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政治一个應重新审视的话题【4381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文艺与政治一个應重新审视的话题【4381字】

一。理论上的失误与再失误

如今,恐怕再没有什么人会否认上个世纪40年代初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到70年代前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所产生的失误。那次失误主要表现在将文艺与政治割裂开来,将政治狭义地归结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它非无产阶级的斗争,将文艺理解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它非无产论文网阶级的工具。这个失误不仅严重妨害了文艺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严重挫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一些在艺术上有独特见地和造诣的人甚至遭到了种种迫害。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失误得到了纠正。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文艺从政治这驾马车上解放“出来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文艺界围绕着文艺与政治关系发表了许多议论,可以看出,当时整个文艺界,不管是作家还是评论家,都是异常兴奋的。人们当作一种教训,批评了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标准第一“等说法,并开始谈论起文艺自身的规律问题。应该说,这些议论和批评,基本倾向是对的,也是积极的,但思想方法上却是错误的,可以说重复着被批评者同样的错误:把文艺与政治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依然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理解政治;尽管当时最权威的层次上对政治已经做了新的解释[1]。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所谓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中,有人为了强化文艺与政治,乃至经济等的区别,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出了文艺向内转“的口号,认为文艺的本质决定于文艺自身,而政治充其量只是条件,文艺的繁荣发展归根结底是文艺自身的事情。这一口号的提出意味着文艺界在刚刚纠正一种失误后陷入一个新的误区。主张文艺向内转“的人没有认识到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事物自身决定的,而是由这一事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决定的。所谓本质就是内化了的关系。文艺问题不可能仅仅是文艺自身的问题。文艺的繁荣发展固然要靠文艺工作者对文艺规律的不懈探求,同时也要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不仅如此,文艺工作者的饱满的政治胸襟与热情往往是他在艺术上能否达到较高成就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因素。政治对于文艺不完全是外部问题,而常常作为一种契机,一种视野,一种情结,一种价值渗透在文艺创作的肌理中。这一点如果要举例,那么在中国,从屈原到杜甫,到鲁迅;在西方,从荷马到但丁,到卡夫卡,可以说举不胜举。如果没有政治这个因素,我们不知道这些伟大作家会不会创作出那么卓越不朽的作品;如果没有政治这个因素,我们甚至不知道会不会为这些不朽作品所感动,以至于每当提起它们便不禁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政治是个历史性概念

为了正确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需要对政治这个概念重新解读。

政治这个概念和其它许多概念一样,是历史的。随着人类政治生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最初,古代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以政治学命名他的一部著作。那时候他所讲的政治,主要是现在我们说的政治体制,或政权形式。亚里士多德曾详细考察了当时希腊及地中海沿岸各个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把它们归纳为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他自己比较赞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贵族制。后来,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也对当时各种政治体制进行了评论,他主张一种包括民众代表。元老院贵族。执政官三位一体的混合政体“。这种政治观念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有了改变,新生的市民阶级,包括商人。手工业者等,为了把少数人的政治变成多数人的政治。把关注的重心从政治体制扩展为整个国家的结构和权力。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1513年撰写了一部书,叫君主国,其中第一次运用了国家“这个词。他把国家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认为理想的国家应为市民的君主国“,国家的核心问题不是古代希腊人强调的正义“,而是权力。晚于马基雅弗利半个世纪的法国人让·布丹更专门写了一部六卷本的国家论,正式把国家概念当作了全部政治科学“的基础概念。在他看来,国家“应与政府“区分开,国家“的根本特征是主权“(summapotestas),主权“是维持国家内在统一及独立的根本。之后,从约翰·阿尔都塞。雨果·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卢梭,以至康德讨论的重心都是国家的本质。起源。形式。职能以及法律。义务和公民权利等等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在欧洲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之后。这时先是在英国,后是在法国。德国,阶级“这个词流行起来了。英国学者约翰·韦德1833年写的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率先讨论了阶级的产生及相互关系这一当时国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随之,便把阶级“这一概念当作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的前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要使人民GM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要使一个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点就必须集中于另一个等级“,要使一个等级parexcellence[真正]成为解放者阶级,另一个等级相反地就应当成为明显的奴役者阶级“。[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谈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作为整个社会的解放者“阶级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论最后未完成的章节中,本拟从经济学角度进一步对阶级“的社会本质及其历史地位作出论证,可惜这一打算未能实现。

正象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或政权形式是协调均衡奴隶主之间权益的产物,近代国家也是各个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为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而相互妥协的结果。所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有人类就有的,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3]。恩格斯从阶级与阶级对抗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从而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国家引向了阶级和阶级对抗,阶级问题于是成了19世纪中叶以来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阶级问题不是政治生活的全部问题,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后,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竞争和资本的不断重新组合,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日益突现出来,同时,资本与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劳动与享乐的对立则日益减弱;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虽然没有消失但已不再占据主要地位,人民内部的各种冲突相反变得日趋复杂尖锐,因而,政治问题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当代政治概念当然不能不包含阶级问题,有关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但是阶级之外,还应包括由地域。民族。阶层。职业。财团。各种社会组织等构成的无数的形态“。[4]所以一些政治学家正力图在政治体制。国家。阶级之外寻求一个更能体现政治本质和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

三。政治对人的三重意义

政治一旦成为物质的事实,政治体制。国家。阶级及其它社会形式一旦介入到人类物质生活之中,它便同时成为反思的对象,并通过反思衍化为种种的社会观念,所谓政治学或政治哲学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在前一种意义上,政治就是讲的上层建筑,在后一种意义上,就是讲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外,政治作为物质事实和社会观念既然是人类生活中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既然是人类完善自身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必然渗透在每个人心灵里,与饮食男女。劳动。游戏等一样成为一种基本需要和基本情结。这应该是政治对人的第三重意义。

亚里士多德讲,人是政治动物。不管亚里士多德本来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命题显然可以引发我们三个方面的思索:

首先,人是彼此间构成一定政治关系,并在一定政治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它动物,可以是群居的,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分工和秩序,但是只有人才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才有剩余劳动和私有制,才需要并实际建立了一定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机构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大多数人的各自不同的利益。这一点,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就已有所表达。亚里士多德讲,人类除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之外,似乎还有一种更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而家庭。村社。城邦国家就是通向至善“的途径。对于家庭来讲,个体仅仅是质料“;对于村社来讲,家庭也仅仅是质料“,对于城邦国家来讲,村社又仅仅是质料“,城邦国家才是人类实现至善“的最高形式,因而才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对人性本善的理解,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受到了质疑和批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接受了古罗马诗人普劳图斯(Macciusplautus)人即是豺狼“的说法,认为促使人走向联合并建立国家的不是人的至善“目的和社交性“,而是人与人之间永无休止的战争及与生俱有的对同类的恐惧感。国家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国家所遵循的是成文法,不是自然法,而人只有摆脱了自然状态才可能过渡到文明状态。霍布斯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看似相反,但均立足于对人性的虚拟的设定,。恩格斯之重要就在于他们试图从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状况中寻求解释。在他们看来,家庭。私有制乃至国家根源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事实。经济是基础,政治体制。国家机构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国家机构的根本使命就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保证。国家不是永恒的,当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阶级及其对抗逐渐消失后,国家也必将最终消亡。但是,无论如何,政治体制与国家(以及阶级等社会形式)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人类正是通过一定政治体制与国家形式缓和并消除了源于自身的各种矛盾冲突,保持了内在的整体性或统一性,使人类智慧得以集中在物质生产与科学文化事业上,并实际造就了绵延数千年之久的文明史。当然,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或国家都仅仅是一定政治关系的体现,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变,人们会不断探寻和创造出与之相应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国家消亡了,人类的政治关系却不会消亡。

其次,人是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且具有某种共同的政治观念的动物。动物生活在群体中,但是并不意识自己是群体的一员,它们既没有个体意识,也没有群体意识;人则不同,正像讲的,人是类的存在物“,正因为是类的存在物“,所以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类“总是人思考和行动的一个出发点。人不仅创立了一定的政治体制,一定的国家,组成了一定的阶级或其它社会形式,而且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各种政治观念,乃至政治理论。这些政治观念与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超越了任何具体的政治体制。国家。阶级及其它社会形式的特殊性质,由于融入了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经验,同时由于表达了某种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往往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稳定性。建立在正义“观念基础上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没有随着城邦国家的解体,罗马专制帝国的建立而丧失其影响。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关于自然法“及天赋人权“的观念及理论在几个世纪中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用语。如今,法国大GM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仍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的政治理想。特别是随着主义的建立,阶级的观念,民主与专政的观念,社会主义和主义观念更成为了人们观察人生,评价历史,瞻望未来的重要依据。政治观念与理论是人为自己营造的另一种精神环境,任何人可以不关心这个环境,但不可以游离这个环境,而恰是这种看似外在于人的环境构成了人的内在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部分。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