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经济法學理论发展30年【3992字】
时间:2023-05-09 22:3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摘要从1978年至2008年,中国的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厘清调整对象。从制度功能的视角研究经济法的地位,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提出经济法学基本假设。宏观调控法制化的研究。税收法定原则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研究以及社会主义论文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立法研究。 [关键字中国;经济法学;理论发展 从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紧紧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中国的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厘清调整对象。 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是经济法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经济法学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经济法学起步繁荣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法是否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展开的。基本形成了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经济法具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其调整特定经济关系。 而对于特定的经济关系,表述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的学者认为公民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民法调整,其他的经济关系都发生于国家的计划约束之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性,其由经济法调整。①有的学者进一步从所有制性质的角度限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只有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②随着经法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强调经济关系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①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管理关系。②也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计划关系。③另一类观点认为经济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④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之后,学者们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横向经济关系的调整逐渐淡出了经济法学者的视野,纵向经济管理关系说“⑤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学者们在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基本取得了共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理论交锋渐次减少,学者们在纵向经济管理关系说“的基础上,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论述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侧重点有所不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国家协调说“。需要国家干预说“。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说“。国家调节说“以及行政管理说“等。⑥在强调经济法调整纵向经济管理关系“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调整一定的横向经济关系“,但对横向经济关系“的理解已经与最初经济法萌芽时期的理解有所不同。 此时的横向经济关系“是指计划指导下的经营协作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1](P46)时至今日,学者们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已达成基本共识,都强调经济法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经济关系,只不过是表述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二。制度功能视角中的经济法地位研究。 学者们对于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最初注重区别到现在关注联系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逐渐聚焦于经济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制度功能上。从制度功能角度去探讨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助于整合法律间的体系功能,促使经济法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最初,学者们在分析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时,往往从调整对象角度进行论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中国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民法和经济法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时,学者们对经济法与民法关系的研究中不仅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更加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区别的论述不仅聚焦于调整对象方面,而且进一步关注保护的法益。制度功能等问题。在制度功能角度,民法是保障市场调节有效运作的法律机制,经济法是保障国家调节有效运作的法律机制,其功能在于弥补民法在解决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等问题上的不足。[2](P19-20)民商法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而经济法则侧重(并非全部)从宏观。从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的破坏和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提高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3]在探讨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时,主要的落脚点也是二者的制度功能的互补性。 民商法是市场经济常态性的法律,它多是通过其任意性规范,体现无形之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也少有强行性规范,导向市场主体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则。经济法是市场经济非常态的法律,它多是通过强行性规范,强调市场机制的外在化“,提供具有干预性。宏观性。整体性。政策性。公法性的规则,解决市场失灵,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3]学者们对于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关系的研究最初也是着眼于调整对象的区别。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学者们对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功能互补性关注度的增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也进入学者们研究的视野。在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者们基本也都是强调二者在制度功能上的互补性。①进入20世纪末期,也有的学者将民商法。行政法与经济法并列在一起,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是从功能的互补。调整对象的交叉等角度强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三者协同发挥更大的作用。②三。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探索经济法独立法律地位的研究仍在继续,研究的视角不再局限于调整对象以及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关系等问题,逐渐拓展到经济法的价值。宗旨。基本原则。法益目标等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核心范畴。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公共性。社会公共性决定并表现在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的权力(利)和义务。经济法的属性等各个方面。[4]其次,针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是保护和扶持经济性弱者以及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是社会公共干预和理性建构之法。[5]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以社会为基础的私法。行政法在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化。但受其本质属性和固有功能的限制不能完全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一种完全社会化能够反映满足社会化要求的法律__社会法。其中经济法就是这种社会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法。[6](P220)再次,从社会本位“ 的角度提炼与概括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经济法调整政府管理经济的关系中,以维护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利益和效率作为根本价值。[7]经济法是社会性之法,经济法的价值最关注社会性。③最后,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是社会利益。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应是经济法首先追逐和实现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的法益目标依靠社会整体调节机制的作用而实现。[8] 四。经济法学基本假设的提出。 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的提出丰富了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研究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新视角,拓宽了研究思路。从研究范式转换的角度来说,吸收相关学科中有共性或深层次的相关成果,提出基本假设,在对这些假设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相关假设而产生的各类方法,实际上是对经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9](P59)1998年,有学者在分析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时,就提出了基本假设这一概念,认为民法与经济法存在着基本假设的差异。[10]随后,有学者在分析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是再次使用了基本假设的概念。即二者的深层区别是对于市场主体的假设不同;对于市场整体的假设不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假设不同。[3]但是以上论述仅从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角度提出了经济法学的三个基本假设,并未对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作系统的论述。2001年,有的学者对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研究。把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共同的基本假设,可称为共通性假设;另一类是在经济法学上有独特价值的基本假设,可称为特殊性假设。共通性的假设是二元结构假设,包括理论__认知层面的公私二元结构假设,经济__制度层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南北(东西)二元结构。内外二元结构,社会__文化层面的传统与现代二元结构。工商文化与农业文化二元结构。特殊性假设包括双手并用假设。两个失灵假设。利益主体假设。博弈行为假设。交易成本假设。并且运用各种假设分析了具体经济法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①五。宏观调控法制化的研究。 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自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来,就成为经济法学者密切关注的研究对象。对于宏观调控法制化的研究既丰富了宏观调控法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的宏观调控的立法实践。 有的学者对建国后40年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宏观调控行为入手,从经济。行政和法律几个方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进行研究。以法律手段规制宏观经济行为,既是宏观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和特性所要求的,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职能。任务所决定的,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工作规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11]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要立足于长期的社会政策,宏观调控应法律化制度化。为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意识和责任,监督政府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必须着手制定一部宏观调控基本法,把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法律化和制度化,使政府有效且有节制地发挥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职能。[1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宏观调控的法制化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对宏观调控法的本质。价值。基本原则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13]有的学者认为,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是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和行使,并通过分析宏观调控的合法性。权源。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原则。力度以及宏观调控权的独立性等问题,说明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对于宏观调控法理论和制度完善的重要价值。[14]中国加入WTO对于宏观调控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是宏观调控法的发展趋势。[论文网LunWenData。Com]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