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年节民俗与旅游开发调查研究(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羌族年节民俗与旅游开发调查研究(3)


由于羌族大部只分布在四川境内,由于地区的差异,研究羌族的学者大都是四川的学者,外界对其研究的成果非常少。对羌族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史料研究上,对现在羌族的现状研究较少。并且研究深度也不够,没有对其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 研究计划
本研究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基点,对羌族地区尤其是羌族年节民俗的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本研究的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创造力以及认知水平有相对准确以及客观的保存和反映。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也很具有参考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高超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手段,呈现出来的景象往往能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这里所说的保护并不是仅仅的封闭,而是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要想有效地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就要求旅游开发的方案足够完善,才能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求足够的监督和游客的良好素质。如果只是开发方案很完善,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是以商业利益为主,那么最后还是会呈现出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面。同时,游客的个人素质也应该不断地提高,目前国内旅游业游客素质普片偏低。在游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公共设施,或乱刻乱画乱扔等不文明现象,所以要想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对羌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游客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得到提高。
二、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 概念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
(1)羌族
羌族,是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民俗传统的民族,位于中国西南部。“5.12”汶川地震后,羌族的总人口不足30万。有口语,但是文字失落。羌族聚居的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和生活信仰,他们信奉天神“阿爸”,也流行多神崇拜,其中有很多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据说5000年前炎帝被黄帝战败后率领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华夏族也由此诞生。而少部分西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了藏族、彝族以及羌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地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以及其它省市。
(2)羌族年
羌族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小年,举行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有时候也会持续举行十天。羌族年在茂县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那就是只有当年没有成年人死亡的村寨才能举行羌族年,否则就只能过春节。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一日也是牛羌传统节日的举行日期,时间为期一天。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让耕牛得到足够的休息,并且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甚至还要做日月形状的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把牛放出来,让它们自由活动。牛主人往往还要宰杀一只羊和一只鸡到牛王庙祈福,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受瘟疫的折磨。
(3)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其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而不断地产生变化,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创新,并且让人们对其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