎样进行国际私法立法,对此,学者们各有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趋同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扩大和国际间法律文化的相互传播,世界各国法律的趋同化走势愈益显著。③在这股法律趋同化的大潮中,国际私法的趋同化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事实上,自二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经济民事联系的大大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接近或一致,日益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接近或一致的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私法制度健全与完善状况的主要标准之一。 趋同论“者认为,国际私法趋同化倾向的加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它根植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各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艰巨任务,因而都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国际法律环境和国内法律环境。这就有力地推动各国努力改善自己的国际私法制度,从而迅速地形成种种为国际社会较普遍接受的实践。其次,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国际私法趋同化倾向不断加强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为了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全世界各种区域性经济共同体或经济联盟不断涌现,它们都致力于消除妨碍经济联系的。因法律歧异所引起的障碍。第三,各国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对国际私法趋同化倾向的加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以电脑。电视。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传播网络覆盖全球,因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信息一体化“。跨文化交流,或曰文化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随着信息资料的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并由于国际社会的客观需要,伴随着文化融合的大趋势,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的交流速度也日益加快,其规模在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私法趋同化倾向的加强。④ 趋同论“者主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也应顺乎潮流,尽量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而且,国际私法本来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以其独特功能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起着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约130个国家和地区,凡是搞得比较成功。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的,都有包括系统的国际私法法规在内的比较健全的法制。⑤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属地观念的制约,的国际私法立法不得不颇具特色“的话,那么,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即应毫不犹豫地向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靠拢。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们借鉴。移植“国外先进的立法提供了基础。⑥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由于国际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立法实践,大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接受它便不能顺利地开展对外经济交往,也不能很好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们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中国法律如何与国际公约协调,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及中国法律如何更好地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国际私法制度,这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的重要课题。 (二)特色论“。它强调中国的国际私法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对外国国际私法条文照抄照搬。⑦这一派学者的立论,首先以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立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其民主与法制建设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认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法律思想历史,而且这种传统和历史较其他国家更悠久,更深邃,更成熟,更具个性。在这种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国际私法必然且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否则,便难于被国人接受,也难于同中国的文化积淀相融合。第三,认为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需要有中国特色,主样才能表明中国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称得上对世界和人类有所贡献,才无愧于古老的中华法系,才与泱泱大国的地位相当。第四,中国虽然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终究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处理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方式方法尚不成熟,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经验也不足。因此,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不应该简单地移植或抄袭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私法,也不应该简单地接受那些与中国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不相适应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无论它们是来自条约,是来自惯例。 上述认识,特色论“者认为,完善和发展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主要途径是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的经验,充分尊重现有的国际私法规范,并应努力追寻中国唐朝永徽律中规定的冲突规范所蕴涵的中国精神“。 应该肯定,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的形势下,针对国际私法立法存在的严重缺陷,为建立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国际私法规范体系而提出来的。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在寻求一个理想的国际私法立法方案,以便完善的国际私法立法,促进对外开放,维持国际民商事活动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正常运营。 趋同论“和特色论“之间的差异,一方面,渊源于它们所受到的不同的哲学社会思潮的影响。趋同论“主要是受到以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之一,是以未来设计现代“,认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国际化,国界将逐渐失去其原来的意义。因此,的国际私法立法也应依这种未来的趋势去设计。制订。特色论“则主要是受到后发展理论“,特别是其中以亨廷顿。佩鲁。马约尔为代表的人文生态学派“的影响。这一理论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强调选择独特的发展道路,不重复不模仿,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应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而应有自己的发展标准,注意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力资源,并应保持其政治上。文化上的自主性,即应从被动的依附性的发展转向开放的内源性的发展“。在文化问题上,后发展理论“受20世纪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各种文化都是等值的,它们之间是不可比的,对一种文化是抛弃还是保存,主要取决于文化群体是否适应。因此,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作为引导和保障中国社会发展的措施之一,也应具有独特性。自主性,不应受到外来法律文化的浸染。 另一方面,是由于其观察问题的侧重面不同。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而言。趋同论“者看到了由于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大趋势,他们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强调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国际性经济,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合作中求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各国的法律思想文化也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而特色论“都则着眼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强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和渊远流长的法律文化,并且认为,只有具务民族特色的东西,才能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第二,就对国际私法的认识而言。趋同论“者认为,由于各国发展国际经济民事交流和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并为减少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法律障碍,各国国际私法中接近的。比较协调一致的东西和属于国际法的因素会不断增加,从而,国际私法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表现出由特殊主义向普遍主义的复归。国际私法作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特点和规律性,因而国际私法的本质和目的,在世界各国也都是相同的,即解决各国法律的相互抵触问题,求得国际民事生活的安全和稳定。特色论“者则认为,国际私法首先和主要是以国内法的形式存在的,只要有民族国家存在,国际私法因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传统等的不同而必然具有的民族特性和国别差异便不会消失。每个国家在运用国际私法解决法律冲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还是本国的主权和利益,它所追求的国际民事生活的安全和稳定,也首先是指其本国当事人在涉外民事交往中不受损害和免遭风险。因此,国际私法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其本国的对外政策目标,维护其本国及其当事人在对外交往中的权益。 应该指出,趋同论“和特色论“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在阐述各自的主张的过程中,也往往兼及相对的一面,并在某种程度上赞同和接受对方的观点,只是它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问题的侧重面不同,因而在总的倾向上有所区别。这种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赞同和在总的倾向上的相互区别,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国际私法这一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决定的。 三。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应坚持两点论“ 正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国际私法的特殊性的认识,我们主张,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应坚持两点论“,即,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有所偏颇。 (一)国际私法的中国立法应有中国特色 可以说,国际私法首先是民族的法或者国家的法,从7世纪中国唐朝永徽律的规定,到18世纪巴伐利亚民法典和普鲁士地产法的条款,直至近现代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都无疑问地证明了这样两个事实:其一,国际私法最早是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出现的;其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际私法立法。这两个事实则同时表明,国际私法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国别色彩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其所以如此,主要源于下述原因: 第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事关系。其中的涉外因素无论是来自主体方面,还是来自客体方面,抑或是来自法律事实方面,都必须在同内国的联系中方有实际意义。内国因素是涉外因素存在的条件,内国因素与涉外因素是共生共存的。在一个民事关系中,只有内国因素而没有涉外因素,不成为涉外民事关系,只有涉外因素而没有内国因素,那么,对内国来说,也不成为涉外民事关系。所谓涉外民事关系“,其实是由内国因素与涉外因素共同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对矛盾中,内国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由国家主权原则决定的。主权原则,国家拥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它对在其境内的一切人员。物品。发生的事件和在其境外的本国国民都拥有管辖的权利和保护的义务。因此,一国在处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时候,主权原则,首先考虑内国利益和内国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内国的政策目标和利益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各国的普遍实践。这种相应的措施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各国在制定其国际私法的过程中,总是要采用有利于其本国的制度。规则和规范,甚至要规定一些特殊的原则和程序,各国对待反致制度的不同态度,对于公共秩序“概念的不同解释,对于属人法中住所地法和本国法的不同识别,⑧都证实了这种情况。所以,各国用以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国际私法,总是存在着某种差异。 第二,国际私法的任务是解决民事法律冲突,为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确定准据法“。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必须正视各国民事法律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由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事实上,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总是作为其民事立法的组成部分或其必要的补充而存在的,这在形式上的突出表现,即如民法通则那样,专辟一章,规定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当然,即使它以独立法典的形式出现,其性质也同样如此。唯其如此,所以,一方面, 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同基本国的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作为民事法律适用法“,国际私法在解决民事法律冲突时,又必须照顾到本国民事立法的制度和规则,保障本国民事立法政策和目标的实现,至少不应与之相违背。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使得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不可避免地打上民族精神“的烙印,不可避免地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国家的痕迹“。这在那些深受宗教传统,民族风俗和心理定势影响的领域,如婚姻。家庭。继承领域,更是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⑨各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国民事法律必然存在差异,从而便决定了作为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各国国际私法的差异。 第三,国际私法是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的。一国的对外政策是该国统治集团对外政治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是制定国际私法的依据之一。在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位置和处境,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对外政策。为使这种对外政策在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方面得以实现,便应将其反映在国际私法立法中。所以,一国的对外政策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该国国际私法的内容,这是没有疑义的。这种影响也自然会导致国际私法的国别差异。 上述情形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国际私法的中国立法应有中国特色这个问题。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旨在调整与中国有关的涉外民事关系,是中国法院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确定准据法的依据,也是实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工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从内容到形式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中华法律文化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对法律的态度。情感和期待“,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产生的国际私法立法,不可能不具有。也不能不具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或民族性“。⑩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中国国际私法立法只有在原则。规则。规范。制度。体例等诸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创,才能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才能既于愧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又对世界有所贡献。为达此目的,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应在立法中注意反映中国国际私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反映中国国际私法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的见解和主张。一部成熟的国际私法立法应当是一种成熟的国际私法理论的体现。历史上的法则区别说“。法律关系本座说“。国际礼让说“等国际私法学说,都曾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私法的立法。在国际社会颇具影响的美国的两部冲突法重述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1934年的第一次重述“是以既得权说“为理论基础的,1971年的第二次重述“是以最密切联系说“为基础的。应当承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国际私法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是经过国际私法学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学者对国际私法各种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应该且有必要在立法中得到反映。中国学者的国际私法理论思维必然使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透射出中华法律文化的灵光。 第二,应以解决中国所特有的国际私法问题为重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国两制“局面的形成,三个法系四个法域“状况的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中国的专利“,而这些问题也直接关系着中国对外民事交往的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与中国有关的涉外民事关系的形成和特点。注意通过国际私法立法妥善而适当地解决相关问题,既是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特殊使命,也会使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独领风骚,并使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内容异常丰富而充实,成为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状况的一个写照。 (二)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应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 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尽管各有特色,但它们的调整对象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毕竟是相同的,可以说,国际性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跨国性,是国际私法的基本特征。在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的依赖程度愈益加深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能不顾国际间的联系和国际法上的某些基本原则而仅凭独立国家的身份专断地规定国际私法规则“,而必须衡量一下究竟怎样做才有利于它的国际交往与合作“。⑾ 法律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更应当首先反映市场经济规律,而不应一味按主观意志来制订,否则,在对现实经济生活调整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不仅十分发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因而愈益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国际私法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应该注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制订,并应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而加以完善。在制订和完善国际私法的过程中,注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显然是会大有裨益的,它将有助于使我们的国际私法立法成为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作的有力措施,并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 同时,既存的和正在形成中的某些国际私法规则和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私法所调整的有关具体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例如,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解决不动产物权关系的不动产物权依不动产所在地法原则“等等,都是从相应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本质特征出发而确定的法律适用原则,因而它们能为不同法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国际私法立法所普遍采用。 的国际私法立法,既要考虑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就必须注意借鉴和采纳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注意接受存在于各国国际私法中的一般法律原则“。诸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不动产物权依不动产所在地法原则“等,已为各国法立法所普遍接受,它们构成了所谓一般法律原则“,在调整相关领域的国际私法关系中具有普遍效力。⑿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已经在采用此类一般法律原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立法中,应在对国际私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一般法律原则“,从而保证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与国际社会的一般实践相一致,实现国际私法所一贯追求的法律适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价值目标。此外,像识别“。公共秩序保留“等各国国际私法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也应在的立法中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既是国际社会的一般做法,也是维护主权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工具。 第二,注意采纳有关国际私法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有关国际私法的国际公约,是缔约各国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反映了各缔约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相互都能接受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一般实践。因此,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应该注意采纳有关国际公约中的规定。这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根据条约必须遵守“这一国际法准则,凡是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除声明保留的条款外,都应遵守,并应在的国际私法立法中作出相应的规定。这种规定,不能仅仅理解为在立法中作出上述承诺,而且应理解为对国际条约所涉及的问题,在的立法中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安排,以便保证该条约在能够充分有效的实施。其二,即使尚未参加的条约,也应注意研究和借鉴,对其中反映国际私法立法的一般趋势和国际民商事交往的一般规律的规定,应吸收到的国际私法立法中来。这样做,既是国际私法的现代化的要求,也有利于实现国际私法增进国际和平与合作的社会职能。 (三)两点论“的客观依据是中国的国情 在国际私法立法上,既要具有中国特色,也要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客观的要求。其统一的依据和客观要求的基点,便是中国的国情。 一方面,现代中国是古老的中国的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心理。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在其沿革递嬗过程中沉积。遗传下来的文化血脉,深刻而牢固地凝结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这使得中国人的法律思维,总是离不开中国心“的驱使,因而无论是创立法律还是认知与接受法律,总是要以中国的民族特性为土壤。 另一方面,现代中国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这是使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需要而且应该了解世界,需要学习和采纳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将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更新和法律调整。这本身就需要我们注意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范,使得在本质上就具有国际性的中国的市场经济能与国际社会的市场经济相互协调,相互借鉴,促进中国和整个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国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中愈益重要。愈益活跃的一员,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应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保持一致,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注: ①②③⑥李双元主编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54页,第165页,第3页,第177页。 ④李双元:国际私法的趋同化问题_<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序言,法学评论1993年第1期。 ⑤⑦中国法律年鉴,1994年,第966~967页,第968页。 ⑧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0页。 ⑨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249页。 ⑩刘升平。张文显: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主义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号,第4页。 ⑾卢峻:战后国际私法的新发展,中国国际法年刊,1987年,第21页和第22页。 ⑿此类规定,有学者认为是国际惯例;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在冲突规范领域,国际惯例并不存在。笔者认为,它们应属一般法律原则。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