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5年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1985—2015年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次将这两大经济指标用曲线关系连接起来的就是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对1861到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变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也就是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高,失业率会有所下降;反之,失业率出现上升的现象。

在国外的经济学家们的主流观点都继承了菲利普斯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但是对于如何以表示通货膨胀率这个指标来建立与失业率之间的消长关系,产生了许多各有优劣的观点。从一开始的货币工资率到平均物价水平到后来的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等。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指标经常与GDP联系在一起。这种试图为GDP与失业率之间进行定量的并不严格的观点被称为奥肯定律。该理论认为失业率的降低与GDP的上升为1比3的关系(也有认为是1比2或者1比2。5等等观点)。由此又产生了控制通货膨胀率以调节GDP的发展速度的理论。

国外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或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异议的情况。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弗里德曼通过一系列当时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比较,否定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内有效的观点依然得到现今一些经济学家与政府人员的支持。

我国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研究历史短而研究者众多的现象。由于外国有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研究时间长且有丰富的论点与材料,国内学者大多以外国主要经济国家为主体进行研究分析,如喻国平、陈杰、吴小锋、厉以宁、杨斌等等,他们大多以建立分析模型,刻画验证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探求社会损失问题或是最佳的货币关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在2008的金融危机下的严重受挫,与凯恩斯的宏观政府调控息息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被经济学家们屡屡提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越来越热。而伴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模型的不断丰富,这两者间的关系的新发现将带给世界经济以改变。

二、中国1985年到2015年的失业率问题

中国的失业率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争议众多的谜团。一组能够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中找到的数据竟然也无法对真实的经济情况做出反应,而各种官方和民间的机构们的数据也难以让民众感到信服。如此重要的经济指标,如此含糊不清的经济数据,其真面目究竟如何呢?

(一)、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失业率数据

虽然失业率通俗的来说是指在总的能工作的人口中没有工作的人占的百分比大小,但是失业率也有很多的种类,它们的意义大不相同又是环环相扣。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顾名思义即是在城镇中的进行了失业率登记的人数占城镇中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数的比重。关于城镇失业率的问题将在下一小节中尽可能详细的展开讲述。

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常常被用来和登记失业率相比较,调查失业率的描述主体仍然是城镇居民。其内容一般被定义为通过主动调查的方式即对城镇中的劳动力人口进行抽样调查,以统计学的计算方法得出城镇中的失业率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是西方主要经济体进行失业率研究的主要调查方式,西方国家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默认为调查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一个经常被经济学家提到的专业名词,但是在众多的失业率指标中,它算的上是不确定中的不确定,给自然失业率一个直观的解释就是在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市场经济或者说劳动市场所能达到的最小失业率。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与部分政府所追求的理想化失业率目标(在不考虑与通货膨胀率相关的取舍状态下)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