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环境下國學传播過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對策研究【5048字】
时间:2023-03-08 13:0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没有人号召,也没有人发动,国学热“浪潮近年来持续升温,使得国学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尤其是媒体的推动,使得传统文化从研究室飞向了电视,飞进了课堂,飞遍了大街小巷。百家讲坛――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节目悄然走红,各个地方台相继推出类似节论文网目:汉字英雄。我爱古诗词等,民间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读经活动。成人礼仪式。各地办国学,国学热“的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在利益多元。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采用恰当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推动国学在更广范围的普及是一项重要议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国学及其传播形式 时下,国学的热潮持续升温,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在讲国学,那到底什么是国学“呢? (一)什么是国学 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中国近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它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是中西方文明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的发起者邓实,曾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胡适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我所理解的国学就是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研究的学问。 (二)国学传播形式 在大众传媒时代,呼唤国学,掀起国学热并非偶然,因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传媒环境下传播国学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形式: 1。名家讲坛。以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例,该节目的宣传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请来的都是名家大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古典著作,运用现代流行语言思维重现历史,讲述的趣味饱满,吸引了大批观众。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以及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平常百姓,由此国学常识得到大力普及。大众传媒作为桥梁,使得所谓的高雅文化与普通群众紧密联系,彼此了解。 2。字词竞赛。去年开始,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文化教育类节目红遍大江南北,这类节目采取了竞赛制的形式,关关设卡,层层选拔。此档节目旨在传播汉字文化及诗词文化,在敲击键盘的时代,掀起了对手写汉字的重新审视,像当年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一样,就是用当时新鲜的形式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同时期的节目类型也一定会有创新,现在这几档节目都抓住了荧屏普及传统文化的新核心――好玩。有趣。紧张。 3。翻拍经典。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也是呈上升趋势,迎合了读图时代人们的心理:人们不再愿意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仔细品味名著,而是通过电视。电影了解国学。四大名著被翻拍,在新时代的影视技术下再次演绎不同的视觉效果,电影方面,花木兰。赤壁。墨攻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荧屏。在这样的时代,人们仅靠一些外在形式慢慢品味着国学真谛。 4。国学频道。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国学的传播也与时俱进。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知识搜索,提高古典文化典籍的在线阅读及下载功能,使得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同时,博客界也推陈出新,建立了专门的国学博客,为大家交换国学学习心得提供了一个平台。微博。微信等媒介也为国学的传播贡献力量。 二。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这个新旧媒体交替的时代,各种媒介相互策动,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虽然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但是国学教育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趋势。 (一)国学传播内容失真 在掀起的国学热潮中,大家对国学有着一种非常深厚的热情,以至于在传播的过程中盲目传播国学,将国学里面的部分进行全部传播。很多人已经不关注国学本身,而是以偏概全,更看重的是当代一些名家的调侃理解。在经济效益面前,一些媒体机构拿国学当幌子而大行一些欺骗之术,这就使得国学走向了一种庸俗化,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学传播中国学精神失真。变味。 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电视。网络等先进手段的加入,使传播速度更加广泛快捷,某些学者与媒体利用这种工具相互炒作,为了追名逐利,媒体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与神秘感追求,报道一些离奇的。牵强附会的情节,而学者们也乐此不疲。例如,纪连海在百家讲坛讲到大禹治水的情节时,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门是因为他在外边有情人,诸如此类的讲解岂不是对国学神圣性的挑战? 国学中既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一定要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切不可过度炒作。盲目传播。(二)国学传播形式跟风 继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争先恐后的仿效此节目,文化与商品结合,传播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内容扭曲,国学传播形式雷同,相互模仿却缺乏创新。 这些节目传播形式皆坚守大众化取向,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和文化元素加以包装,本是一种机智的文化引导,却因娱乐至上的心理使得价值舆论导向有失偏颇,它们的灵魂是娱乐,只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包装,面向不同娱乐需求的观众“。 如同物质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样,文化产品同样有它的生命周期。并且,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通过一系列创新。创意支撑的,受众一旦审美疲劳“,就会失去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学传播时,其形式也要不断创新,但要秉承一个原则:面向大众。实事求是。切不可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向大众传播国学要揉进多种元素,注入新的智慧,如此才能更好的普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国学传播价值失衡 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传播价值: 1。提升人文精神。目前,在的转型社会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如世界观。价值观等混乱的问题,而国学的传播价值中就具有提升人文精神的作用。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让人们能够继续恪守传统的道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文化自觉。国学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一方面,对于国人来说,国学的传播能够让国人对国学更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更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以提升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国学的传播通过国际渠道向外传播,从而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并且更深层次次的了解中国,这是国学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3。传承文化观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种价值观念是体现在国学中的。国学传播就担负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这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当今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传授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多大提升,并没有感受到国学的核心精神与理念,并没有感受到因为国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改进。绝大多数传播者与接受国学的人们都是从功利出发,舆论导向错误。在国学的传播价值的认知上,不注重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与追求,缺乏远见卓识,缺乏最宝贵的东西,偏离了体现文化传播先进性的正确方向。选取一些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的价值观错误的内容进行传播,亵渎了国学的真谛。 三。国学传播对策研究 在国学传播的热潮中,国学中那些积极的理念。精神与价值最应得到关注,并且大力传播。而我们目前在传媒环境的影响下,传播媒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形式单一,舆论价值导向失衡,使国学沦为一种文化快餐“。国学的传播很多都停留在了表层的视听享受上,无法给观众提供更多的营养。因此,对目前国学的传播一定要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一)丰富国学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国学传播的普及性,要求其传播形式和内容必须充分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国学的传播应该根据受众所处地域环境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状况。民风民俗以及受众个体的文化层次。从事职业。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针对不同层次。类型撷取传播的内容,设计。创造多元的传播渠道和形式。做到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同时,在国学的传播过程中,要着力保持国学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无误,体现对国学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应有的敬重,避免对国学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在传播形式上也要推陈出新,具有创意性。一方面要追求趣味性,即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两者结合,国学的传播才能健康持续。 进行国学传播不能只流于形式,重要的是内容的精华,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传播优秀的文化部分,而对一些落后的思想应该进行自觉的理智舍弃。在现代提倡国学教育很有必要,国学热“的出现说明大众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国学要积极地服务于大众就必须走进大众,走进大众就要健康的普及,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众紧密相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想要真正汲取其精华,就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的揣摩研读,仅靠商业化“的文化快餐不仅不能传承真正的国学知识,很有可能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国学传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很有必要。 1。加强媒体自身素养。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的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的传播必须承担起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保持批判。继承。发展的主旨,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履行自觉传播。发展和提升先进文化的职能。 大众传媒要着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中彰显的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以及自强。坚韧。奋斗的人文精神。激励广大受众追求安宁幸福,和谐社会,引导他们认识。憎恶并抵制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而以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国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得以传播并充分发挥作用。 2。提升受众者的分辨能力。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是也造成了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的情况,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现象。与此同时,在今天的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没有时间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传媒成了我们的耳朵和眼睛之后,我们的世界被传媒建构起来。在这样的世界,我们被舆论左右,自己缺乏分辨能力,因为有了无数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却不知道选哪一个,现在的人们迷失了。 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各种媒介交互作用,新旧媒体交换,使得国学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复杂,需要受众者增强有关国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识能力,学习正确的。有益于身心的国学精髓,摒弃错误的。有害于身心的国学糟粕,使得国学教育更好的普及到受众者中。 (三)区分传播的通俗化与庸俗化 国学传播需要通俗化,只有通俗化才能为大众接受。理解并吸收。这就要求国学经典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正确的东西,讲出经典的精义所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当前国学的通俗化传播效果很好,但是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现象,例如把学而优则仕“仅仅理解为做大官,当公务员;网上呼吁在孔庙内树立高考状元碑;通过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大家调侃的称其为学术明星“,堪比超级女声“…… 我们要正确区分国学传播的通俗化与庸俗化,以正确的态度而非调侃对待国学,本着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负责的纯净立场,辅之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国学,才能让大众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进行国学教育,传承国学精髓,我们也需要借助传播媒介进行全民普及。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区分精华与糟粕,同时净化传播市场,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学习国学知识,弘扬中华文化,使我们优秀的文化脉搏永不停息,永不间断。 大众传媒环境下国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