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虺》传统文化优根性的弘扬(2)
时间:2023-04-15 09:5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故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文学呈现传统文化的意义来深入挖掘小说书写的精神的特质。 一、人物形象与地域文化 《蟠虺》作为一部以学术研究为主题的批判性小说,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机结合,营造了一种高度逼真于现实的楚文化环境。“作品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域如随州、荆州、黄州等地辐射,构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场域,这也是楚文化的中心地理场域。” 省博物馆,是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一处地点,在现实中与小说极为吻合的那处地点,就是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而故事发生的最主要的地点,也就是楚学院,则是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原型的。由此可见,作者构建了一个以楚学院为中心,向周边地域延伸的自然区域,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系统。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这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楚国人才辈出,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也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更有留名千古的三闾大夫屈原。不仅如此,屈原所著的《楚辞》更是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象征的青铜器也有楚国的一份功勋,大名鼎鼎的楚器以其礼器、乐器闻名于世。楚地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就因其精美的铸造工艺震惊海内外学者,曾一度被称为“稀世珍宝”。楚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楚学院便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生了以“曾侯乙尊盘”为线索的一段纷繁的故事。且看小说内所涉及的地点:“小说中的东湖公园、小梅岭、可竹轩、先月亭、老鼠尾、水果湖、洪山礼堂、东湖路、黄鹂路、中北路等都是湖北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附近的真实地名和街道名。其它如江北监狱、黄州的禹王等地名,也是周围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地名。” 也正是这虚实结合的地理环境的建构使得这凭空而出的楚学院多了几分历史底蕴。见楚学院便想起楚地楚文化,想起楚学院的要职是研究楚文化,楚学院也因此蒙上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正是一种结合了楚地的地域文化与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形成的综合性文化。 小说《蟠虺》中频频出现的与楚文化有关的不只是地域文化,也有人的文化,这是一种地域人文现象。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笔者发现楚人的文化主要有五种精神特质,即:“筚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武卫疆、重诺贵和。” 筚路蓝缕,也就是艰苦创业的奋发精神。“筚路”指的是柴车,“蓝缕”指麻织物的衣服。成语“筚路蓝缕”来源于西周时期的楚国。楚国初建时,甚是贫穷,其土地也不过方圆百里。有一次楚国出席周天子主持的盟会时,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面对如此屈辱,楚人化屈辱于力量,上下一心,艰苦创业,最终国立渐渐强盛了起来。 追新逐奇,也就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楚国的吴起变法早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在吴起变法后,楚国的国力得到提升,科学文化的发展也向强国靠拢。总而言之,正是吴起变法,也正是楚国的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楚国逐渐走向兴盛。 兼收并蓄,也就是开放融会的精神。楚国文化包容万千,他们善于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青铜冶炼,是楚人学习中原、吴越的技术发展起来的。丝织、刺绣、木工则是学习了鲁国的技术。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楚国各方面的发展,文化上也呈现了开放融会的特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