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及演奏技巧(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谈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及演奏技巧(2)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提琴的独奏艺术才算较快地发展起来,但它的知名度与曲目积累依然不能与小提琴相提并论。中提琴不仅能够演奏出深沉厚重的音色,也能表现出神秘柔情的声调。沈西蒂是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为中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她根据中提琴的特点改编的《二泉映月》,巧妙的运用了中提琴的优点,用中提琴演奏这首乐曲与用二胡演奏这首乐曲相比较又别有一番韵。
    二、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情感分析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在给阿炳先生写小传时,杨荫浏先生曾说到:“这首乐曲是描写二泉中倒映出来的月亮。” 1977年杨先生在《<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解释说:“乐曲描写了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亭南边池子中间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杨先生在《阿炳其人其曲》中又说:《二泉映月》是“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 [7]。据阿炳的朋友和邻居回忆,往往是阿炳一天卖艺仍不得温饱,深夜小巷归去之际,此曲拉的最为动人。我们细听全曲,就会觉得曲调显得极其悲切,它不仅抒发了阿炳饱尝人间心酸病痛、受尽欺压凌辱的无限愤懑心情。
 《二泉映月》不是一般的抒情性的写景乐曲,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应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高度概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慨。这首曲子不仅有抒情、平静的倾诉,还有非常高亢、坚实而又深沉有力的探求和反问,深刻的表达出了阿炳先生的内心思想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对社会、对生活的不满,但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性格。乐曲的主题旋律表现出一种凄凉美,揭示了曲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平等、自由、尊严的渴望。这首乐曲所表现出的悲惨、凄凉的情绪,正是阿炳先生一生的真实映照。
    三、中提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
    (一)曲式结构分析
  原乐曲是自由的民间变奏曲式。改编的中提琴曲结构上与原曲有细微的不同,相同的主题在不同乐段反复出现,这一主要的特征被改编者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改编后的乐曲共分为四段,结构是A-A1-A2-A3既同一个材料的三次变奏,每次变奏都是通过对单个乐句的扩充或压缩来予以实现,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展开,主题所表达的感情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第一乐段是主题的呈现,比原曲少了五小节既原曲的引子部分,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之间有五小节的连接部分,不仅起到承上作用,同时引出第二乐段的变奏乐段。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把主题作了些引申,来丰富主题的情感。第三乐段新素材的出现把曲子的情感推向高潮,下面的段落中会单独介绍这一段的演奏技巧。结尾乐段是主题的再现,回归主题,情感从高涨又趋于平静。虽然比原乐曲少了几个乐段,但是对主题的表达还有情感的表述还是很完整的。
 在中提琴曲《二泉映月》中多处运用了许多与原二胡曲相同的弓法,既提琴上的上弓、下弓,中提琴还效仿二胡做了许多处上下滑音的处理,但由于中提琴与二胡毕竟不同,演奏滑音时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同,所以改编后的曲子中滑音的运用没有二胡普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改编者在细心体会二胡的特点,并借中西弦乐器之间的共同点来尽力保持原曲的语言特色的用心良苦。整首乐曲的速度变化不大,属于慢板,但其力度变化幅度较大,从pp到ff,在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运弓轻重要有变化,不要一直保持一个力度,弓尖、弓中、弓根的力度要有不同,这样音乐才有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