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Classification【3972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Classification【3972字】

[内容摘要]公。私法的划分在大陆法系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公。私法划分的传统对宪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为宪政提供了现存的思维方式,孕育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精神,而且还促进了宪法内容和形式的完善,宪法是公。私法划分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重视和借鉴公。私法的划分方法。论文网>

[关键词]公法私法宪政宪法

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一项重要的法律传统。这一传统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遭到普遍而坚定的排拒。但近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显示:公。私法的划分对法学理论研究和部门法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有民法学者已率先提出了公。私法的划分[1](29页)。有人断言,西方国家的法制现代化,走了一条从私法到公法的道路“,而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走的将是从公法到私法的道路“[2](13-14页)。到目前为止,公。私法的划分作为一种法的分类方法及其理论在法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其实,西方大陆法系国家法治的历史早已证明,公。私法的划分,无论对法学理论的研究,还是法律制度的建构,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建设,既要借鉴西方国家现存的法律制度,更要学习其有用的方法(如公。私法的划分)。或许,这才是一种科学而务实的态度。进一步言,公。私法的划分并没有包含我们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多的意识形态成份,相反,它实际上具有某种价值上的中立性。因此,有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及其对法学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尝试解读公。私法的划分与宪政的某些可能的内在关联,以就教于方家。

一。公。私法划分的历史及其普适性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肇端于罗马法。这种分类方法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3](117页),其依据是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的前言中选用了他的一句话:有关罗马国家的法为公法,有关私人的法为私法“[4](91页)。不过,罗马法虽然对公法。私法作出了划分,但其发展集中在私法,几乎所有有关罗马法的文件都只涉及到私法“[4](91页)。在法学研究中,罗马法学家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私法学上,以至有人认为,罗马法学实质上就是罗马私法学“[5](53页)。罗马法中,公法并没有实在意义,有学者指出,公法只是在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其自身无实体价值“[4](91页)。公。私法的划分在中世纪通过一些法学家的著述得以承传,而当时著名的法典和法律汇编如加罗林纳法典。萨克森明镜。波西瓦·克莱蒙特习惯法等都没有对公法。私法作出划分。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公。私法的划分再次被赋予实在的意义,公法的地位大大提高,传统中仅具有从属地位或附随意义的公法获得了真正与私法相对意义上的价值。一般认为,古罗马留给后世的遗产主要是罗马私法,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大多数法权关系适应了现代的经济条件,以至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语)[1](33-34页)。但就公法而言,这一结论显然不适用。大陆法国家的公法与罗马法中的公法在内容上并无承继关系,也没有连贯性。乌尔比安时代的公法包括宗教法规。僧侣法规和裁判官法[4](91页)。而17。18世纪大陆法国家的公法是在近代资本主义GM特别是1789年法国GM的推动下兴起的[6](128页),其内容是宪法。行政法。刑法[4](89页)。这一时期,在公法领域中通行的是代议制民主。三权分立。宪政。法治等原则和制度“[6](128页)。19世纪,在以法。德为代表的法典编纂和法制改革过程中,公。私法的划分得到了广泛运用[7](528页),深深地渗透到“了法院体系的结构。法律职业的划分之中“[4](89页)。此时,公。私法之分几乎成了一个自明的真理“[6](121页),并发展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结构和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这一划分甚至对普通法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在英国,否认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其重要的历史传统,但也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培根)曾主张英国也应该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4](104页)。在法学研究中,英国的法学家们也日益趋向于划分公法与私法“[4](104页)。在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BernardSchwartz)在1947年出版的美国法律史中就是对美国不同时期的公法。私法的发展分别论述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法学研究还是法律体系均完全排除了公。私法的划分。史尚宽先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私法几全部溶解于公法之中“[8](3页)。其真正原因可从列宁在十月GM“后制定苏俄民法典时阐述的我们不承认任何私法,我们看来,经济领域中的一切都属于公法范围,而不属于私法范围“[9](587页)的原则中得到解释。前苏联科国家与法研究所所长维克多·M·特西契西茨等认为,列宁的话被这样解释: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没有私法,也没有传统意义的公法。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不存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抗,社会主义法取消公。私法的划分,不是因为公法取代了私法,而是因为这种划分失去了存在的基础“[1](54页)。可见,社会主义国家不采用公。私法划分方法的逻辑前提是: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不存在任何私有制,缺乏公。私法划分的基础。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证明了这一理论的逻辑难以演绎成为事实的逻辑。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迄今,市场经济已初具规模,这实际上已经在根本上消解了拒绝公。私法划分的上述逻辑前提。据此,笔者认为,我们已经到了需要认真考虑在法的体系和法学研究中引进和借鉴公。私法划分的时候了。我这样主张,理由有二:其一,历史已经证明,公。私法的划分具有普适性。正如梅利曼所说的,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公法。私法概念已经成为基本的。必要的和明确概念了“[7](528页)。美浓部达吉甚至进一步认为,公法和私法的区别,实可称为现代国法的基本原则“[7](530页)。普适性意味着公。私法的划分存在某种共通的。中立的价值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法的体系的本质及特点或法的阶级性作为拒绝进行这种划分的理由。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的存在,公。私法的划分应当是中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必也不应因意识形态的缘故而排拒这一便捷。有效的工具及其价值。其二,严格说来,中国也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在近代,清政府看到近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国力大增,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又相近,因此决定仿效日本而实行法制改革,加入了大陆法系的行列“[2](41页)。既是大陆法系国家,我们就理应承继大陆法系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法律传统,即公。私法的划分。对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我们既不应有制度上的拒斥,也不应有观念上的阻隔。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财产权不仅在制度上不断得到完善,而且在实践中逐渐获得有效保护,公。私法划分的基础已经具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元法律结构以其在实现法治秩序方面的种种功能,理应成为市场经济法治模式的理智选择“[1](53页)。我们有理由相信,公。私法的划分,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法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会有力地推动宪政与法治的进步。

二。公。私法的划分为宪政提供了现存的思维模式

斯蒂芬·L·埃尔金提到,宪政政体理论家们曾经宣称有必要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间划出某种界线“,这条分界线将在政体的法律中划出:人民只在公共事务中起作用,政治权力不得介入私人领域“[10](157页)。埃尔金不仅推崇这一观点,而且还进一步认为,一个立宪政体乃是这样的政体,其中的私人领域得到保障,不受行使政治权力的侵犯“[10](161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公共领域又称国家或政治国家,私人领域又称社会或市民社会。事实上,并不是实行宪政有必要作出公。私领域或(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划分,相反,倒是宪政本身是公。私领域分离或(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结果,正如有人指出的,宪政主义产生于国家与社会的界分的历史过程中“[11](250页)。如果说宪政与公。私法的划分有某种关联的话,则这种关联的根源在于它们分享了公(国家或政治国家)。私(社会或市民社会)领域分离这一共同的社会基础。

建立在公。私领域的划分或国家与社会的界分与对峙基础上的宪政主义作为一种知识形式,采行对峙式思维“[11](252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对峙式思维模式导致了宪政对公。私领域或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采取了不同的调控模式,对政治国家(公共领域)主要实行权力限制原则,对市民社会(私人领域),则主要实行保障原则。

对峙式思维模式并不是宪政特有的思维模式,它来自于公。私法的划分传统。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这本来就是一种卓越的思维模式“[1](26页)。早在罗马法中,公。私法的划分仅是概念性的,而且它自始就隐伏了一种跛脚巨人似的危机“[1](35页)即事实上罗马法只是私法的。而在公法方面,罗马法从未提供过范例“[12](45页),在罗马既不曾有公法,也不曾有行政法“[12](74页)。但是,公。私法划分的实质功能在罗马法时代已充分显示:它划定了一个政治国家不能插手的市民社会领域,罗马法学家们构筑起完备的私法体系,树立起了自然权利的权威,这实质上是为市民社会构筑了一道防御外来侵犯的坚固屏障。可以说,此时已初步建立起了对峙式思维模式。说初步建立,是因为此时重在市民权利的维护,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是消极。间接,而对国家权力积极的。直接的限制还未纳入罗马法学家的视野。近代市民阶级正是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完成了公。私法划分从概念性分类到结构性分类的转变,并构建起了整个公。私法制度,这时对国家权力的限制采取了一种积极。直接的方式。三权分立的理论及制度的确立是对国家权力进行积极。直接限制的典型形式。公。私法划分所体现的对峙式思维模式正式确立,并深深地蕴含在公。私法划分的政治功能之中:维护市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公。私领域的分离构成了宪政的社会基础,以此为基础的公。私法划分的对峙式思维也就成了宪政的基本思维模式。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