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食指诗歌研究(2)
时间:2018-05-06 21:1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食指的诗歌创作历程 1.早期的诗歌创作 以诗人于1968年的北京写下的《相信未来》为例。在文革时期,由于革命文艺政策的影响,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这一时期的人民,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文学家还是农民,纷纷拿起笔来创作诗歌。社会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诗歌创作活动,来响应当时国家在文学方面的号召,让文学为政治服务。与时代旳主流号召不同,《相信未来》中的“我”代替了“”和“国家”的阶级主体模式,富有人道主义色彩。诗人在“贫困”和“绝望”中并没有咒骂和抱怨,也没有一直沉溺于消极之中,而是怀抱着美好的情怀和坚定的信念,在诗中他写道:“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9]这种个人主体意识的探索、个人表达式的抒情以及对于时代的挣扎,贴近了年轻一代人的心理,而相信未来的积极意义也像一把利剑划破了沉闷的历史阴霾,点亮了他们文学创作的道路。《相信未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将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忧郁却又唯美的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 2.病中的诗歌创作 诗歌《疯狗——致奢谈人权的人们》可以作为诗人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很明显的与前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诗人在经过了种种的打击之后,终至精神分裂,但诗人依旧在病中坚持诗歌创作。诗人在诗歌中呐喊“我还不如一条疯狗/...我只能默默忍受。” [8]而《疯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就展现了“疯狗”这样独特的意象,诗人把自己和疯狗作比较,得出了“我还不如一条疯狗”的呐喊。这一首诗歌中,没有了“雪花”和“紫葡萄”,只有一条还不如疯狗的我,对着奢谈人权的人们发出讽刺的咆哮。诗人的感情较于前一段时期明显更加丰富,诗人将满腔的沉郁、愤怒、挣扎以至于决绝都表达出来,思想上越发的尖锐却又透露着坚定。这一时期的诗人将痛苦的生活磨砺成诗歌,使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经历生活磨砺后的成熟、苍凉和决绝。 3.病愈后的诗歌创作 以诗歌《世纪末的中国诗人》为例,诗人希望“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7]这首诗歌所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理想状态,而并非当时的现状。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往事经历的总结和对于文学创作者应有状态的自勉和思索。这一时期的诗人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回归了宁静。诗人的创作风格在这一时期更显平静、明亮和开阔。“语调在一如既往的沉郁顿挫中更显得收放自如了。” [5]在世纪初,诗人从居住了二十余年的精神病福利院搬出,在五十四岁之时终于回家了。诗人仿佛是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旅程而终归港湾的航船,也仿若浴火而重生的凤凰。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也明显的从对于自身经历所产生的个人意识的抒发,而转向对于整个时代的感悟,这是一种岁月的沉淀。诗人由时代而产生了属于诗人所特有的时代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体现在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探索、以及自身往事回忆的总结。诗人总认为“诗人的桂冠和我和无缘分”, [7]但显然时代早已将这顶桂冠赐予了食指。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