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以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对比教学为例(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以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对比教学为例(2)


另外,对很多外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点之一就是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相信会取得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就教学目的而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和使用汉语的交际能力”。对于一名外国学生来说,民俗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构成语言交际障碍和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民俗文化与语言,二者关系极其密切,民俗文化需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另外,语言的发展也收到民俗文化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形成,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俗文化影响着语言的组合形式、语言的内涵,可以反映语言表层下更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身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们,必须要学会应付各种民俗文化,经营着自己的交际文化圈。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到民间观念、婚丧嫁娶,无不充斥着民俗文化的气息。这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各自的民俗文化现象,从而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备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融入民俗文化教学,外国人就无法理解汉语这种语言,也就无法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从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因此,将对外汉语的语言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引入民俗文化教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社会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以健全的文化心态吸收多元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代文化,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使自己的文化优势得以继续保持。中国的独特文化,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质的不同,它需要在继承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种传统民俗文化也逐渐复兴,成为醒目的时代潮流。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外国人学说中国话,学些中国字。但实际上,随着文化因素的崭露头角,人们对其逐渐重视,文化教学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将语言和民俗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语言以民俗文化为载体进行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民俗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可以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对二者进行对比教学之前,先简单地谈一谈它们的相同点。它们都着各自的历史渊源;都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融入民族文化中并成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七夕节也在近些年随着商家和媒体的炒作像西方情人节一样演变为情侣们的节日。
二、七夕节和情人节的对比教学
中国的民俗节日很多,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中国有七夕节,而西方有情人节。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西方的情人节已经迅速渗透到无数男男女女心中,反而使自己的七夕节黯然失色,大有被取代之势。但是七夕在人们的心目中到底还有着怎样的地位,是否已被情人节所淹没呢?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要怎样才能传承下去?首先要从它们的来源说起。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