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2)

相同之处

在盛唐时期,文人大都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而有着积极入世的观念。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时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诗人们对于建立功勋的种种幻想。这就导致了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强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平凡的生活 。高适和岑参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典型诗人。

先看高适的一首《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这首诗先分析了塞北的战事情况不容乐观——将士们日夜守在边塞防御敌人,而战事却未曾停歇,胡人屡屡侵犯。作者对于当前统治者诸如和亲之类的缓兵之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面对敌人的侵略应当正面对抗,如同李将军那样横扫大漠。诗人内心豪情万丈,有一腔奋战热血。“愿效纵横谟”是他内心最真实也最强烈的愿望表达,可惜这份心情无人体会,他苦于不受重用。这种强烈渴望出征的心情在高适前期的诗作中有许多,往往都溢满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其实也不乏这种对功名追求的心情。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些诗句都能表明岑参作为盛唐诗人所普遍怀有的安邦定国的理想。论文网

二人除了在主题的选择上都有为国建功立业愿望的表达,还有歌颂战士的气概从而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如“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高适《送浑将军出塞》),“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有怀乡思人感情的流露,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高、岑同为边塞诗人,且所处时代相近,从而在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但二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又使得其诗作各有风格。

区别之处

1。 生活经历

伽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也就是说,体验是将经历内化为一种对自身有意义的回忆。在高、岑二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他们许多经历给了他们无比重要的意义,从而成为了他的体验。当这两位不同的诗人将各自的人生体验融于诗歌创作中,其诗歌艺术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内涵和特色。

据《旧唐书》记载:“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他曾在二十岁时西游长安,但未取得功名。然而正是因为仕途的失意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底层的生活,他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写道“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他行走于社会底层,在酒肆间淹留,在鱼潭上漂泊,这种经历使他体会到繁华盛世下真正的民间疾苦,从而表达出“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宏伟壮志。在历经了一番坎坷之后,高适终于得到了机会。根据《新唐书》记载,当时高适获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被举荐去参加有道科考试。他在中第后又调任了封丘尉。在任职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官场的腐败和民生的艰难,由于始终无法得志而选择辞官。这些对于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深入体会,成为了高适在日后创作中的源动力之一,使得他的边塞诗多数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如《蓟中作》: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