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3685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试论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3685字】

_兼谈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共生体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满。汉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汉族的发展影响了满族,满族的发展也影响了汉族。中华民族的子集不是汉族。满族。回族,而是一个求同存异,共同认同中华,但是风俗各异的联合体。论文网

关键字中华民族文化史汉族满族冲突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还有台湾的原住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所以才有苏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飞精忠报国“,有文天祥在伶仃洋边的感叹。。。。,所以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亲,中华民族的血脉就这样杂交。优选地生存着和发展着。明代末年,当满洲上层阶级祭出七大恨“。披坚执锐地以旋风之势征服大江南北。情绪高涨的南下,当八旗取得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统治时,古老灿烂但积弱不振。低迷徘徊的农耕“汉文化必然地与有进取意识的满洲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

一。满汉文化冲突

1。在精神思想领域上的交锋。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①,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而压服汉族人民的民族抵触意识必须导致冲突。戴明世所著南山集,曾用明王朝末代皇帝朱由榔年号,还引述方孝标所著黔贵记事,称赞方所记吴三桂的事正确。结果戴明世寸桀而死,全族屠戮。方孝标已死,剖棺锉尸,儿子孙子一律处斩。为南山集做序的知名作家方苞也几乎被绞死。胤祯时期,礼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长)查嗣庭在江西主持考试时,因试题中有维民所止“一句,被认为是故意砍掉雍正“的头,查自杀后仍被锉尸,所有的儿子被斩。礼部尚书(教育部长)沈德潜写了一首咏黑牡丹诗歌: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句,乾隆误会是影射清王朝以异族夺得朱明皇位的逆词,令剖棺锉尸。徐述夔去世多年后,1778年乾隆皇帝在徐的遗著一柱楼诗集中读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读到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读到明朝期振奋,一举去清都“的句子,认为他是显有兴明灭清之意“,遂将其剖棺锉尸,后代问斩。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所以文人往往因为文字的误会而遭受体罚或者丢了性命。

在行政管理上,尽管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尹嘉铨曾经担任大理寺卿(国家最高法院院长),自称古稀老人“,为王者师“,弘历认为荒唐狂妄,乃将其绞死。在精神上使汉族屈服,就是要将本民族地位置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上,在精神领域培养顺民意识,才好顺顺当当地统治国家。

2。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鲁迅对此有过评价:`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②。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清代学术研究有许多成果,文字考据学巨著较为突出。

3。民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和压制。顺治初年,清王朝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遵依者为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③,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天聪八年,皇太极命令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嗣后不许仍袭汉语旧名。。。。。。若不遵新定之名,查出决不轻恕“。并要求满族官兵恪守祖宗规矩,言语衣服骑射之事“不可轻废。入关后曾把满文满语列为官方语言文字,要求新进的翰苑名臣都要学习满语满文,召见时以满语奏对。八旗兵操练时也只讲满语,雍正还曾命令侍卫。护军都只讲满语“④,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

清统治阶级削弱汉文化和有关的汉民族传统意识,遭遇到汉民强烈甚至是激烈的反应。历史记载:满洲八旗兵下江南宣布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时,嘉定。江阴军民发出头可断,发决不可雉“,士大夫更是陷入长时间的士可杀不可辱“的辩论中,王夫之就坚持认为华夏之大防是第一位的: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⑤,他还说非我类者,不入我伦“,甚至提出对强行推行满洲定制的夷“狄“--不入我伦“者要开杀戒:杀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⑥。

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共同发展早就存在,汉族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吸引满洲人以及其先人,女真族元好问就是汉体诗写作的名家,而满族入关以后更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学习和吸收汉文化。正式要求停用满文的上层人物是慈禧太后。

二。满汉文化的融合

1。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他要求满族翻译家达海等人翻译明会典。素书。三略。武经。洪武宝训。大学衍义。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历史。哲学。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图书,还翻译了三国演义。西厢记。金评梅等文学名著。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⑦。

论文试论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许多的汉族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伦理。教育等书籍被翻译成满族文字,必然在满族人的政治。社会。人伦等方面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半游牧“的满族的文化心理。努尔哈赤曾经引用过论语训戒诸王世守孝悌之道“;皇太极也引用过武经中良将爱兵的议论,教育诸王诸贝勒要爱兵,要体恤士卒“关心士兵;清王朝崇尚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康熙重用有名的理学家李光地。汤斌,刊行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还把朱熹请入孔庙,`配祠十哲之列““⑧。汉族的三国演义对满族影响很大,清人王嵩儒在掌固拾零。译书中说: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据说,皇太极就是用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借崇祯皇帝之手除去明方主帅广东人袁崇焕。清人蒋瑞藻在小说考证拾遗中认为本朝羁勒蒙古,实是利用三国志一书。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桃园结义事为例,满洲自认为是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汉族的关羽逐渐成为满族崇奉的神祉之一,张贴满族家家户户门窗,是为汉文化影响满族习俗的佐证。

2。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归降的汉官汉儒对汉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典章制度。礼仪习俗都耳熟能详,当他们为清王朝左右赞襄“时,便将汉文化灌输到满族文化系统内。清朝仿明制建立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及三院(都察院。理藩院。内三院)是采纳汉官宁完我的建议而设立的,清政府是绝对集权在皇帝的手里,政府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皇太极改后金汗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国人朝拜的旧制为南面独坐“,也是为汉官所推动。

3。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广州市的西关地区是广州民俗的集中缩影,而西关的满洲窗。骑楼等又是广州民俗的象征,满洲窗竟因为满族八旗驻防广州成为近代广州民居民俗的特征,可见满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基本不分你我。杂居影响最明显的在以下几方面:

语言文字的改变。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清初诸帝曾再三训示满族要用满语。满文和祖宗之制。之习俗,但是入关后与汉族杂居。混居,至康熙末年,甚至盛京(沈阳)地方已经出现因旗民杂处,以至满洲不能说满话“⑨,汉族也受满族影响,如北方人常说的埋汰(赃)“。急眼(着急)“。特勒(不修边幅)“。柯岑(不害羞)“。寒惭(脸红)“。嘎喇(角落)“。斜乎(厉害)“。稀罕(喜欢)“以及广州的著名点心萨其玛“等都是满语的保留。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