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6974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關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6974字】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论文网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James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_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星号星号人图形焉“,这星号星号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星号星号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三国志平话(刊于元至治年间[1321_1323])两书。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约35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读书的记载,只是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④而宋代说三分“继承。发挥这一说法。创造出关羽讽诵左传。秉烛夜读的形象,从而为关羽忠义的形象作了一个注解,进而将之塑造成儒家的理想人格。关羽形象的塑造是以桃园结义“。降汉不降曹“。漏桥挑袍“。古城会“等一系列情节来完成的。历史上的关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曾投降曹操,演义却将之改编为:关羽被围困在下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宁肯战死,决不投降。张辽恳切地向他提出,如果猛拼一死,等于犯了三桩大罪:一是使刘备失去依靠,二是把两位嫂嫂丢在曹营无人照顾,三是不能再匡扶汉室拯救黎民。关羽听后,沉吟半晌,提出停止战斗的三项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与刘备的家属一宅分为两院居住,三是探听到刘备的下落便去寻找。直到曹操应允了三项条件,关羽方才回下邱救出甘。糜二夫人,随曹操到达许昌。这就是著名的约三事“。这一故事不仅抹去关羽降曹的污点,反而将关羽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又忠又义的人物,它还为以后的一系列故事作了铺垫:其后在挂印封金“。古城会“等故事中充分塑造了关羽的忠的形象,而在华容道“故事中又突出关羽重义和知恩报恩的形象。因此,宋元说三分“传统对关羽塑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关羽_原有勇武“人格中加入忠义“的内容。关于宋元说三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清人顾家相强调理学的影响:北宋太祖得国,虽亦非正,而诸儒辈出,修身立品,远胜前朝,(韩。范。富。欧已然,不始于皖。洛。关。闽也。)一时风俗人心,为之五变。沿及金。元,虽以外域帝中邦,而理学大昌,人存直道。“

三。明清时期的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普及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早在明代,演义就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明人胡应鳞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条即云: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惟关壮缪明烛一端则大可笑。乃读书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盖溢胜国末,村学究编魏。吴。蜀演义,因传有羽守邱见执曹氏之文,撰为斯说,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赞其大节,遂至谈者纷纷。“演义对清初统治者的影响尤深。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都是通过它了解到关羽的形象。早在太宗崇德四年(1639),即命大学士达海译是书。顺治七年(1650),演义告成,大学士范文肃公文程等,蒙赏鞍马银币有差“,据清人陈康棋燕下乡腔录卷十记载,清初满洲武将不识汉文者,类多得力于此“。时人尚有清初统治者以演义中桃园结义“故事蹋糜蒙古之说。④演义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俯抬皆是。文人作诗用典忌用小说家言,而清人作对赋诗引用演义者比比皆是。袁枚即举数例:一是崔念陵赋五古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二是何肥瞻作札用生瑜生亮“一语;三是某孝廉作关庙对联有秉烛达旦语者。⑤其实,清人作对用演义语者殊不足怪,梁章矩就指出:关帝庙联最多,世人皆习用三国演义语,殊不雅驯。“②章学诚也指出: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如桃园等事,学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正因为如此,清人感叹道:士大夫且据演义而为之文,直不知有陈寿志者,可胜慨叹“。至演义平民百姓的影响,清王侃云: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当时,地方戏曲多讲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时人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厘随笔中评论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⑥

正因为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如此深入民心,明清时代的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在崇拜关羽时就很容易将这一形象附加于关羽崇拜之中,使关羽神格中的忠义因素更为突出。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杨守礼重修宁夏总镇汉寿亭侯旧庙,他在记文中即称:侯平生雅好春秋左传。盖春秋以尊王室,攘夷狄,诛乱讨贼,孰典庸礼为义。侯之所以拳拳于昭烈(刘备)者,良有以夫!万历年间(1573_1619)宁德知县高愈谦创建该县武庙记文中则有秉烛一节,可对天地,耿耿射人,照耀干载,谁不钦其风而倾其义也“等语。⑥至一般平民,据美国学者周锡瑞(JosephW.Esherick)教授考察,清代以三国故事编成的武戏在鲁西极为流行,关羽等人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的主要神抵,清末义和拳对此即多有借鉴,许多拳民在降神附体的仪式中都自称关公。

随着演义及其塑造的关羽形象在社会上产生的广泛影响,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的地位在明中叶以后发生了较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即效建关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成化十三年(1477),又奉效建庙宛平县之东“,作为太常寺宫祭场所,每年定期于五月十三日拜祭。凡国有大灾则祭告“。⑥但此时关羽尚无封号,真正的变化是在万历十八年(1590),该年关羽晋封为帝,此后万历四十二年(1614)再次救封。清王朝早在崇德八年(1星号星号3)便建关帝庙于盛京(今沈阳)。匝治九年(1652),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灵佑。从雍正到乾隆年问,关羽及武庙逐渐获得与孔子及文庙相当的地位。从嘉庆十九年(1814)开始,清廷又对关羽进行了几次加封,至光绪五年(1879),关羽封号已达二十二字之多。⑩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记典中地位的日渐提高,固然与演义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与当时的政治危机也有相当的关系。万历以后明王朝对关羽崇拜的日益尊崇,乃是晚明社会危机四伏。王朝摇摇欲坠的一种反应;而清廷对关羽的加封和尊祟,基本上都与清朝从事的军事行动_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到平定三藩,从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到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从镇压京师。河南天理教起事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_有密切关系。⑩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的地位越隆,反映出的王朝危机就愈深。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⑥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难怪清人不无感慨地说:予尝谓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另外,关羽还被许多秘密宗教。结社所崇拜。应该说,明中叶以后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日尊和在民间的日益普及,与同期三国演义及相关戏剧。戏曲等民间文化对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影响是分不开的。后者不仅为关羽在社会各阶层中地位的变化奠定文化基础,而且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共享的文化资源。

四。结论

研究中国宗教仪式的学者,在讨论诸神崇拜时,往往强调崇拜者自身的不同的实用功利动机。他们将宗教视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追逐不同利益的文化工具,视为崇拜者对政治经济压力的一种回应和反击。其必然结果,就是强调神明崇拜在时空中表现的不连续状态,这种解释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回应和反应的工具“是从何而来的,它也无法解释神明崇拜迅速普及的原因。显然,这种回应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受当时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化传统所制约和影响的。这种文化资源可能是上层文化,也可能是民间文化(在本文中,构成文化资源的是民间文化)。

作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分子,官方宗教的创立。实践者在诸神崇拜中为何和如何借用民间文化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崇拜者不仅是政治人,而且是社会人。文化人。作为帝国官员,他们的官僚生涯实际上仅是人生的逆旅“,绝大多数官员的官僚生涯并不长,他们很大部分时间(至少包括青少年和老年)都是生活在乡民社会。浸淫于民间文化中的。正是在这点上他们与乡民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拥有共同的文化资源。而这为两者塑造各自的宗教提供了重要源泉。

从唐代至明清,官方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实际有三个周期:在唐代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和关系;从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官方崇拜受到了佛教化和道教化关羽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官方崇拜与民间崇拜都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影响。从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发展。变化,我们看到的是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逐渐走向一致性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当与唐宋以来社会流动性日益提高有内在联系,因为它必然带来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日益频繁的接触。②明清时期,关羽不仅为王朝所推崇,成为国家保护神,同时深入民间,成为财神。行业神和聚落保护神,而且为秘密宗教。结社所尊崇,而王朝。民间社会。秘密社会崇奉关羽的原因,基本上是由于关羽忠义神武的神格。如此之高的一致性,乃是由于这一形象基本上来自共同的文化资源_宋元民间说三分“的传统。由此我们注意到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

文化史讨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杰出的主义史学家汤普森(EdwardP.Thompson)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认为,1792_1832年间英国工人阶级意识的出现,是对政治经济压力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是对统治阶级文化思想的反映,而是受到一个更长远的道德文化“或者小传统“的影响的。⑥笔者引出汤氏的观点,并不是要重申民间文化的重要性,本文对关羽崇拜发展过程的分析,也并非想强调民间文化对上层文化的影响。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象宋元民间文化塑造的关羽形象,虽然对于明清时期的官方崇拜有很大的影响,但假如宋元讲史和演戏传统在塑造关羽形象时没有吸收正统的忠义观,那么它的影响力或许会大打折扣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或者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纯粹单向的流动,正如俄国中古史学家古列维奇(AronGurevich)对欧洲中古前期和盛期民间文化所作的精辟分析和意大利史学家金兹伯(CarloGinzburg)对一桩异端审判的研究中显示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统治阶级文化与被统治阶级文化之间,实际上有循环往复。互相影响的关系。

由官方。民间的关羽崇拜和民间文化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我们还注意到传统创造的问题。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或快或慢的创造过程,不同时代都有自身创造的传统。不同的传统,变化的节奏不尽相同。有的节奏较快,阶段性较明显(如官方的关羽崇拜),有的则比较缓慢,并且在交替过程中出现交叉,阶段性不明确(如关羽的民间形象)。正如关羽形象的发展中显示的,在传统创造。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连续性,亦有变异性,传统本身往往就是由新旧因素层层累积叠加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正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时,不能将文化传统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在动态的过程和具体的环境中去把握各种文化关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