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的交友观【5754字】
时间:2023-03-08 13:0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_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_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我不知应做何理解。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