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实美(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实美(2)


纪录片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强调真实,但与纪录片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纪录片的人物和事件具有客观外在性,即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而例如故事片,它是虚构一个故事,让演员来扮演剧中的角色并于他们的生活无关,则不一定具有客观实在性。衡量纪录片是否真实,是要看经过创作者筛选转述后的人物和事件,是否和实际的人物事件相符合。
纪录片的真实美有两个层面:首先的前提和基础是存在;其次介绍、说明和解释存在的内容,并达到正确和准确的目的,也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第一个层面上,纪录片是纪实的;而要达到第二个层面的要求,纪录片就是真实的。纪录片的真实性包括纪实性,但纪实性不等于真实性。这是我们对纪录片真实美内涵的基本认识。
(二)纪录片真实美的相对性
纪录片真实性美的核心是它的内容必须客观存在并与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一些表示客观的纪录片,在挑选拍摄对象时就有了倾向性,所以表明真实只是相对的。
电视新闻即使是对真实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也有电脑演示美国探测火星的画面,人们不排斥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都是有根据的,是纪实的。片面的要求纪录片做到绝对的真实,既不符合纪录片的实际创作,也会影响纪录片的质量。现实表明,纪录片中没有绝对的真实,但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做到有根有据。
“纪录片真实美的相对性说明,它不光在内容上是相对的,在衡量的尺度上也是相对的。”
(三)纪录片真实美的统一性
纪录片的真实美来自表象真实和深度真实的统一。只是单纯的达到表象真实的作品,远不能够构成真实美。例如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虽然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但它仅是一个镜头的纪实短片,很难称得上艺术。而《北方的纳努克》则是由类似《火车进站》的多个镜头片段组接起来,通过镜头语言把一个家庭的生活完整的展现出来的作品,它通过运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剪辑表达出《火车进站》所没有的深度和意义。
纪录片要求真实的故事、过程和本质,是客观非虚构的;同时,纪录片中又有创作者对于现实的主观感情,它隐藏在真实的画面中,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引发思考。
二、《舌尖上的中国》1真实美的体现
(一)美轮美奂的画面展现真实
《舌尖》的视觉呈现堪称美轮美奂,在广大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面对“读图”时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大制作的纪录片必然会选择高清摄影技术,各种高科技摄影器材在《舌尖》上大显身手。为了保证拍摄出画面的高质量,首次使用了2012年刚投放市场的拍摄设备SONY F3,利用它极好的色彩还原能力、超高的分辨率以及“微距摄影”的优势拍出大量的高清浅景深镜头。例如翠绿的笋衣,鲜红的优尔椒,肉红脂黄的火腿,白嫩的豆腐,金黄的麦田,雪白的海盐,洁白如玉的米粉,最大程度上还原了食物本来的色彩,让影像的视觉表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化感官的冲击力;毛霉菌纤毫毕现的安徽毛豆腐; 浓郁可口的内蒙奶茶,红亮诱人的绍兴酱油,油亮鲜嫩的酱鸭,雪白软滑的年糕,棕黄醇厚的绍兴黄酒, 彷佛就在面前伸手可触、扑鼻喷香。 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勾起人们对镜头前美食的向往;使用高清单反照相器材,景深的控制不仅突出了画面主体,也使背景呈现出朦胧的效果,使镜头极富层次和感染力,画面美轮美奂,从而造就了《舌尖》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