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选秀”节目的舆论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5)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论“选秀”节目的舆论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5)


(三)助长了观众的窥视欲
人在潜意识中会想要了解别人的秘密,娱乐节目就是抓住这种八卦心理,通过娱乐的手段和夸张的效果来展示真实的生活,扩充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空间,在这个开放空间内,见到的都是大众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许多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受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节目多多少少能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定位是真人秀节目,所以每位选手的故事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海选阶段,舞台效果非常单一,参赛者不能借助设备,很多选手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专门的造型师为他们定型。有些参赛者紧张拘束,有些参赛者行为滑稽,有些参赛者跑调或是五音不全。而且在中场休息或比赛结束后,节目都会插播一些花絮内容,比如参赛者练习情况,后台准备情况,或者是用采访的方式让他们评价比赛、对手或是评委老师。这些内容的出现,就大大的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心理。
(四)节目导向错误
《中国好声音》在播出前期,的确是秉承着“传播正能量”的原则在进行节目的制作和编排。但是,在后期的节目编排和制作上,已经有点脱离了节目最初的导向。比如说关于选手身世的“造假”炒作事件,越来越多的选手为了博得观众的同情和导师的支持,编造谎言骗取信任。
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在网上就出现了关于“好声音是超女快男的复活赛”的话题的讨论,因为有网友发现节目中的一部分选手是参加过几年前的选秀节目的,“平安是2007年的快男,徐海星是2009年的快女,丁丁是2011年的快女,王乃恩是2010年的快男……”,这些话题一出现,又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话题的出现。比如走成熟路线参加了很多的比赛的徐海星,是被重新包装之后又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黄勇则是一个出道很久了却没有红起来的歌手,也不是什么美甲店的老板。而这些故事,显然成为了人们关注好声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对于这些故事的关注却不是一种正确的标杆。《中国好声音》要渲染的主题应该是声音的传递,但事实上人们关注节目却是由于声音背后的故事,违背了节目的初衷。
四、如何克服电视选秀节目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对于国内的其他选秀节目而言,《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新颖的节目模式,也给已形成固定模式的电视圈带来了一定的惊喜。《中国好声音》在中国所引发的强大舆论效应,更是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选秀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实践中如何规避节目带来的负面舆论影响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传播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电视选秀节目的监管
首先,将监督管理活动具体化,让每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做好本分工作。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采用的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容易造成上合下不合的情况,这不仅让部门管理失去效果,还束缚了管理的有效性,严重阻碍该行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每个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将各项管理措施具体落实到位。
其次,要从纵向深入到管理活动中。2006年广播电视总局曾发出通知,在播出平台、时间、参赛要求、包装选手、节目趣及评委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很明显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减少电视选秀类节目所引发的问题,这种根据现象而推出规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事实上,每一个节目在诞生与播出之前,没有谁会想到节目将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引发怎样的现象和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哪里有问题就整治哪里”的管理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结合节目的特点与性质,纵向深入挖掘,探讨研究管理的方法,才能从本质上消除存在于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各种问题。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