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及其法律规制【7826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农业保险及其法律规制【7826字】

以公。私法的划分为基础,农业保险“在逻辑上应区分为农业社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分别适用不同法律规范。为避免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同时考虑到为两类保险的并存留下概念和制度上的空间,农业保险“一词不宜作为仅指代其中一种类型保险的法律术语,用于当前正在进行的立法工作。在,开办和发论文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业保险均面临农民支付能力低下。农业生产风险未被农民视为生活主要风险的障碍。无论是开办农业社会保险,还是发展属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均应由公法规制。

[关键字农业保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

近年来,农业保险相关问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央连续六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发展农业保险作出部署,国务院也早已将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列入规划①。这一方面表明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许可以反映农业保险立法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障碍,因而迫切需要我们再度审视农业保险基本理论问题,为尽早克服立法障碍,完成立法规划而努力。本文以现行法律为基础,以公。私法区分为视角,分别从农业保险的概念。运行和立法三个方面,讨论农业保险的基本问题。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在学界关于农业保险的定义中,典型的表述为:农业保险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即保险人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1](P236)或农业保险指以长期和收获期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禽畜和水产养殖动物为保险标的,在保险标的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害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2](P2),或适用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的保险“[3](P12)。可以看出,上述定义均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__农业保险被定义为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单从概念定义的角度看,如此定义农业保险尚无问题,但从立法角度看,将指代如此含义的农业保险“一词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使用于法律文本,则未必恰当。

保险法(2009年)第186条第1款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②立该法条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宣示国家对发展农业保险“的责任,二是厘清农业保险“与保险法的关系。但现实是,一方面,至今没有任何法律。行政法规对农业保险作出另行“规定;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不但存在,且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3](P114)这种状况难免让人产生法律适用上的疑问__该法条既然明确规定农业保险“应另行规定“,自然应得出农业保险“不受保险法规制,也不受保险法确立的主管机关管理的结论。但事实上,目前正在试点开办的农业保险“却确实应受保险法规制,并实际由保监会监管。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并不是实务运作藐视或违反立法,而是由于相关概念的混淆和立法技术的粗疏。

实际上,保险“一词本身并不是一个严谨统一的法律术语。保险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保险指的是商业保险,广义的保险除商业保险外,还包括社会保险。[4](P19)商业保险受保险合同法的规制,当事人之间产生私法上的关系;社会保险一般受专门立法的规制,当事人之间通常产生公法上的关系。只是由于商业保险一枝独秀,以至于人们一般将保险“与商业保险“等同。

此外,商业保险采取的是合并的立法体例,即将商业保险合同法与商业保险组织法同时规定于一部法律中,并命名为保险法“。相比单独制定保险合同法和保险业法的立法体例,这种统一的立法体例通常会进一步掩盖保险。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等几个相似概念的差异,尤其是容易使人误认为保险法是规范一切保险的法律,进而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偏差。

农业保险虽特指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但其既然名为保险,自然在逻辑和现实上都会面临上述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政府往往特别的政策考量,对农业保险采取异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模式,故保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念混淆的问题,在农业生产领域保险制度中有被放大的可能。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在逻辑上农业保险都可以被区分为农业社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③前者当事人间属于公法关系,后者属于私法关系。因此,保险法第186条第1款中所谓需要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的农业保险“,实质仅指产生公法关系的农业社会保险。其需要另行规定“的原因,在于农业社会保险属于公法关系,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必须有特别的法律渊源,不能适用作为私法的保险法。合同法,[5]而正在如火如荼试点和开展的各种所谓的农业保险,实质均属于商业性农业保险,其产生私法关系且不受保险法第186条第1款的制约。据此,上述保险法中看似矛盾的现象,便通过对法律文本的限缩解释得到了解决。

区分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农业社会保险“这几组概念,我们还必须分析农业法中的有关条文。农业法(2002年)第46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其第1款宣示国家对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负有义务,第2款区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并赋予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在农业保险中的合法地位,第3款明确规定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

与1993年农业法第31条相比,该条文修改的幅度虽然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条文第2款中首次出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互助合作保险“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等表述。而对于这里所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互助合作保险“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的关系问题,理论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从法条的文义及立法沿革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互助合作保险“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并没有交集,前者属于社会保险,产生公法关系,后两者属于商业保险,产生私法关系。还有人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既包括农业社会保险,又包括政府扶持的互助合作保险“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

我们认为,上述第一种解释显然更符合法条文本本身的表述,④但是,由于当前的农业保险立法和理论研究基本接纳了第二种解释,⑤为了避免立法和研究出现不必要的概念混乱,我们应便宜行事接纳第二种解释。至于第三种解释,因其在与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杂糅之后,更易让人混淆公私法关系,故而不可采。

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可以通过对法条限缩解释调和实务与法律的矛盾,但法条文本本身存在的争议并不会消失,今后仍可能随着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或创新而重新浮起甚至放大。但遗憾的是,当前有关农业保险的研究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6]事实上,从比较法上观察,各国都极为重视农业保险基本概念的问题,例如,日本于1947年将其农业保险法与家畜保险法合并,制定了新的农业灾害补偿法

[7](P11)。虽然该法所规定的补偿制度,实际上仍是不折不扣地以保险基本原理为基础,[8](P776)但为了彻底区分于商业保险,避免概念和法律适用上的争议,日本立法完全摒弃使用保险“一词。虽然在具体立法技术上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但这种主动避免法律适用争议的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

中国保监会曾提出五种发展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地区如上海。黑龙江等地,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9]分析可知,模式一。二。三。五均属于商业性农业保险,区别仅在于保险人分别是专业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或相互保险公司,模式四我们暂时将其归类于农业社会保险⑥。无论选取何种模式,实际上都逃脱不了农业社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也即公法关系和私法关系的二元分类⑦。

我们首先考察农业社会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的农业保险既然属于社会保险的一种,自然产生公法关系,其优势在于直接由政府承保,保险的公益性特征明显。在,社会保险部门若能逐步开展农业社会保险,还有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权利均等化的重大意义。目前,开办农业社会保险的障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农业社会保险需要动员极大的社会资源,仅仅以必须设立专门机关一项而言,即可谓工程浩大,难度很大;二是社会保险虽然收费低廉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分散风险,往往表现为强制保险。[8](P733)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如果采取强制保险,即便收费低廉,农民也未必认同,反而往往易被认为是伤农“行为。正是这点考虑,农业法第46条第3款明确规定: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但如果不采取强制保险,由于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把农业生产风险列为其受威胁的主要风险,[10](P2。P75)故而不愿参加农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越少则风险越难分散,保费就越难以逐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高效。顺畅的农业社会保险制度恐怕永远难以建立起来。

实际上,早些年曾经错过了一次全面建立农业社会保险良机,若在逐步减少农业税税率时,将合适比例农业税税金调整为农业社会保险的保费,农业社会保险制度或许早已成功建立。而在当前农业生产不需缴纳任何税费的情况下,强制农民购买保险,必然会受到来自农民的强大阻力,这正是未来开办农业保险面临的最大障碍。

谈及商业性农业保险,不少人都将赔付率高“作为其特点,[11]我们认为该观点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实践中并不存在任何以赔付率高“为特点的保险,某种特定的保险如果在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的统计表明赔付率过高,为了保持正常经营和合理的盈利,其自然会在下一阶段调整保费降低赔付率。其实,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主要是因为保费较低,而保费低又源于农民支付能力的低下。农民购买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如果保险人因赔付率高而继续调高保费,必然更加无人问津。近年来,商业性农业保险虽然在保费政策性补贴制度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保费未提高的情况下,补贴的效果只是减少了农民一方的负担,并没有提高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并未改变赔付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局面。因此,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困境,是面临作为商事主体的保险公司的盈利目标与农民支付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个原因,国外商业性农业保险取得成功的范例并不多见。[8](P792)。

无论是建立农业社会保险还是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在均面临较大的困难,其中又以建立农业社会保险为甚。保险贯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聚集集体的力量救济遇险的个人,因此,既不愿让农民交保险费又想开办农业保险,恐怕是保险制度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在论述开办农业保险的优势时,有些学者指出,开办农业保险可以节省政府救灾资金,[12](P2)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同样值得商榷。开办农业保险目的是丰富化解农业风险的机制,并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从而改变传统救灾模式。仅能弥补农业生产者很少一部分的生产风险的状况。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均为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在危难时获得政府救济乃是公民宪法上的权利。因此,农业生产者在遭受灾害接受救济的权利并不因开办农业保险而消灭。

未来若要开办农业社会保险,若无法实现修改法律强制参保,则只能在初期按照自愿保险的模式试点,并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参与,逐步扩大参与规模,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并及时减低保费。而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我们则应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并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给予税收优惠和运营费用的补贴[13](P58)。无论是开办农业社会保险还是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困难的最终解决,还要靠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者风险防控意识的增强。

三。农业保险的立法路径。

在公私法区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农业保险相关概念和开办不同模式农业保险可能遇到的障碍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两类农业保险在立法上的总体规划。需强调的是,探讨两类不同性质农业保险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科学确定两者于法律体系中的定位,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时开办这两类保险。

对于农业社会保险而言,由于其创设公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行政的原则,如果政府决定开办,必须制定专门的农业社会保险条例“。该法规应该明确此类保险的社会保险属性,并确立基本原则。主办机关。参保条件,同时还需规定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等问题。该项工作可以借鉴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

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存在两方面令人担忧的问题:第一,法规的主要内容仅包括政府对某些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支持。补助等,法规条文主要表现为政策宣示,形式上并不具备完整法律规范的要素;第二,忽视政策性农业保险仍属于商业保险这一事实,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中重复作为普通法的保险法。合同法甚至民法通则已有的一般规定。

这样的立法除了能使我们拥有一部规范部分商业性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外,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同时,其忽视普通法与一般法的功能划分,给人以政府扶持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超脱商业保险之外的制度的错误印象,增大了法律冲突的风险,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商业性农业保险领域亟须制定的法律,可以被称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准条例“。换句话说,我们要制定的法律是公法性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管制法,而不是私法性质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基本法。

商业性保险合同基本问题在保险法中早有规定,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商业保险的一种,自然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应该解决的是农业保险的特殊问题,其实质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准公共商品的属性[6],农业需要特别扶持。农民需要特殊帮扶的社会政策考量所产生的在私法关系框架中对一方的特别保护。

其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与劳动合同的立法十分相似。以台湾地区的劳动立法“为例,台湾地区民法“中的雇佣合同确定了雇佣关系在私法上的基本问题,劳动基准法“则确定了公法对雇佣合同的干预。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立法略有不同的是,在保障程度不高的初期,政府只能支持商业性农业保险中的一部分,使之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即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准条例“只规范部分商业性农业保险,而劳动基准法“却约束所有的雇佣关系。在劳动立法的过程中,未采用单独制定法律性质属于公法的劳动基准法“的立法模式,而是制定了混杂公法私法内容的劳动合同法,以致关于劳动合同性质的无谓争议延绵至今,希望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中,我们能汲取该教训。

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准条例“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定义。特别的准入条件。保费补贴制度。税收减免及经营补助。监管方面的特别规定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农业社会保险,还是政府扶持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均属公法的调整范畴。

四。结语。

在农业保险仍在试点。农业保险的模式仍在探索中的特殊背景下,农业保险一词的含义实际上是很不确定的。因此,为了避免法律适用上的争议,并为将来农业保险模式的创新预留一定的制度空间,我们反对将农业保险“一词直接用于立法,而应按照产生公法关系抑或私法关系的不同,区分为农业社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分别处理。对于仍存争议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我们也应当前通说,将其理解为政府扶持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以保证概念的统一。

无论是开办农业社会保险抑或完善商业性农业保险,我们都面临农民支付能力较低以及农业风险并不被农民视为生活首要风险的矛盾,这个矛盾只能在农业发展和转型中逐步解决。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有利于规范农业保险的发展,开办农业社会保险,依法行政的原则,必须制定农业社会保险条例“,确立主办机关。费率。参保条件。救济等基本法律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不必重复合同法。保险法已规定的基本问题,而需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准条例“,确立政府对某些种类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扶持。对农民保费补贴及对保险公司的特别监管等特殊问题。

无论开办农业社会保险还是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均需由公法规制。当然,虽然社会保险产生的是公法关系,但该制度仍是以民法上的制度为基础构建的,[14](P50)而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准条例“与保险法。合同法等一般私法的关系,也是私法学者跨公私法研究的好素材,因此,这个过程少不了私法学者的努力。

注释:

①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09年10月19日),其中指出:(收到)关于制定农业保险法的议案1件。国务院已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列入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

②从法律沿革来看,该规定源于1995年保险法第149条。1995年保险法第1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在2002年修订保险法时,该条文变为第155条,内容没有任何改变。2009年再次修订保险法时,除了将该条前段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外,在文字上并没有其他修改。

③关于农业社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这组概念,笔者可谓思考良久,在社会性农业保险“农业生产社会保险“商业农业保险“农业生产商业保险“等词组中反复比对,才选定。选择的主要标准有两点:一是表述简明。含义精准;二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④事实上,在保险法领域,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学者都认为政策性保险与社会保险基本同义。

⑤国务院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交给作为全国商业保险主管机关的保监会牵头办理,显然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特例。即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受到政府政策性扶持的那一部分商业性农业保险“。

⑥但五种模式“中所谓的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究竟是何种组织形态,不仅让人产生疑惑,这种表述明显与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独立责任不符。此外,官方在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同于政府扶持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后,又以其指代产生公法关系的社会保险,无疑是概念混乱的表现。

⑦农业保险可以是多层次的,即农业社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是可以并存的,至于并存模式下可能出现的跨公法。私法间的超额保险“等复杂问题,本文暂且不论。

[参考文献]

[1]覃有土。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注释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OlivierMahul,CharlesJ。Stutley。GovernmentSup-porttoAgriculturalInsurance:ChallengesandOptionsforDevelopingCountries。TheWorldBank。2010。

[4]温世扬。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LegislativeCounselOffice。AgriculturalinsuranceAct(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农业保险法草案)[DB/OL]。http:

//www。gov。pe。ca/law/regulations/pdf/A&08-2。pdf,2011-06-23。

[6]何文强。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监管[J]。法学评论,2008,(3)。

[7]吴树波。日本农业保险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0,(12)。

[8]袁宗蔚。保险学__危险与保险[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9]新华社。保监会提出五种模式办农业保险[J]。

领导决策信息,2004,(2)。

[10]张跃华。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__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1]沈诤,魏敬淼。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09,(4)。

[12]龙文军。谁来拯救农业保险__农业保险行为主体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3]庹国柱,朱俊生。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14]谢怀繵。

外国民商法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qin)