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湜产业结构優化升级的主导力量【3170字】
时间:2023-05-10 23: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内容提要]大企业的发展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落实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经济行为上,以大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仅一国国民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企业活力的增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论文网国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彼此之间企业的竞争,特别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等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拥有一批大型的。先进的。在国内具有支柱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稳定份额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大企业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而现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微观主体_企业的参与,而且需要政府作用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协调和服务者,致力于解决微观经济活动主体_企业和市场机制所不能合理解决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各产业的合理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就是一项重要的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主体的行为上,通过企业行为传导其政策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我们应将以上两项经济任务结合起来,推动大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良性互动,增强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一。大企业自身优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表明,在以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为主要内涵的经济发展阶段,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大企业具有融资。技术开发和资本经营等综合性功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其他企业和政府所不具有的优势。不仅是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者,而且可能并且应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首先,大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的建设。这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所无法企及。 其次,大企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级化,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在于技术进步。大企业又是产业内技术进步的策源地,拥有大量技术人员,科研开发能力强,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群,把产业结构日益推向更高层次。 第三,大型企业集团内形成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共生关系可以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大批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因此,大企业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 第四,大企业能有效地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前的大型企业一般以企业集团为其组织形式,集团内以大企业为骨干,集合众多的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托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大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和众多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起着政策传导作用,能够协助产业政策的调整,提高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保证政策效果。 最后,大企业在其经济行为中不断进行的兼并收购活动是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频繁的并购活动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校正产业结构的扭曲现象,保证其按正常的轨道发展,而且其兼并收购活动造成的资产转移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当前产业发展中发挥大企业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产业间形成合理的具有动态发展能力的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滞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从满足需要向选择性消费转变,但产品的供给结构却不能与之适应。同时,产业结构也滞后于生产需求的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达到买方市场状态的工业品已占93%以上,绝大部分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态。整个经济呈现出过剩经济的特征。但这种生产能力过剩与装备。工艺水平低,达不到规模经济并存,与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受到抑制并存。由此可以看出供给能力的相对过剩是在人民的消费和生产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结构相对于需求结构来说显得过于滞后和低级,成为制约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障碍。 (二)产业的内在素质差。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技术结构水平低,装备落后。从总量上看一次性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生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一万亿美元,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出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是1/6。产业技术落后,使对产业质量。性能以及生产过程影响较大的技术设备进口不断增加。据调查,在15个行业中,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及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5_10年,个别行业则落后20_30年。产业技术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产品和服务的档次水平低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不断透支着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使在国际市场上只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很小的份额,而对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又表现出巨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也将逐渐被侵蚀。 (三)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仅包括三大产业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构成状况。从农业的情况来看,我们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各自所占的比例远未达到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农民依然进行着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从工业来看,如前所述,结构严重失衡,低水平过剩与高技术层次产品的短缺并存。进出口结构的不合理源于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反过来又加剧了这种不合理状况。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也不平稳。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居于主要地位,新兴产业和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特别是教育。金融创新和交通运输制约更为突出。 (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状况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部和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3%,分别比1981年增加了13。8%和6。9%。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汇总统计后发现,各地所选的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汽车。电子。石化。机械等工业上,而且产业内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品也极为相似。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地区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各地区在产业发展布局上,追求本地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由于市场约束机制。风险机制不健全,投资主体权责利不对称,以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一再出现,加剧了地区结构的趋同。同时,各地方政府由于原有财政体制和国有经济的原因,也成为经济利益主体,同时也作为政治人“追求政绩,这种双重身份导致其行为的非理性,一味追求产值和速度,加剧了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破坏了地区间。企业间合理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无法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使社会资源配置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和经济持续发展。 (五)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缺乏配套。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拉平补齐的适应性调整,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仅具有滞后性。低水平的特征,而且在其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措施不能很好地配套,从而消解了一部分政策效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与劳动就业。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化的步伐相对滞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原有企业不断积累相对富余的职工,这使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而就业问题的压力又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与其发生冲突,从而阻滞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刚性固化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增加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用于改进产业结构的资源。因此,政策不配套,使产业结构的政策效果偏离了目标。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