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驰名商标的认定【7465字】
时间:2023-06-24 09:3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内容提要:2003年4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修改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内容,对驰名商标采取了被动认定方式。本文结合现行规定及相关国际条约,从认定方式。认定标准。认定机构等几方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这一问题做一肤浅的论述。 目录: 一。引言 二。驰名商标的内涵界定 三。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 四。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一)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_中国“ (二)有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_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 (三)对享有较高声誉“的质疑_法律不应仅仅保护最强者 (四)不应要求驰名商标是注册商标_驰名商标的出现是对商标注册制度的重要补充 五。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 一。引言 中国商标协会于2002年初公布了包括同仁堂“在内的196项驰名商标,[1]2002年2月8日,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发出通知,认定汇源“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些现象反映了1996年8月14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所确定的对驰名商标的主动认定方式。2003年4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2001年10月27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发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修改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的相关内容,对驰名商标采取了被动认定方式。 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WTO的统一规则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产权入世“,就是知识产权法律的入世“。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第16条第2款。第3款规定了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是对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6条之二的进一步发展。在解释及适用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入世以后,必须全面承担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义务,包括履行Trips协议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现行规定及相关国际条约,对驰名商标的认定这一问题做一肤浅的论述。 二。驰名商标的内涵界定 驰名商标(well_knownmark或well_knowntrademark),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2]上述规定第2条指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其中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规定对于驰名商标的界定,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具体内容留待下文讨论。 三。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 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有两种基本模式: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 被动认定方式,又称事后认定,是在商标所有人主张权利时,也即存在实际的权利纠纷的情况下,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有关部门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能否给予扩大范围的保护进行认定。被动认定是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基本模式,目前为西方多数国家所采用,被视为国际惯例。被动认定为驰名商标提供的保护虽然是消极被动的,但这种认定是以达到实现跨类保护和撤销抢注为目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所得到的法律救济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法律救济解决了已实际发生的权利纠纷。被动认定也可以为行政机关所采用。 主动认定方式,又称事前认定,是在并不存在实际权利纠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出于预防将来可能发生权利纠纷的目的,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对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主动认定着眼于预防可能发生的纠纷,是行政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方式。例如韩国。泰国的商标注册部门就掌握着一份自己主动认定的驰名商标名单(对外不公开),以为日后审查时参考。主动认定方式不适用于司法机关。当然主动认定能提供事先的保护,使商标所有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但主动认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尤其是采用批量认定的方式,若把握不准难免陷入滥评,也易导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攀比。[3] 上述规定第4条:当事人认为他人经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当事人认为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商标局对驰名商标的认定采取个案处理,被动认定“方式,即只有在商标注册人认为其驰名商标受到损害并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时,才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驰名商标的认定申请。这一规定改变了暂行规定所确定的以主动认定为主。被动认定为辅“的模式。对于请求认定驰名商标的商标注册人而言,如果没有确切的法律诉求理由,该商标一般不会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这与国际惯例是一致的,巴黎公约缔约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一般多采用这种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严格评判驰名商标,但存在的缺点是给不法经营者提供了利用别人的驰名商标牟取暴利的机会。商标遭到侵权,被侵权者主张保护时,还要经过一个驰名商标认定程序,往往花费很多时间。有学者提出应建立专门注册制度,国家商标局应当把驰名商标记载在专门注册簿上。在任何一种商标申请注册时,均把申请注册的商标与专门注册簿上的驰名商标进行比较,以防止与驰名商标相混同的普通商标获得注册。[4]但如果单一地实行这种制度,将使得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得不到保护,不能很好地执行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因此,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既可以实行事后认定“,同时又可以将已注册的驰名商标予以公告和登记在专门注册簿上,实行事前认定“。[5]即主张采取主动认定与被动认定相结合的方式。 笔者认为,采取什么样的认定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考虑的具体情况。就目前而言,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法律空间,建立以被动认定为主。主动认定为辅“的复合型认定模式,弥补以前单一行政认定模式的缺陷。 一方面,这一模式符合驰名商标保护的宗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国际上两种不同商标保护制度相协调的产物。即:当国际上商标的注册原则与使用原则的保护不平衡时,巴黎公约给予商标使用原则的倾斜性保护。也就是将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保护列入了国际公约保护中。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协议又将驰名商标保护扩大到在非类似商品中的使用的保护。但总的来说,两个国际性条约给予的驰名商标保护都是个案保护,被动保护。即:当发生了侵权纠纷。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时,请求认定驰名商标而获得的特定保护。这也正体现了驰名商标保护的宗旨:个案保护。被动保护。 为了履行入世承诺,必须修改。甚至废除原有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的颁布是一体现;在驰名商标保护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了依据现实中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认定的理性做法。同时,采取被动认定的方式也是对新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驰名商标被动保护。个案处理“原则的确认和具体化。[6] 另一方面,由于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尚不发达,驰名商标意识不强,如不充分发挥行政认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高效性的优势来认定驰名商标,推动驰名商标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那么,企业的不少知名品牌就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享受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与国际品牌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这对大多数知名品牌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取单一的司法被动认定模式。[7]且上述规定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采取主动认定的方式。 所以,建立上述认定模式,能较好地克服现存弊端,把符合中国国情与不悖国际惯例有机结合起来。当然,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及符合WTO的有关要求,在采取主动认定时,必须制定公正。合理的标准,以防止权利的滥用。 四。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上述规定对驰名商标的内涵界定,相比以前的暂行规定,具有很大的进步。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讨论有关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一)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_中国“ 驰名商标的驰名是否必须在本国领域内驰名“,这个问题曾是1995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的一个焦点。1999年9月29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大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大会通过的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下称联合建议)完全澄清了这个问题,该建议第2条第二项之(d)款规定:……即使某商标不为某成员国中的任何相关公众所熟知,或知晓,该成员国亦可将该商标确定为驰名商标。“这项规定使驰名商标的保护突破了传统商标法的地域性限制。[8] 上述规定明确规定驰名商标的地域范围是中国“。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符合国情的,因为商标权有较强的地域性,这样规定并不违背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精神,同时能有效地保护的利益。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强调判断一个商标是否驰名“应以该商标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驰名为准。如果某个商标在国际上驰名,即使在某一特定国家没有多少知名度,该国也应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显然,这一观点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和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差异,舍弃商标权的地域性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实质不公平的地位。 (二)有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_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 Trips协议第16条第2款规定,确认某商标是否系驰名商标,应顾及有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包括在该成员地域内因宣传该商标而使公众知晓的程度。这条规定确定了认定驰名商标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应考虑有关公众对其知晓程度。通常认为,有关公众“包括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行业限制,即某些相关行业,相关领域里的公众,而不是一般公众。因为不同商品的消费群体是有区别的,日常消费品与某些领域里的专用产品在公众中的知晓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一概以一般公众的知晓程度作为衡量商标知名度的标准。另一个是地域标准,即仅仅指本国的有关公众“,而不应扩大到本国之外的公众“,应以对驰名商标提供特殊保护的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为准(这点在刚才已论及)。[9] 上述规定第2条第2款指出: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笔者认为这一规定符合有关的国际标准,对相关公众“的界定堪称精准。 至于具体的操作,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程度可通过消费者调查或民意测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对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程度及地域等因素的考察来证明。[10]新商标法的第14条的五个认定因素,第一个是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其余四个都是证明知晓程度“的相关因素。但是,认定驰名商标时并不需要五个因素都同时具备,只要其中的几个能证明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就可以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有力依据。上述规定第3条根据商标法第14条,对相关内容做了更具体的规定,有利于实践中的操作。的现行规定与国际商标协会于1996年9月18日通过了驰名商标保护议案“所确定的某一商标是否驰名的相关标准在基本内容上是相同的。 (三)对享有较高声誉“的质疑_法律不应仅仅保护最强者 享有较高声誉“和驰名“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驰名商标(well-knowntrademark)的本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为某范围内的公众所知晓的商标,而对这个范围的大小是没有要求的,这从驰名商标英文的含义可以推知。驰名商标的英文是well-knowntrademark,其中的well-known是指一种众所周知的状况,并不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知道,而只要求某一范围中的大多数人知晓。享有较高声誉“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具有声誉,声誉是指声望和名誉,描述为公众知晓的状况。第二,具有的是较高声誉,较高“就代表了知晓的广度和程度都很大,不是普通程度的知晓。第三,声誉这个词还包含了知晓公众的积极评价,也就是享有较高声誉“包含对附加到商标中的商品或服务质量的积极评价。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享有较高声誉“的要求是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驰名商标的,用享有较高声誉“来定义驰名商标只能包含驰名商标中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提高了保护标准,缩小了保护范围。 实际上,享有较高声誉“是著名商标(famousmark)的要求。许多国家在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中是以商标的知名度大小把驰名商标分为几类加以保护的,如德国就把驰名商标分为普通驰名商标和高度著名的驰名商标,其中对高度著名的驰名商标给予跨类的反淡化保护,日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是这么划分为两类保护的。 从上述规定第3条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是侧重于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知晓程度“。对于享有较高声誉“,综观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对其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只是把它作为有关机关在认定驰名商标时的一个裁量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现行立法所确定的驰名商标是包括一般的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建议有关机关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对这两种商标加以区分。[11] (四)不应要求驰名商标是注册商标_驰名商标的出现是对商标注册制度的重要补充 从商标的理论来看,获得商标权的方式有使用主义和注册主义两种模式。单独采纳某一种制度会带来弊病,如单纯采纳使用获的方式会使在后商标使用人发现和筛选在先商标的成本增加并易造成冲突,采纳注册获得的方式又会使长期使用而未注册的商标的企业缺乏有效保护,因此合理的做法是以注册获得制为主,又不否定使用获得制,从这一点看,应明确驰名商标包括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这样规定,不仅符合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要求,而且还能有效地遏制对驰名但未注册商标的抢注现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12] 新商标法并没有拘泥于绝对的商标注册保护原则,而在第13条第1款中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新商标法对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给予保护,这弥补了驰名商标保护中商标注册制度的固有缺陷,向完善驰名商标的保护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从上述规定对于驰名商标“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现行立法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注册商标,这既符合有关国际惯例,又能有效地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五。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 从上述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为商标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机关(巴黎公约第6条之二)。具体到,根据新商标法第5章及规定第4条,可以看出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局(具体为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及人民法院。但应看到两者在认定方式。认定程序和认定效力的区别。其中商标局采用行政程序,以主动(事前)认定和被动(事后)认定两种方式确认驰名商标;法院以司法程序。仅以被动认定的方式来确认驰名商标,而且商标局的确认是非终局性的,人民法院的确认则具有终局效力。 随着Trips协议司法审查“制度的落实,商标权属的终局决定权由行政机关不合理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对驰名商标认定,除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外,作为准司法机关的仲裁机关也应对此有所作为。根据仲裁法,只有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争议不能仲裁。新的商标法已经允许当事人通过司法审查的途径寻求保护,虽然未对商标纠纷是否可以提交仲裁明文规定,但同样未加明文禁止。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不能通过和解解决的争议不能提交仲裁,知识产权纠纷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等均属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的可和解的争议,因而是可仲裁的“。联合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第二条规定非合同关系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纠纷也可通过仲裁解决“,在加入纽约公约时就声明非契约性的商事法律关系所引起的争议“可以声明仲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纽约公约的通知中界定侵权纠纷属于非契约性“的商事纠纷。因此商标侵权纠纷具有可仲裁性。如果允许当事人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商标侵权纠纷,那么仲裁机构对驰名商标是否具有认定权将是一个需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准司法“途径的仲裁方式,在驰名商标认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纠纷。驰名商标认定工作都有愈来愈强的技术性,而且愈加复杂。法律具有普遍性,它舍弃了具体案件的特殊性,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方面,法律往往对此没有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而仲裁员裁决纠纷时,不仅可以适用法律的规定,还可适用更为普遍的行业习惯。仲裁员通常是行业的专家,熟悉行业内的惯例。因为赋予仲裁机构驰名商标的认定权应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次,当今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已愈来愈短,决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使知识产权纠纷所要求的快速性具有特殊意义。德国贯彻欧共体1988年12月21日关于协调共同体国家商标法,对原商标法进行了修订,新商标法采用了快速注册“制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知识产权领域要求快速这一特点,而仲裁实行一裁终裁制,加之纠纷双方仲裁适用的程序还可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具体约定。这些特点都符合驰名商标保护对高效率的要求。如果在商标纠纷仲裁中,仲裁机构因为没有驰名商标认定权而必须中止整个程序等待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程序对驰名商标的认定结果,仲裁高速性的优势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理应赋予仲裁机构以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促使纠纷以仲裁方式尽快解决。[12] 参考书目: 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2,张序九主编:商标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修订版。 4,黄勤南主编:新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版。 [1]参中外轻工科技2002年第1。2期合刊,第48_49页。 [2]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255页。 [3]同[2],第257页。 [4]庞宗记:论商标再完善的几个问题,载法学与实践1994年第1期。 [5]邱剑:驰名商标及其保护的法律问题,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6]郭宝明:驰名商标认定新原则之思考,载www。law-lib。com(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库)。 [7]杨成均:试析驰名商标的认定模式,载律师世界2002年第1期。 [8]普翔:对驰名商标界定的思考_兼评修订后的<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规定,载中华商标2002年第1期。 [9]李祥俊:论入世后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 [10]同[8]。 [11]普翔:对驰名商标的规定对驰名商标界定的思考_兼评修订后的<商标法>载中华商标2002年第1期。 [12]同[11]。 [12]朱冰:对驰名商标认定主体认定标准的再认识,载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卷第4期)。 知识产权法学论文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