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与私法關系探源對(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11234字】
时间:2023-05-09 22:4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税法研究过于强调税收之权力性。强制性与无偿性“,因而使税法异化为侵犯(私人)财产权的侵权法“,与作为维权法“的私法形成对立。然而,从依法治国之宪法意旨和市场经济之内在要求以观,税法与私法本质上应为统一,并具有内在。广泛的联系,其本源就在于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论文网“。由此,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研究“为契机,进而可促成中国税法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理论。实务及方法论三方面创建中国现代税法(学)。 关键字:私法本源私人财产权现代税法学税收法定主义 一。引言 在新中国,税法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端,至今已有十六。七年的时间。相对于其它法学学科发展的蓬勃态势,税法研究却仍然以税收制度研究“的面目在税收经济学的圈子里邯郸学步“;只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涌现出了一批真正具有法学意味的研究成果。虽然已有学者对此作了诸多原因分析,但笔者认为,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乃是传统税法研究缺乏自己的基本理论,以至于今日能否被称为税法学“尚存疑问。_这是传统税法研究面临的最大理论困境。 在学者们孜孜以求解决之道时,税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浮出水面,吸引了大家的笔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税法学研究的重点与前沿问题。本文拟就税法与私法之间何以能发生关系。即其本源问题,以及税法与私法关系研究之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铺路垫石而起引玉之效。 二。税法与私法关系之本源_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 传统税法研究,强调税法乃是强制。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之法,其主要功能在于财政功能“_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获得,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被置于次要地位。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税法得以借国家政治权力,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恣意侵犯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以致(征税)权力超越了本应作为其本源的(纳税人的)权利,并异化而为权利的对立面。①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法是一种侵犯“纳税人财产权利的侵权法“;其与以维护(财产)权利“为宗旨的私法_维权法“自然形成对抗,而无从加以联系。 然而,被西方税法学界奉为圭皋的税收法定主义乃源于对人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其在近代资产阶级GM中,与维护人民之人身权利的罪刑法定主义“具有同等地位,甚至被认为在近代法治主义的确立上,起到了先导的和核心的作用。“②所以,税法亦应为维权法“。但是,税法与私法欲有异曲同工之妙,尚需两个基础或前提条件。 (一)市场经济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 前提条件之一在于对私人财产权“③的确认;传统税法研究一直忽视。甚至回避税法与私法之间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或者障碍亦在于此。 众所周知,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一次以民法典的形式确认了所有权神圣原则“以来,该原则就被其后各国民法典奉为金科玉律而为效仿,成为私人从事经济交易的前提之一_享有交易物之所有权的重要保障,其与自由和平等原则“以及契约自由原则“一起,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厥功甚伟。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要求所有权神圣“,与其租税国家“①的性质有关:现代国家财政收入既赖税收,则须赋予私人以财产权,以其自由交换而产生收益,再由国家通过征税分享“之,所以,国家自己不必取得公有财产或经济公营事业,财产与营业得以完全私有,国民之纳税义务本质上是其营业自由与职业自由之对价。没有纳税义务,就不可能有经济自由。“②故资本主义实为无产国家“,意指国家无产。而私人有产,国家藉由征税分享私人之经济收益以为国用,又可名为租税国家“。③其实,现代国家之租税国“性质,早在卢梭那里就已有体现,他认为:在全世界的一切政府中,公家都是只消费而不生产的。…正是个人的剩余,才提供了公家的所需。“④ 也强调所有权神圣“,但却是国家“所有权神圣,而非私人“所有权神圣。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一直不承认或不言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代之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乃缘于其所有者国家“或称企业主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既为无产阶级之主义,而无产阶级无资产,亦即无负担税收之能力,故对其课税有违社会主义本质;但国家仍需国用,在无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只有国家通过自己掌握资产并加以经营来获得财源,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公有制(所有者国家),强调国有企业(企业主国家),皆源于此。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名义下,税法维护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公权(力),而非本来意义纳税人的私权(利)。 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以租税乃资本主义制度下之产物,负担难趋公平,贫民所受压力甚大,遂对租税加以抨击,主张以国营事业之收入代之。但自苏俄试行以后,世界各国尚无敢悍然废止租税者。“⑤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相比,因其产权不明晰的特性而有致命的弱点,这从国有企业先上缴利润。后利改税“。最后只纳税,而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多年来屡改屡败。最后国有经济成分不得不逐步从竞争领域退出的一系列事件中均可获得例证。而私有财产则天然地具有人格和人格化的意志,人格化意志之直接驱动和约束。对利益最大化之追求,使得私有财产与市场经济天然地相吻合“⑥。既然早已抛去市场经济姓‘社’姓‘资’“之疑虑而厉行之,则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当属其题中应有之义;否则,所有权主体总是处于不确定状态,市场交易之物随时有被追索之危,交易安全也就永远无法保证。事实上,已有学者认为:国家的存在和居民独立财产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根本原因,……。居民独立财产的出现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内因,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外因。“⑦只不过该学者对居民独立财产“却语焉不详,其实就是私人财产(所有)权“。 需要说明的是,承认私人财产权“并非否认公有制“,更非主张私有制“;私人财产权与公有制绝不矛盾,公有制下亦需承认私人财产权。此私人“乃指依私法规则,而得为自由交易主体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与非国有性质之法人自不待言,即便是国有企业等国有性质法人,若无此意义上之私人财产权“,恐也难以正常参与经济交易活动。传统税法以所有权之让渡“说明非国有性质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而以支配权之移转“概括国有性质纳税人之相同行为。因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性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二者皆为国有,故税款在二者间之移转,不过是同一所有权人之下占有主体的变更。其实,对此可供类比的最佳例子是民法上有关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当事人之间通过买卖合同转移的是否为财产所有权的争论。归纳起来,理论界对此有五种意见:一是经营管理权,二是占有权,三是用益权,四是持有权,五是法人所有权。其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第一种,这与国有企业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是保持一致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买卖合同的本质属性,买卖合同转移的都应是财产所有权,况且,全民所有制单位依法享有的经营管理权,在流通领域中和所有权在性质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和法律的形态上说,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买卖合同转移的是财产的经营管理权,但从实践的角度讲,转移的则是财产所有权。① 笔者比较赞同上述观点。事实上,即使同在全民所有制性质单位之间,亦存在着为其各自专属专用的所谓国家私产“或称国有主体专用财产“②:在德国,根据公法法人的私有财产所有权理论“,公共权力机构所享有的所有权,只能是一种私有权,即这些主体以自己的名义享有并行使的所有权;而且各公法法人的所有权都是独立的;③在法国,行政主体的财产则分为公产和私产,后者适用私法规则,其争议由普通法院而非行政法院管辖。④由此,笔者认为,传统税法以所有权“与支配权“之差异而对国有与非国有性质的纳税人区别对待,不仅有违税法的公平原则,而且与法理不通,实属多余。因此,不论是从理论。立法或是实践的角度出发,亦不论纳税主体性质之国有与否,都应当认为其转移给征税机关的是税款的所有权;其前提仍在于纳税人对其作为税源之财产享有权利,亦即其私人财产权“得为法所确认,国有企业概莫例外。 总而言之,现代国家概应为租税国家,而以税收为获取国家财政收入之主要手段;既然要获得稳定。长期的税收收入,自应保持税源的丰足无虞。故首须确认作为税源之所得与财产的所有权,否则,财产流转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纳税主体与课税对象更无从设定。市场经济以市场主体地位平等之肯定。财产权归属之确认及交易规则之遵循为构成要素,其理亦在于此。唯有在承认(私人)财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使财富能够自由交换用于生产投资,进而增长获利,才有国家财源之持续供应。倘若既不承认私人财产权“,又一味扩大税收规模,无异于竭泽而渔,故有学者言之,没有经济,哪有财政?…藏富于民,培养税源,才是正常的办法,才谈得上‘提倡’二字。“⑤ (二)依法治国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 前提条件之二在于税收法定主义“的确立,或者说在承认私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对之加以保障。仅承认私人财产权“,却又任由国家税权随意侵入而不加以足够保护,恐适得其反。故须限制公权的肆意扩张,并排除公权侵犯私权之可能性:此在国家而言,为依法治国;在税收而言,则为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乃是一脉相承,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依法治税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核心,其理在于:倘治税所依之法“,仍是侵权法“,则无异于法律工具主义之人治“观,故有学者指出传统税法所强调的‘依法治税’这一口号则明确地将纳税人推到法的对立面,成为被‘治’的对象“⑥;若为维权法“,则当有依法治国之实质在税收领域依法治(税)权,依法治(税)吏“的体现,纳税人于是成为依法治税的主体,而税权和税吏才是依法治税的首要对象。而该所依之法“是维权“抑或侵权“,全在于是否恪守税收法定主义。 税收法定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其具体内容包括税种法定原则。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其法理基础在于:人民(通过代议机关)与国家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转让自己的部分财产权利以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供国家组织公共服务“或提供公品“所需;国家与人民之间由此建立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人民因纳税_其税收债务的偿付,从而获得要求并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国家因征税_其税收债权的满足,也就同时负有提供与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义务。而唯一前提便是人民的同意,因为如果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权势,主张向人民征课赋税而无需取得人民的那种同意(指代议机关的同意_笔者注),他们就侵犯了有关财产权的基本规定,破坏了政府的目的。“⑦这种同意“就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近代以来,税收法定主义也正是首先在西方各国宪法中得以确立,成为人民和国家在税收方面达成合意而为契约“的最佳表现形式。 税收法定主义既为限制国家税权而存,反面言之,亦为保障纳税人权利而设。若从现代税法体现的人权意识出发,税法不单纯是税务机关行使征税权的根据即‘征税之法’,更重要的是,税法是保障纳税者基本权利的。旨在对抗征税权滥用的‘权利之法’。“①依笔者之见,税法是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交叉领域:从经济法注重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税法确是保证公共服务所需财政收入之法,但公共利益乃由个体利益汇聚而成,不关注以私人财产权为代表的个体利益,公共利益遂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行政法的角度而言,税法更应秉承其限权法“或控权法“之性质,将规制重点置于征税主体之税权。同时,税法又是公法与私法的交叉领域,与其上位法_经济法同具公私混合法的性质,因此,税法与私法实为殊途同归:私法是对私人(财产)权利的直接确认和保障,而税法则是通过控制税权而对私人财产权利的间接确认和保障。 若宪法仅规定纳税人有依法律纳税的义务“(如宪法第56条。台湾地区宪法“第19条)或依法律之所定负纳税义务“(如日本宪法第30条),则类似条文是否体现了税收法定主义,学者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种规定明文揭示了税收法定主义的意旨,②或从法解释学的角度,认为该规定亦有税收法定主义之内涵。③另一种则认为,该规定仅说明了公民依法律纳税的义务,并未说明更重要的方面,即征税主体依法律征税,因而无法全面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精神。④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税收法定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征税主体的权力的限制,弃此不言,而仅规定纳税主体的依法纳税义务,无疑仍是传统税法理论轻视纳税人权利保护的体现;况且,1982年宪法制定时,立法机关制定上述条款本无体现税收法定主义之意。⑤然而,不管争论如何,宪法应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文准确规定,这一点当无疑义。目前需考虑如下三点:(1)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用怎样的立法语言在宪法条文中将税收法定主义明白无误地准确表述;(2)如何选择适当时机,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规定税收法定主义的条文补进现行宪法中;(3)在目前一时难以对宪法加以修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条进行立法解释,或在将来制定税收基本法时加以规定的方式来确定税收法定主义。 综上所述,现代国家既为法治国,必同时为租税国;⑥反之亦然。只有以治权。治吏“为宗旨之法治,方可控制国家税权于正当。合理界限之内;反映于税收领域,则为税收法定主义及以之为核心的依法治税。台湾学者郑玉波认为,无法律无罪,无法律无罚“之罪刑法定主义与非依法律无赋税“之税收法定主义两者,实为今日法治主义之两大枢纽。“⑦ (三)小结 现代国家作为租税国家,在放弃由自己占有并经营财产以获得收益(财政收入)。即所谓所有者国家或企业主国家“角色的同时,必然要通过税法制度分享“私人经济主体的经济收益以维持国用;而私人经济主体欲安全享有其财产,并通过自由经济体制加以经营盈利,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_纳税,以获得国家的保护。于是,共同的对象_私人财产权利以及自由市场经济关系,税法作为公法,与作为私法的民商法之间,产生了内在的联系。表面上,税法表现为以国家公(财政)权力“对私(财产)权利“的限制和剥夺,而民商法则表现为对私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二者之间似乎是对立的。但纳税人依法缴纳的税收同时也是为其财产权利和经济自由而支付的对价“。所以,在内涵税收法定主义之法治的宪法理念下,相对于民商法是从横向上对财产权和经济关系的平面保护_第一次保护“而言,税法其实是从纵向上对财产权和经济关系的立体保护_第二次保护“,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重要的保护。⑧ 三。税法与私法关系研究之意义_中国现代税法学之创建 受私法规范之对象_财产,同时即为课税之对象,故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税法与私法之间实有内在而广泛的关系存在,二者皆可由此互相渗透。故笔者主张,可乘此良机,促成中国税法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变,创建中国现代税法学。 中国税法(学)之现代化,简单来说,就是税收法治“(RuleofTaxLaw)的实现;这是一个大,非本文所能解决。但就税法与私法关系“此一选题而言,其对中国税法现代化之意义,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观察。 (一)突破传统税法研究的理论困境,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契机建立中国现代税法学的基本理论_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纵观新中国税法研究有史以来的研究成果,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主义国家学说中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种充满了斗争与对立“。突出强调国家权力“的观念已由最初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一种外部对抗关系异化成为纳税人与征税机关“之间的内部矛盾关系,从而导致了传统税法理论中一系列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不存在阶级斗争,那么税收就不可能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财政经费;如果说阶级斗争仍然存在,那么要被统治阶级也缴纳税收供镇压自己所用,似乎更不可能。反观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理论及其税收理论,从契约“。意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角度来解释国家与税收的产生,使国家与人民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对税收问题达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观念(税收法定主义),并进一步引申出人民对公共服务之需要的权利,以及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之义务的一种双向法律关系;其中反映的是交换“。对价“和权利义务等量“等来源于私法自治的观念,体现了纳税人权利作为租税国权力本源的实质,贯穿始终的则是以自由。平等和权利“为内涵的契约精神“。一为斗争“,一为团结“;一为对立“,一为统一“。两相比较,后者似乎能够给中国传统税法研究带来走出困境的一线光明,能够为整合纳税人与征税机关。尤其是纳税人与作为实质意义之征税主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一条可行的理论途径。 因此,私法原理可经由私人财产权及其关系延伸至税法,比如,对税收法律关系之债权债务关系“性质的分析,从物权法。侵权行为法和债法的角度对税收行为之私法性质的探讨,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等私法基本原则在税法中的运用;反之,税法亦影响私法原理,比如税法对所有权绝对原则“和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税法对私法主体形态演变的作用等等。因此,笔者主张,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契机,并以社会契约论的合理内核_契约精神为支点,来反思并进而修正和完善传统税法研究与实务操作,从而推动现代税法学基本理论框架的形成。① (二)摆脱传统税法研究之税收学附庸“地位,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基础完善中国税法的具体制度_本选题的实践意义 有如前述,传统税法研究由于缺乏自身合理的理论基础的支撑,因此表现为对税收经济学从理论到制度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完全的照搬照用,以至于税收学附庸“地位成为其一贯的特色“,直至今日,这种寄人篱下“之地位仍然未有大的改观。如果说,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契机建立起中国税法研究基本理论框架是其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之任务的根本标准的话,那么,能否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基础完善中国税法的具体制度则是其脱离税收学附庸地位的具体表现。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民商事主体形态日益增多,民商事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的今天,依然植根“于税收经济学的税收制度在保障纳税人基本权以及有效发挥其财政作用等方面,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一方面,税法要充分尊重私法自治,在准确理解和适用私法制度的前提下设计税收的主客体。环节。征管等具体制度,合理分享私法主体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私法主体权利与国家征税权力之间的关系,避免国家税收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名义不正当地侵入私法领域,限制或剥夺私法主体的个人经济利益“,扭曲商品的流转关系从而破坏作为租税国家之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济关系。比如,借鉴私法中的债法理论与制度分析税法上的税收债权债务,如何在确保税收优先权的同时减轻其对私法担保物权制度的冲击,如何运用法人本质学说合理解释双重征税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在民商事主体滥用私法自治,以脱法行为逃避税收负担(即租税规避行为)的时候,税法则要在其制度中充分结合某些私法制度,例如法人格否认制度。代位权和撤销权等,透过私法行为的表面发现其实质的经济意义,并课以准确的税负(即实质课税原则),体现国家公权力“对社会私权利“的合理干预。 总之,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基础完善中国现代税法具体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确认和保障作为纳税人的私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利,约束和规范作为征税主体的国家和征税机关的征税权力,更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寻求纳税人权利与租税国权力在法治层面的协调和一致,从而使税法与私法能够统一于法治国的宪法指导理念之下。 (三)超越传统税法研究的学科局限,拓宽研究视野,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起点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_本选题的方法论意义 一个学科要从独立“走向成熟“,当然要致力于本部门法。本学科研究,要‘钻进去’;但也需要顾及相关和相邻的部门法和学科,要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为此,有时需要‘跳出来’,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统观整个法的体系和法律学科体系的全局,在全局中把握…“①。传统税法理论研究者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并受长期以来注释法学和服务法学的驱动,以及依附于税收经济学研究的惯性作用,偏重于对税法作(税收学意义上)制度层面的建构和释义,淡化。忽视甚至回避了有如税法的起源和本质等根本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更遑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分析与比较研究,并未形成自身系统的研究方法。 仅仅局限在某一部门法自身,容易使研究陷入规则解释“或注释法条“的简单表层,对理论研究虽有必要,但不应成为研究的唯一方式甚至全部内容。特别是对于税法学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在比其他成熟学科晚了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发展的劣势下,要想尽快赶上,必须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成熟起来。事实也已证明,中国税法学要由传统“走向现代“,就不能不正视其与他法学学科,比如法理学。宪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甚至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非法学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我们不妨就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研究作为中国现代税法学研究方法系统化的起点,而且也是其理应起点。这种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定位主要就是比较“。例如,纳税人与私法上的人“。税收债权债务与私法上债权债务的异同,当私法上的所有权与税法上的所有权不相一致时对纳税人的确定等等。其实,即使是以税法与私法的关系“为中心,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税法学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关系研究“又不仅仅限于比较,还包括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引入和借鉴。无论如何,笔者都希望能通过税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带动对税法与他学科之间广泛关系分析的全面展开,从而拓宽现代税法学的研究视野,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四。结论 物质财富_财产,不仅为人民生存之根本,亦为国家发展之基础,其对二者之重要性本难分轩轾。民富才能国富,倘私人财产得在为法所承认并保障之基础上,通过自由市场体制而流转获利,则国家以公权力“为后盾,凭公共利益“之名义分享私人财产之收益以支国用,倒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相对于人民而言,国家总是居于强势地位:国家是一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②;而公共利益一旦从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也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与作为个体的单个社会成员来说难以形成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此即税收之无偿性所在)。因此,本应为一体之国家及其利益与人民及其利益又分离开来。公共利益虽应优于个体私人利益,但其前提在于,个体私人利益获得了相应足够的保护,但在目前税法中却付之阙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削弱了私法对财产权的保护。症结就在于传统税法尚缺乏对(私人)财产权的确认和保障“之理念。 从市场经济对财产所有权之确认,以及依法治国(依法治税)之宪法意旨对权力掌控之角度来看,税法与私法之关系,本质上应为统一。传统税法研究既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的高效运行“作为其自身立场,因此必然以侵犯纳税人的(财产)权利作为代价,于是作为侵权法“的税法与作为维权法“的私法难免产生对立。如果将税法的基本立场转变为以纳税人(财产)权利为中心“,则税法与私法之关系自可一统而无疑义。此一立场之转变,在立法方面,应以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宪法性原则之明定为先声;在理论研究方面,或可以笔者主张之中国税法之现代化“为目标;在实务方面,不妨以税法对私法制度之引入与借鉴为途径。 反观当今税法学研究最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税法的研究甚至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德国,有以奥特·麦雅(OttoMaery)为代表的租税权力关系学派,以阿尔巴特·亨塞尔(AlbertHensel)(一译海扎尔“,故又被称为海扎尔税法学“)为代表的租税债务关系学派;①在日本,有田中胜次郎的官僚税法学,中川一郎的市民税法学,北野弘久的税法解释学(亦被称为宪法税法学或北野税法学“),②金子宏则以税收法律关系“为主线。注重从私法角度对税收实体法作了阐释。在,税法最先进者应属台湾地区;台湾学者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引入了德国和日本的税法理论与制度,并以此为基础使台湾地区的税法与私法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和谐的统一,同时也就深化了税法理论。完善了税法制度。相较之下,大陆地区的税法学研究不禁让人有些汗颜。如此,则税法与私法关系之研究“不失为一契机,或可改变中国传统税法研究不合法理。落后时代的旧貌,若进而还可迎来中国现代税法学之新颜,乃至百家争鸣。流派纷呈之势,则幸莫大焉。 (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漆多俊教授。 ①参见漆多俊:论权力,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③本文所谓之财产权“,泛指以所有权为主的有关财产的各种权利。 ①租税国家“(Steuerstaat,TaxState)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918年所著租税国家的危机(DiekrisedesSteuerstaats)一书;后被日本税法学家北野弘久用来作为指称一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依靠租税的体制的宪法学概念。参见[日]北野弘久:日本国宪法秩序与纳税者基本权_租税国家的宪法保障装置,陈刚。雷田庆子译,外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葛克昌:社会福利给付与租税正义,台大法学论丛1996年第25卷第2期,第149页。 ③参见蔡茂寅:财政作用之权力性与公共性,台大法学论丛1996年第25卷第4期,第71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104页。 ⑤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6页。 ⑥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⑦徐孟洲主编: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参见余能斌。马俊驹主编: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482页。 ②参见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第196-197页。 ③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④参见舒适:法国公产制度介评,外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第8页。 ⑤参见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上册),第76页。 ⑥宋德安。邢西唯:论依法治税“,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第65页。 ⑦[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页。 ①陈刚:宪法化的税法学与纳税者基本权_代译者序,[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参见陈清秀:税捐法定主义,载当代公法理论,台湾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590页。 ③参见[日]中川一郎:税法之最高原则与税法之解释及适用,郑玉波节译,载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作者自刊,1983年第4版,第565页。 ④参见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59页。 ⑤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税收法定主义最早是于1989年作为西方国家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由谢怀栻研究员介绍到来的,而现行宪法在1982年制定时当然无从体现尚未有所认识的税收法定主义。参见谢怀栻:西方国家税法中的几个基本原则,载刘隆亨主编:以法治税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⑥参见葛克昌:社会福利给付与租税正义,第149-150页。 ⑦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第547页。 ⑧正如我们把民商法视为对市场经济关系的第一次调节“,而把经济法作为对市场经济关系的第二次调节“一样。如果从所有公权力“均本源于私权利“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可以认为,公法亦导源于私法,公法对私法领域的介入以及私法对公法领域的渗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私权利“。参见漆多俊:论权力。 ①参见李刚:契约精神与中国税法之现代化(未刊稿)。 ①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0-11页。 ②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114页。 ①参见[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第18-20页。 ②参见陈刚:宪法化的税法学与纳税者基本权_代译者序,第8-9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