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中國當代文艺學【7300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政治文化与中國當代文艺學【7300字】

本文对中国当代文艺学与政治文化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文章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既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境遇有关,又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思想不可分割。文艺学虽不能从政治文化中分离出来,但它必须遵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

无论我们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当代中国文论文网艺学学术史的梳理或描述,都是相当困难的。一般说来,学术史是指专门的系统知识的变化和发展,是对该学科认知过程的清理和总结,它可以是比较的方法。思想史的方法。传记的方法或问题的方法等等。但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来说,由于它的特殊性,即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中,它并没有在学科的知识层面充分地发展,文艺学并没有被当做一个专门性的知识范畴。在50_70年代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直接延续的仍是40年代以来延安的传统,战时的文艺思想和建设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总体需求,也成为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规约中,文艺学没有多少机会在自身的范畴内得以展开讨论,并取得相应的学术积累。我们发现,在近30年的时间里,文艺学学术专著的匮乏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我们不仅没有对诸如文学语言学。叙事学。修辞学。符号学。接受理论。阐释学。现象学。知识社会学等进行过专门研究,甚至文艺学教科书的编写都成了一个问题。我们不缺乏的则是不间断的争论和批判,而每次争论的背后都潜隐着明晰可辨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文艺学发展的特色。也就是说,文艺学的发展始终是我们现代性焦虑的一部分,或者说,它是我们焦虑的表意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在书写这一时段的文艺学学术史的时候,有必要放弃对学科剥离或整合的幻觉期待,结构“出一部本体意义上的文艺学学术史,因为它是勉为其难的。它的每一步启动或发展,不仅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联系着百年中国激进的思想传统。这同其它人文学科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入历史的细部,去考察当代中国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指出文艺学的研究受到压抑的不合理性是不够的,尽管这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思想方法。同时,我们还有必要揭示出,在现代性的允诺_代表未来的历史表达中,文艺学和它的知识生产者是如何一步步从迷顿。迟疑进而追随并倾心认同的。这一充满了问题的历史过程,是否也隐含了它的必然性“;而确立并不断强调统一的文艺思想,为什么总是在不断的分化中遇到危机和挑战;这一统一的要求为什么会成为悖论的先在条件等等,都需要我们清理和回答。

一。政治文化和学术史

系统和专门的学问,它的生产和发展有内在的机制和规律,但它从来就不是自足的,特别是人文学科,它总要密切地联系着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关键字或核心语词是通过专业表达的方式,来对某一时期的社会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因此,在福柯看来,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入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1)福柯在这里揭示的是,一个人的认识是否被接受,是否被视为真理“,有赖于他的认识是否符合群体的共识。(2)而政治文化就是这一群体共识“的一部分。196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一部著作中,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做出了如下权威性的界定: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3)

根据不同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有人把它概括为如下三个特征:(1)它专门指向一个民族的群体政治心态,或该民族在政治方面的群体主观取向;(2)它强调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运动对群体政治心态型式的影响;(3)它注重群体政治心态对于群体政治行为的制约作用。(4)政治文化不是社会总体文化,但作为社会总体文化包容下的一部分,却可以把它看做是社会群体对政治的一种情感和态度的简约表达。既然政治文化规约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和主观取向,那么,知识生产者作为民族群体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受到政治文化的规约和影响。尤其在中国,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学术活动很难与时事政治分离开来。梁启超在谈论晚明学者时指出:

这些学者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去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里头,因政治活动而死去的人很多,剩下生存的也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宁可把梦想的经世致用之学“依旧托诸空言,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5)

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等人的学风,便是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中形成的。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学术史随时可以遇到,即便在已经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的西方,也被一些学者所坚持。伊格尔顿就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政治批评,利用文学来促进某些道德价值,它不可能脱离某些思想意识的价值,而且最终只能是某种特定的政治形式。“那种认为存在‘非政治’批评形式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神话,它会更有效地推进对文学的某些政治利用。“(6)

在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同政治文化几乎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是政治文化规约了文艺学发展的方向。它虽然被称为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关注的问题。重要的观点等等,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它也并非完全来自对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总结或概括。一套相当完备的指导中国GM实践的理论,也同样是指导文艺学的理论。这一理论就是中国的主义_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它已融进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作为文艺学知识生产者的群体,不仅要受到民族群体意识的影响,同时,旧的社会制度死亡之后,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他们也需要自我认同的重新确认。重新确认自己的认同,这不只是把握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新的信仰和自我认同需要新的社会制度作为实践条件,因此,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它社会实践的过程。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相交织的过程,一种无可奈何而又充满了试探的兴奋的过程。“(7)因此,文艺学的知识生产。片面地强调受到意识形态压抑的说法,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以它的话语方式来说,它是意识形态统治在另一时代的表达式。事实上,知识生产者的实践过程,还存在着一个向实践条件寻求适应的过程,这种适应包括被动的思想改造。检讨。忏悔,向不熟悉的事物学习,当然更包括主动的妥协。退让,以期完全适应实践条件的要求。可以说,当代文艺学话语权力的拥有者,大多是解放区或延安时代的理论工作者,他们是新的社会制度_实践条件创立的参与者,他们熟悉规则和要求,因此,其理论创造性“仍是相当旺盛的,他们理论的话语之流奔涌不息。而对新的实践条件缺乏了解或难以适应的人,不仅创造力锐减,而且理论工作或文学创作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勉为其难的。更有甚者,他们为了坚持信仰的彻底性,无法同新的实践条件签署契约,而只能惨遭淘汰。这三种情况,可以分别以周扬。茅盾。胡风作为代表。可以说,他们都是具有杰出理论才能的人,但由于他们对新的实践条件的理解和适应程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结局。

因此,对新的实践条件的适应,是保证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对试图建立新的信仰或被新信仰哺育成长的一代人来说,他们的内心始终洋溢着意识形态的冲动和兴奋,并逐渐成为他们内心支配性的力量或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当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为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话语之后,主动地回应这种时代的询唤,也就成为文艺学研究者的情感需求,当初那种试探性的谨慎逐渐变为汪洋恣肆的激情。当代文艺学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是这一学科的学者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下,不断统一认识。实现共识的过程。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国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无可抗拒的感召力,作为知识分子,内心洋溢的国家民族关怀不经意地便会为这种话语所调动。文艺学虽然是一种专门的系统知识,但在社会需要这种知识为它的总体目标服务的时候,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专门家,即便不是期待已久,内心也充满了对此作出回应的极大热情。这里既有政治文化的规约,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文化与研究心态

政治文化揭示了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用群体无意识“的概念揭示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这种心理结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宣谕。教化等强加的方式形成的。这种群体无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传统的惰性的领地。主义心态史学家米歇尔·伏维尔认为:在这传统的惰性领地,时间在这里是静止的或几乎是静止的;而精英文化,则属于那种已经得到表达过的明确的意识形态,它不断地产生着革新和刺激的因素,具有冲动的。变化的和富于创造性的特点。(8)因此,伏维尔的史学理论特别重视事件与心态的辩证关系,而拒不认同新一代年鉴学派提出的事件的重归“这一口号。

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叙述,通常是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作为主要标示的,这一叙述方式本身就意味着政治与文学的等级关系和主从关系,也无意识地表达了研究者的心态,但这种叙述方式却难以揭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真正问题。事实上,从研究心态上说,学者始终没有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建国后,曾有多次对文学理论的讨论,它的目标指向大多是文学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并不是出于对具体的文学理论的兴趣。那些试图在专业的范畴内展开人生。体现自我价值的学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进去,而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体化“的政治文化,对具体的专业知识是十分敏感和深怀戒备的。几大学案“_对红楼梦研究。胡适思想和胡风的三十万言书的批判,以及不间断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清理,逐渐地粉碎了知识分子试图建立自我意识的幻觉,哪怕是在专业范畴之内。因此,在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内,便很快形成了共同的知识背景和话语形式,他们有了相同的取资范围,有了共同认可的规则,共同遵奉的评价标准,惟其如此,他们才可能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被认可和承认,才有可能以话语的方式进入社会实践。

对知识分子独立思想和专业意识实行抑制,源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GM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对人类通过意志来改变社会的能力抱有充分的信心,而且认为中国的群众。特别是农民才是历史的主要动力,对文化精英的作用始终是怀疑的,改造他们的思想一直是GM观念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知识分子虽然也被当做人民的一部分,但其情形与1917年后的俄国几乎大体相似,知识分子与人民是隔绝的,主观上没有与人民融合在一起。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我们知识分子还是人民这个两难的选择几乎是悲剧式的。“(9)1918年,俄罗斯科院长阿·彼·卡尔宾斯基对造成这样认识的原因分析说:把需要专门技能的工作非常错误地理解成享有特权的反民主的工作……这成了群众与思想家。科学工作者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沃洛布耶夫认为:长期以来,在人民的意识中知识分子被理解为‘他们,这些老爷’。而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却不断地给所有社会主义政党,其中包括受到人民支持的政党,输送思想家和工作人员。“(10)这种身分不明的悲剧,在50_70年代的中国持续地上演过。

为了消除知识分子掌握专门知识的优越感,当然也为了实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制度化,红与专“问题的提出就在理论上对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阐发。潜心钻研业务被称为白专道路“,社会要求知识分子成为红色专家“。因此,包括文艺学在内的知识范畴,事实上已无可避免地与意识形态教条构成了尖锐的冲突。缓释这一冲突的方式别无选择,只有以共同的取资范围和话语形式来换取个人独特的追求和思考。1958年7月,有一份取名为红与专的杂志创刊。发刊词阐发其任务是:高举GM红旗,遍插GM红旗。红旗是要人去插的,人是我们伟大事业的决定因素。使人成为既有高度觉悟又有专业本领的主义者,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11)但发刊词强调的显然是思想意识问题,它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十分需要继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宣传工作。“(12)一方面是强调红与专“,一方面也强调学术批判是深刻的自我GM“。人民日报在这篇社论中指出: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在内,大都生于地主。资本家的家庭,受了资产阶级二十年左右的教育,再进入社会,以知识“为本钱为资产阶级服务。他们之中的少数人一直和反动政客为伍,全心全意为反动统治者服务,他们长年累月所思考的是如何找根据“来为统治者粉饰,来为统治者散布大量有毒的思想。

另一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对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政风有反感,他们却听信了资产阶级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的一套谎言。他们查资料。找文献,埋头于故纸堆;或找,钻窍门,孤立作研究。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的目的在于一举成名,得到黄金屋“和颜如玉“;……有的人确实有一些真才实学。他们的知识是宝贵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治学方法是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劳动人民的,他们的学术思想是资产阶级的,再加上他们的个人名利思想,他们的宝贵的知识里面已经细菌密布,变质发臭。(13)

事实上,在这些严厉的指责之前,知识界已经经历了几次规模巨大的思想清理运动,知识分子如惊弓之鸟,他们甚至不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诚恳地接受改造。转变思想的决心或勇气。在他们的岗位上,不再仅从个人兴趣出发,而极愿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去配合国家的实际需要。式的生活,将成为过去的陈迹了。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肃清那些可能残留下来的坏影响,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创造,来迎接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高潮。“(14)他们表决心。尽忠心式的表述方式,在那个时代是普遍流行的。像茅盾这样资深的作家。理论家,除了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之外,很大一部分精力也用在为了赶任务“而常常写些小文章“,并认为这十年来我所赶的任务是最为光荣的。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不是我们的最光荣的任务么?“(15)茅盾虽然是以一种欣然的语调谈论他的体会,但赶任务“本身就隐含着一种惟恐不及的紧张和焦虑的心态。何其芳作为著名的诗人,50年代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参加文艺界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16),他文章的多用批判“。批评“。保卫“。反党反主义“等充满战斗紧张的词语。何其芳当时的心态也可想而知。当一切成为历史之后,何其芳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无奈,所谓学诗学剑两无成,能敌万人更意倾。长恨操文多速朽,战中生长不知兵。“(17)既无功业名当世,又乏文章答盛时“;一生难改是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18)等,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类似茅盾。何其芳的心态,在当代文艺学学者中间,是相当普遍的。50年代曾发生过一场美学问题的大论战,它被学界认为是最具学术性的一次讨论,但参加者仍充满了内在的紧张。蔡仪。贺麟。李泽厚。黄药眠。蒋孔阳等名家都参加了讨论。它对于推动国内美学。文艺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相互批判并上升到政治层面认识问题的方式仍是常见的。特别是对朱光潜先生的批判,使他很难从学术的意义作出回应。

一方面是紧张的赶任务。参加斗争和批判;一方面则是不间断的检讨和忏悔。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唐弢。王瑶等知名理论家。批评家,几乎都有检讨性的文字公开发表。其中尤以朱光潜的检讨最令人震撼,他的是: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他不仅否定了自己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早期著作,认为那是一盘唯心思想的杂货摊,与中国过去封建的文艺思想。与欧美许多反动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各方面的思想,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而且从哲学思想上全面地作了自我否定。文艺报在编发这篇文章时加了编者按语“,认为朱光潜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地宣传了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他自我批判的这种努力是应当欢迎的“。但这种必须检讨的不真实性在后来得到了证实。1983年悲剧心理学由张隆溪译成中文时,朱光潜为中译本写了序,他说:在我灵魂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那么,为什么我1933年回国后,……少谈叔本华和尼采呢?这是由于我有顾忌,胆怯,不诚实。“(21)这时朱光潜说的才是真实的。顾忌,胆怯“,是那一时代许多学者的心态。因此,国外学者也认为:1949年以后大多数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学创作更适合于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学术和文学的角度去分析。“(22)

可以说,国家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必须维护政治的权威,知识分子必须服从这个权威;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要求又使文学艺术从理论到创作不断地贫困化。单一化。因此,在要求文学艺术服务于政治的同时,又要不断地调整和放宽文艺政策。这样50_70年代的文艺政策就时常出现相对严格和宽松的不同时期。但它的周期性震荡不仅没有缓解学者内在的紧张和压力,反而更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和焦虑。它的表达形式就是,一些人放弃了专业研究,宁愿以沉默换取平淡却是平静的生活;一些人不再表达独立的思考,在平庸的流行思想中,放弃了学者的尊严。使命和责任,付出的则是道德准则和理性主义的代价。当然,这也诚如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GM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和国家当局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一个议论纷纭的主题。我们只要回忆一下西方经验是如何复杂和多种多样,就不难看出在中国情况下同样是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我们不能看出这个来,那只不过由于我们的无知罢了。

三。政治文化与研究范畴

在50_70年代这个时间范畴里,意识形态不仅表达了国家现代性追求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切领域的决疑术,是知识范畴的意义体现,人们普遍相信意识形态可以处理所有的公共事务。就文艺学而言,它规约的范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自明的。1949年7月,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会师北平,举行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次盛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序幕,同时也明确规约了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大会重要的目的是共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郭沫若。茅盾。周扬的几个重要报告,不仅共同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而且都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文艺思想。这些报告是结合讲话的精神来阐发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的。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