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的《我是歌手》传播特征探析(2)
时间:2018-06-11 15:5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综艺节目形式之丰富、变化之快速,都是其他节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每一次新节目的登场都引来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媒体跟风而上,于是,一段时间益智连轴转,一段时间选秀选不停。可是每种类型的节目都不能长期吸引观众的眼球,都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的《我是歌手》作为有代表性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它是紧随《中国好声音》之后开播,与《中国好声音》实力相当的音乐类竞赛类节目。七位知名歌手同台竞赛,每场由500名现场听审决定歌手名次,两周累计票数(第一轮)或得票率(第二轮起)名次最低的歌手被淘汰,由另一位歌手顶替空缺。参加节目的歌手都是在华人圈内拥有较高知名度,曾有唱片发行的实力歌手。在《超级女声》爆红之后,其他媒体争相举办平民选秀节目,《我是歌手》的出现,把观众从多年草根“唱将”造型服饰奇怪的参赛者之中拯救出来,让观众从歌坛“审丑”之外听到专业的演绎。 二、《我是歌手》的传播特征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是歌手》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代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而它最显著的传播特征是节目基调奠定的平民性特征,节目内容赋予的娱乐性特征,传播方式呈现的多样性特征。 (一)节目基调呈现的平民性 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中呈现的平民性,不仅是指节目内容的平民性、大众化,目标观众的平民性、更指参与主体的平民性。《我是歌手》把参与主体与目标受众视为平等的地位。它的平民性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是歌手》的500位听审团,他们作为被幸运选中的现场观众,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决定歌手的名次和去留。在这里,专业音乐评审团的评论只能当被做建议,供受众去更深层次的了解歌手在舞台上演绎的音乐,对歌手实际的晋级和名次没有决定权。在《我是歌手》第二季总决赛上,前三名已经被专业评审团评选出来,但最终敲定冠亚军的仍是现场的500位听审团,这种评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观众,不弄虚作假,7位专业级的选手反转成为审视对象,接受500位非专业的听众的检验。这种评定方式,让观众不仅是接受者,更是节目的参与者。这种重视“民意”的规则改变了以往电视媒介单向传播的局面,极大拉近了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促进了收视率的攀升。其次,《我是歌手》的参与明星,他们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转变为爱好音乐的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们走下神坛,去掉他们曾经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更真实地与观众进行音乐灵魂上的交流。现场有一台大的显示屏同步显示后台歌手状态。在后期剪辑时,节目将明星彩排,候场等细致入微的准备过程和明星采访等花絮与演唱过程二元交错,如曹格临上场只要一紧张就打嗝,邓紫棋在彩排《存在》时由于找不到演唱感觉,沮丧的一走出演播厅就躲到角落里流泪。这些穿插的幕后场景传达出一种真实,名气再大的歌手也不过是普通人,一样需要努力奋战,一样会紧张不安,一样需要讨好“衣食父母”。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