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与中國税法之现代化【13690字】
时间:2023-05-09 22:3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中国传统税法学理论与实践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即过分强调税收与税法的义务性“与无偿性“的特征,为了与之形成对比,作者主张借用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税收本质学说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以其合理因素_契约精神“为支点与核心,对传统税法学理论进行全面的反思与重构,在其中贯彻契约精论文网神的具体体现,即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并以此初步构建了现代税法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主题词:契约精神公平价值平等原则税法之现代化 引言 税法学与其它法学学科相比较,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即使是美国。德国等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较发达的国家,将税法作为法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般说来也才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对税法的正式研究则始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①而在新中国,法学研究自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起步后,遭受了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挫折,在七十年代以后才进入现代法学的复兴和发展时期。其中,税法学研究更是晚了近十年,从八十年代中期发端,至今也不过十五。六年的时间;加上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税法学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亟需改进之处。② 纵观新中国税法学研究有史以来的研究成果,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主义国家学说中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而主义的国家学说是与阶级斗争“。强制“。义务“等名词和观念紧密相连的,由此这些名词和观念亦进入税法学理论,成为其内在的。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本质因素,进而影响乃至主宰了税法学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此其一。其二,税法学理论研究者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并受长期以来注释法学和服务法学的驱动,以及依附于税收经济学研究的惯性作用,偏重于对税法作制度层面上的建构和释义,淡化。忽视甚至回避了有如税法的起源和本质等根本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更遑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分析与研究。时至今日,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以公平。自由和效率“为内在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税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由于上述两大根本原因而有陷入难以为继之虞,仍然仅作制度层面上的注释甚至创新,以及实务操作方面的改进乃至完善,亦难救其于困境之中。 一。契约精神_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的支点与核心 (一)契约精神 虽然已有不少税法学者对西方的税法理论和制度作过介绍和研究,谓之借鉴和参考“。但多数仍然只是制度层面上简单的移植和借用“,并未从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去考察西方税法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以此反思税法基本理论的不足和欠缺之处。笔者经过认真。慎重地比较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的税收理论──如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等──中的合理因素,来修正。完善税法的基本理论。这一合理因素,概言之,即为契约及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来自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是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一种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③契约及其所内涵的契约精神,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最佳体现,也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灵魂“;其对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追求,恰恰可以弥补传统税法学理论过分强调税收的强制性和义务性“等观念所导致的不足和欠缺,不仅可以改善传统税法学理论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相对立的局面,而使之趋向于和谐一致,还可以赋予税法学理论在跨世纪进程中为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必备之调适能力和创新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法学现代化的大背景中,以契约精神“为支点和核心,反思和修正传统税法学理论,可以为税法之现代化提供一条理论上可能的途径,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税收与税法概念新说 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初状态下的人们相互缔结的契约;当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产生以后,人民与国家又缔结了一个规定彼此基本权利义务的契约,这就是宪法,其中有关税收的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契约“。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税收本质理论主要有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交换说认为税收是人民获得国家保护所应付出的代价;国家征税和人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通过这种自愿“进行的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从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公共需要论则认为,由于人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要_公共需要“无法通过私人生产部门“来满足,只能由国家和政府“作为集体的代表来承担公共物品生产者的责任,其资金即通过税收制度来筹措。 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国家分配论则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税收就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则是国家制定的以保证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的法规范的总称。虽然,也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即税收_引者注),又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④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纳税人和国家在某种意义上的权利义务的对应。但是,在过分强调税收的政权依据“及其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的情况下,纳税人的义务被充分“强调,而与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国家的义务“被弱化,甚至忽略;导致了在税收活动中纳税人与国家(及其税收征管职能部门)法律地位的极度不平等。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主义税收学说始终是从国家本位“,即国家需要的角度来阐述税收的缘由,从而说明税法的本质;而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却主要是从个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并结合国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职能来说明税收的起源和本质,而税法不过是以人民的授权为前提,将其意志法律化的结果,从而保证其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的。有效的满足。由此来看,后者应该更符合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主权国家“的实质。所以,在人民主权国家“思想总的指导下,贯之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_契约精神,笔者将税收概念定义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进而将税法概念定义为: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过程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等各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 上述概念与传统税法学理论相比,简单来说,至少具有如下三点不同:(1)涵盖了三方主体,即人民。征税机关和国家,并且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2)表明了税收的两重目的,即其直接目的是形成国家财政收入“,而其根本目的则是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税法则是这双重目的得以实现的有效法律保障;(3)强调了人民纳税必须依法“且仅依法“而为,内涵了税收法定主义“之因素。 (三)公平价值与平等原则_契约精神的体现 契约精神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包括了自由。公平和人权等价值内涵。由于前述原因,传统税法学显现出不平等“。强调义务“等明显表征,对税法之本质偏差较大,故笔者提取出契约精神内涵中对传统税法学具有根本改良意义的公平价值加以探讨;而公平价值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平等原则。 税收活动与国家的产生相伴相随,并且直接涉及人民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民和国家之间其他的行为相比,税收或税法对契约精神的贯彻应当更为直接和深刻。我们可以借助几乎涵盖了税法主要特征及内容的税收法律关系理论模型“⑤来探求公平价值与平等原则在税法中的具体体现。 笔者将税收法律关系概括为以三方主体间的四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三方主体是指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四种法律关系是指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③)。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④)。税收征纳法律关系(①)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②);其中,①②构成第一层,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税收法律关系,③④构成第二层,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下面,笔者就上述四种税收法律关系逐一分析其中的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 1.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将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这就已经是对传统税法学认为的纳税人又称为义务主体,征税机关又称为权利主体“观点的突破。纳税人因其公法上债务的清偿_纳税,不仅享有要求查询和对纳税信息保密等程序上的权利,还享有因还付金。超纳金和误纳金而产生的还付请求权等实体性权利;征税机关同时也就负有相应的程序义务和实体义务。 既然是一种(来源于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尽管其具有公法性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内涵有平等“的因素。但是到此为止,我们只是解释了税收法律关系表面上或形式上的平等性,至于其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平等性,还有待于笔者在税收法律关系的第二层次上阐明。 2.税收行政法律关系。税收行政法律关系是税法与行政法的交叉领域;在日常的税收活动中,如果不考虑税法的宏观调控职能的话,税法的行政法属性更为明显。而在行政法领域,早就有学者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性“提出了质疑,⑥主张应当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⑦;甚至已有学者直接就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法律地位的平等性问题作出了理论尝试。⑧ 实际上,行政法学者的讨论对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行政模式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向服务与合作“观念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了在行政法领域引入契约精神“的可能甚至必要。有的行政法学者就论证了行政法领域存在契约关系的可能性“。⑨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精神不仅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在国家行政管理领域也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浓重;对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的可变性需求,随着契约原则的普遍贯彻和契约精神的扩张,通过社会合意“建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⑩毋庸质疑,税收行政法律关系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种,必然也属于为契约精神所渗透的范围。 3.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它是指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就国际税收利益进行分配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对于公平价值和平等原则,在税收法律关系类型中,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得最为明显。首先,参与分配的各个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互相平等的,其税收管辖权是相互独立的;其次,法律关系的各方平等地参与对其相互之间税收利益分配问题的协调过程;最后,各方达成合意,签订条约或协定等具有国际性的契约“,彼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实,不独国际税法领域内如此,国家也是世界社会经济这一最大契约关系中的一个部分“11,也是按照具有契约精神的平等原则来处理其相互之间事务的。 4.税收宪法性关系。它是指人民(纳税人的代名词)与国家之间就税收的宪法性条款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宪法性税收条款可以认为是人民与国家就征纳税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事项达成合意的契约“表现形式。近代资产阶级GM以来,这一形式在宪法中的最佳表述就是税收法定主义“。 概言之,人民根据宪法性税收条款,同意并实际让渡其自然财产权利的一部分给国家,正是为了使国家(通过政府)能够运用集体力量来保护人民所有的更为重要的其他权利;而人民实际上在因这种保障而产生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状态中获得了比其转让给国家的利益更多的补偿_即获得了公共需要的满足,并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争取更广泛的权利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原本是分别运用自己独自的力量来专门保护也只能保护自己的,这部分力量成为人们必要的利益支出的一部分,但这种保护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税收使得人们用于自我保护力量消耗的那部分利益集中起来汇合成为集体力量;更何况,这一集体力量还发挥了远远超过保护“的作用_即成为满足公共需要的来源。因此,集中起来的资源就比分散于纳税人手中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税收的交换学说就很能够说明这种权利和义务在纳税人和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债权债务关系性质以及税法的公平价值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经由宪法的形式,国家和纳税人根据税收法定主义,通过税收法律“(以及作为中间主体的征税机关)建立其相互之间以征税和纳税为外在表现形态。而以满足和要求公共需要“为内在本质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关系所内涵的契约精神“要求在调整纳税人分别与征税机关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贯彻和体现公平价值“以及平等原则“。 二。中国税法之现代化 中国税法之现代化是在中国法制之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谓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过程;简言之,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法治“(ruleoflaw)的实现。因此,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简单来说,就是税收法治“(RuleofTaxLaw)的实现。具体而言,笔者以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在理论基础方面,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_契约精神“与国家意志论和国家分配论的有机。合理结合为基础,形成从规则注释到原则分析。再到价值研究的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二)在思想条件方面,以重构之税收法律意识为税收法治“的实现创造人文环境;(三)在立法保障方面,确立税收法定主义为立法基本原则,并坚决一以贯之;(四)在制度运行方面,实行包括上述三方面内容的依法治税;(五)在最终目的方面,实现税收法治“的状态。 中国税法现代化的模式属于应激型,即一个较落后的税法系统受较先进的税法系统的冲击而导致的该税法系统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其推动力量来自对社会契约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参考和借鉴,并以此对传统税法学加以反思与拓新,从而指导对税法实践的修正与完善;这其中,传统税法学理论得以在跨世纪进程中嬗变。革新,进而发展为现代税法学的支点和核心,就是契约精神“(SpiritofContract)。 (一)由依法治税到税收法治_中国税法现代化的实质内容 如果用最精练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的实质内容,那就是通过依法治税,实现税收法治“。笔者认为,在贯之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现代税法学的基础上,可以将依法治税定义为:所谓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的内涵: 1(明确了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之间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事务部专家小组所指出的,法治是一个超越税收的概念。……依法治税取决于整个法律制度的发展,但税收这一领域足以显示法治的优越性和要求。“12 2(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 3(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_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_税收法治“。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 4(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从依法治国的实质即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吏来看,依法治税首先也应当是指征税主体必须依法征税“。 5(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但在一般意义上而言,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不过是同一命题的两种叫法。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学者对所谓的依法治税“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出发,分析了长期支配依法治税“思想的理论根源_国家分配论的不足和传统的法治“。实则仍是人治“的观念对依法治税“思想的必然负面影响;主张用社会契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即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思想来加以弥补。当然,这些学者并非否认依法治税;只是在他们看来,以国家分配论为理论根源。受传统法治“观念影响的此依法治税“不同于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为思想基础且在现代法治观念指导下的彼依法治税。13事实确实如此,在传统税法学的理解之中,依法治税“只是指征税机关(税吏)通过‘税权’来治理纳税主体,使之依法纳税“,同时淡化或回避征税机关是否应当依法征税“的问题。然而,依法治国的实质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吏;为何到了与其一脉相承的依法治税中,就变成了简单的依法治民“呢?因此,这些学者才指出:‘依法治税’这一口号则明确地将纳税人推到法的对立面,成为被‘治’的对象“。14在传统的依法治税理论中,法治的主体与对象颠倒了,纳税人_人民(从最广义和集合的角度上理解的纳税人)成了对象,税吏仍然是主体。 然而,在现代税法学的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不仅征纳税活动是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而产生的,而且在包括依法治税在内的几乎所有税收活动中,人民都是最重要的主体,起着主动的作用。实际上,征税机关本身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自1998年开始,从国家税务总局至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在每年例行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开始提出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征税“的口号。当然,从口号到行动还需要不断的。切实的努力,否则就只是又一个迷惑“纳税人的障眼法“。 (二)税收法定主义_中国税法现代化的立法保障 税收法定主义,又称为税收法律主义。税收法定原则等,其基本含义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在作为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的税收法制建设的诸环节中,最需要。也最难体现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环节就是立法。所谓最需要“,是因为将法的价值主体与法的价值客体连结起来的是人的立法活动“15;所谓最难“,是由于一般大众并不直接参与立法活动,与其发生直接联系。触及眼前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执法或司法活动,所以,人们一般只强调执法和司法中的公平问题。但实际上,同时作为税收法制建设的起点和终点的税收立法才是根本体现公平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正如笔者前文所述,人民同意纳税。同时要求国家承担一定义务的意志在宪法中的最佳表述就是税收法定主义“;而税收法定主义“恰恰就是税收立法最基本的原则。 1。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对税收法定主义在含义上的要求。 笔者尝试对税收法定主义“逐词加以语义分析,结果发现,税收法定主义“在含义上主要是以其税收“和法“这两个词来回应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的要求;其中,税收“一词,笔者在第一章中已有界定,此不再述。 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要求税收法定主义“中之法“必须仅指法律,即最高权力机关所立之法。至于为何非得以法律的形式,而不以法的其他形式来规定税收,笔者以为,起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税收对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为将其享有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无偿“地转让给国家和政府,实质上则表现为人民因这一转让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恰是税法的本质公平之所在),因此,以人民的同意_代议机关制定法律_为前提,实属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否则便是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第二,政府是实际上税收利益的最终汇总者,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的实际执行者,倘若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规来规范其自身行为,可能会导致其征税权利(力)的不合理扩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以其权利大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对等,从而以该不对等的表象而掩盖政府(征税机关)与人民(纳税主体)之间平等的实质。故必须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_哪怕仅仅是可能性。第三,从历史来看,税收法定主义确立的当时,尚无中央与地方划分税权之作法,将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立法机关,乃是出于建立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需要,并且排除以税收地方性法规开征地方性税种的可能,以免因税源和税收利益划分等原因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相互之间的冲突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当然,在现代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授权立法已为普遍之现象,尤其是在的税收法律法规方面,大量的。占主体的是国务院根据1984年和1985年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两次授权而颁布的税收行政法规。这一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中国向法治国家迈进的道路上,应逐步加以改正,否则就是对税收法定主义的背离。 2。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对税收法定主义在具体内容上的要求。 关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学者们概括表述不一。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为税种法定原则。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和税收程序法定原则共三个部分。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于其中亦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1)税种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种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一个税种必相对应于一部税种法律;非经税种法律规定,征税主体就没有征收权利(力),纳税主体也不负缴纳义务。这是发生税收关系的法律前提,是税收法定主义的首要内容。 税收法定主义是模拟刑法上罪刑法定主义而形成的原则。因为,国家和政府如果没有相应的税种法律依据而向人民征税,意味着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就如同未依明确的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便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处刑无异于对人民的人身权利的践踏一样。因此,税收法定主义与罪刑法定主义在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分别担负起维护人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重任。 (2)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要素须由法律明确定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税收要素是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各个税收要素相对应于税收法律关系具体运作的各个环节,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构成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内容。 传统税法学认为,税收要素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但现代税法学则认为,税收要素还应当包括税种16和征税机关。后者正是应税法之公平价值观念的要求而确立于税收要素之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税法平等适用的价值观念,当然应当在税法中同时规定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更何况,税收法定主义本就源自于对征税主体的征税权力的限制,又怎能将其排除在应由税收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税收要素之外呢?再者,并非所有税种的形式意义的征税主体都是一致的,虽然其中大部分为税务机关,但也包括海关和非税务机关的财政机关等,有必要在税收法律中具体指明。 (3)税收程序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所依据的程序性要素须经法律规定,且征纳主体各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 其实,程序法定“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则,和税收法定主义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程序的实体意义最初表现在起源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正当过程(DueProcess)“条款,其第39条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受公众攻击和驱逐。“这一原则经过历代国王的反复确认,到14世纪末成了英国立宪体制的基本标志,其实质在于防止政府专制。17由此来看,程序法定原则与税收法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认为,当程序法定或程序正义作为一个单独的更高层次的基本原则,作为法治体制。社会正义及基本价值的核心的时候,税收法定主义不过是其延伸于税法领域的一个产物罢了。 3。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要求在宪法中确立税收法定主义。 宪法第56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并没有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要求。因为税收法定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作用仍在于对征税主体的权力的限制,弃此不言,而仅规定纳税主体的依法纳税义务,依然是传统理论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观点的体现。然而,在传统税法学以契约精神“的导入与渗透为契机而向现代税法学转变的过程中,税收法定主义作为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宪法性税收契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宪法应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文准确规定。目前需考虑如下三点:(1)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当用怎样的立法语言在宪法条文中将税收法定主义明白无误地准确表述;(2)如何选择适当时机,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规定税收法定主义的条文补进现行宪法中,考虑到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一味要求尽快规定税收法定主义,或者是单独就税收法定主义对宪法进行修正,都是不妥当的;(3)在目前一时难以对宪法加以修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条进行立法解释的方式或在即将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中加以规定的方式来确定税收法定主义。 (三)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_中国税法现代化之思想条件和观念基础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或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法治观念既进入部门法的税法中,就必有其在部门法中的具体体现。1997年4月,著名税收学家高培勇教授在中南海给国务院领导作税法讲座时,提出要下大气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18;将其引入法学领域,即为税收法律意识“。笔者以为,现今欲行依法治税,必须以重构之税收法律意识为观念基础;否则,依法治税仍然只会是空中楼阁“。 1。反映实在税法既存价值观念的税收法律意识的误区。 笔者之所以提出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指导重构税收法律意识“,乃是因为,对实在税法的价值认知而体现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与建立在税法应有的公平价值基础上理应反映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之间存在着不相吻合。甚至背离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税收意识“的表述问题。不论是在传统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使用的都是纳税意识“的表述,特别是作为主要征税机关的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法教育和宣传时;而这一片面的表述本身就包含了人治观念“和税务机关不公平“的法律意识因素在内。高培勇教授在论及税收观“时说:这里所说的‘税收观’,包括老百姓的‘纳税观’和政府的‘征税观’两个方面。“19同理,税收法律意识也应包括征税法律意识“(以下简称征税意识“)和纳税法律意识“(以下简称纳税意识“)两个方面;笔者之所以提出税收法律意识“这一概念,目的就在于促使人们在单方面强调纳税意识“的同时,不要忽略还有另一方面。其重要性可能更甚于纳税意识的征税意识“。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正确的税收法律意识;而且还必须在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税收意识中同时贯彻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 其次,在对税收法治状况不良好的众多原因分析中,一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所谓公民意识和自觉纳税意识薄弱“。固然这的确可能是现实的。但同时不要忘记,作出这种单方批评的前提是征税主体的征税意识良好“;否则就不应该片面地只批评纳税意识“而不对征税意识“是否良好的问题作出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社会法律意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法制状况的总的反映。一个国家法制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社会法律意识的水平。“20在目前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税收法治状况中,我们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税收法治状况不良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税务人员的职业法律意识不强,与群众法律意识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可能因自我优越感“的心理因素的误导而表现得还不如群众法律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权力意识“。 当然,最后,纳税主体的纳税意识也的确是个问题。纳税人通常都认为纳税仅是被强加的义务,而非如同孟德斯鸠所说:因为国民相信赋税是缴纳给自己的,因此愿意纳税。“21所以,造成传统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出现偏误的原因不仅有来自于征税机关一方自以为的优越地位“的意识因素,也有纳税人一方长期被强加以至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劣势地位“的自我观念的影响。究其根本,就在于作为纳税主体的人民的税收法律意识仅停留在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层次上,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理念“的理性层次,对深涵于税法中的公平价值观念尚未清醒地认识和理解。 正如笔者前文反复论证的那样,就税收对纳税人的意义或价值而言,表面上看来是其部分既得利益被强制地。无偿地剥夺“了,税法对纳税人呈现出一种无价值“甚至负价值“的表象;但从实质上来看,纳税人才是税收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税收活动的全部和最终意义无非就在于为广大纳税人_人民享受公共服务而筹集资金,这其中,政府的征税权是与其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相对称的,老百姓的纳税义务是与其享用公共物品的权利相对称的。“22 2。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 所谓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来重构“人们的税收法律意识,是指:首先,要以税收(法律)意识“来统领征税(法律)意识“和纳税(法律)意识“。其次,是要在两者的结构关系上将征税意识置于比纳税意识更为重要的地位,回复法治之本意在依法治税中的依法治(税)权,依法治(税)吏“的真正含义。再次,是要开始培养征税主体之征税意识和重新培养纳税主体之纳税意识。征税意识应当建立在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公平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彻底改变征税主体的权力意识“和自我优越感“;如果说,这里存在着不平等“的话,也应该是纳税主体的地位优于征税机关,而非相反。纳税意识之重新培养,不是增强“原本偏误的所谓纳税意识“,而是使纳税主体确认自己作为税法公平价值主体的地位,认识到自己在征。纳税活动的背后所享有的更广泛的。更重要的权利。否则,不知权利只知义务,只能产生子民意识。臣民意识,……在只有臣民意识的‘公民’身上能产生具有现代公民特征的自觉纳税意识岂非咄咄怪事。“23最后,要明确征税意识和纳税意识二者之间不可割裂。协调一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对应和必然结果。我们难以想象由纳税主体首先来完成这种观念意识上的转变而征税主体依然维持原样;同样,只要征税主体树立起了正确的征税意识,并以此指导作用于实践,同时相应修正税法教育和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比如不妨以非直接偿还性“取代税收的无偿性“特征的表述,24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而与征税意识协调一致。 当然,我们无法强求所有作为个体的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意识和对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乃至税法价值观的认识都能够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始终不能放弃孜孜不倦地引导人们这样去做。换言之,我们应当以从整体上重构税法主体的税收法律意识为主,同时辅之以对税法实践中具体的。单个的税法主体的税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修正。如此这般,才能为的依法治税创造良好的思想条件和观念基础。 结束语 对中国传统税法学根深蒂固的理论基础加以改良,或曰促进其现代化进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寻求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口,这时,税法的公平价值研究就凸显其举足轻重性;这也是笔者全文集中对税法之公平价值加以论述的主因。有学者认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实质上是标明中国社会法律系统由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人治型’法律价值_规范系统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型’法律价值_规范系统的历史转型过程。“25税法的公平价值由其第一层次的形式正义,渐次至第二层次的实质正义,再进而至第三层次的本质公平,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传统税法囿于人治法“之局限,只能停留在形式正义的层面上;而在中国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整体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开始经由实质正义的阶段而向本质公平的最高层面突破,最终必将确立由三个层次共同构建起来的。完整的税法公平价值系统,并为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研究提供最急需。最关键的理论支持。26 当然,中国税法之现代化“是一个大,同时也限于篇幅,笔者只是在此表达一些粗浅的看法,至于其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日后循序渐成。 ①参见[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②参见刘剑文。李刚: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第38_39页。 ③马新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第40页。 ④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 ⑤参见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92_100页。 ⑥参见向群雄。徐银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质疑,载中南政法学报1992年第3期,第82_85页。 ⑦参见崔卓兰:论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第61_65页。 ⑧参见陈少英:试论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法律地位的平等性,载法学家1996年第4期,第68_72页。 ⑨参见余凌云:论行政法领域中存在契约关系的可能性,载法学家1998年第2期,第90_94页;以及余凌云:论行政契约的含义_一种比较法上的认识,载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3期,第30_35页。 ⑩参见注③,第40_46页。 11[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潘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事务部专家小组:中国税收与法治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察报告(1993),王裕康等译,载许善达等:中国税收法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13参见宋德安。邢西唯:论依法治税“_从契约论角度看国家分配论之不足,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第62_64页。 14同上注,第65页。 1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16传统税法学理论之课税要素中不包括税种,笔者认为不妥。因为,任何一部单行税种法律首先就要在名称中明确其为哪一个税种。当然,在此亦发生税收要素确定原则“与税种法定原则“的交叉;但并不能就此将税种“排除在税收要素之外,而破坏其完整性。 17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_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86页。 18高培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税收与税制,中国税务报1997年4月25日,第2版。 19同上注。 20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 2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1页。 22同注18。 23同注13,第65页。 24参见杨秀琴主编:国家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25刘旺洪。王敏整理: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26参见李刚:税法公平价值论,武汉大学法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